论鲁迅小说中邪恶身体的书写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nan0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鲁迅小说中的身体书写是一种感时忧国的拟实呈现,以咄咄逼人的笔锋呈现出一则“中国死魂灵”的惊悚传奇。鲁迅小说中的权势者、卫道士、看客的身体均呈现出邪恶本质,可窥探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将深刻的社会意识寄寓于身体,借助身体隐喻话语意义对国民劣根性进行批判与反思,探寻中国现代化出路。
  关键词:鲁迅 邪恶身体 权势者 衛道士 看客
  自梁启超等人倡导小说救国与新民始,小说被赋予“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时代使命,从而使小说、身体与政治、国家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自一系列政治、经济与文化危机中所产生出来的现代小说,亦被想象成改造中国的工具。鲁迅小说的身体书写,是近代中国处于存亡危机下一种意识凝结的产物,也是中国在现代性追求过程中寻找自我认同的时代强音。身体即权力,是主流话语斗争和追逐的场域。在鲁迅小说研究领域中大多着重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但往往忽视了不幸的症候的制造者。鲁迅借由身体建构出烙满历史印记的中国形象,身体不再是单纯的生理意义上的身体,而成为一种与主流权力话语相关的符号。在权力话语体系下诞生的邪恶身体是封建等级制度中的执戟者,本文将以其为镜像,映射出病态社会的“人肉宴席”上“吃与被吃”的惨态,由表及里地揭示人的生存和精神困境,进行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一、权势者:封建吃人文化的主谋与受益者
  温德尔曾提出:“身体不是私人性的表达,而是一个政治器官,是宇宙的和社会的实在之镜像,反映着人的病相、毒害和救治过程。”鲁迅小说中的邪恶身体不仅仅是其身体本身,在生理意义上的身体承载着诸多政治文化意涵。
  鲁迅在其小说中塑造出了诸多人物形象,研究最多的莫过于生活在社会食物链底端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形象,如阿Q、祥林嫂等,可我们也不应忽视他们被侮辱的压力源——象征封建势力的邪恶身体,这股邪恶力量导致病态中国的病情持续加重。如果说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可引起疗效的注意,那么将邪恶身体进行分类,可作为另一个侧面来观照旧中国,以期抓住病根,开出正确的药方。
  权势者通过暴力和思想统御被压迫者,而被压迫者在这迫害中慢慢麻木和习惯以至于不觉,封建的等级制度和社会里的层层压榨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在鲁迅小说中这些邪恶权势者主要为统治阶级和官吏乡绅。处于食物链底端的下层人物被邪恶身体所压迫、损害、毁灭,在社会上失声和搁浅。《铸剑》中的楚王视人民的生命如草芥,他们的身体在他眼里不是具有主体性的人,而成了泄愤的对象。“常常要发怒,一发怒,便按着青剑,总想寻点小错处,杀掉几个人”;《理水》中的考察专员,以考察为借口搜刮民脂民膏,“把你们吃的东西拣一份来就是!”《离婚》中的慰老爷和七大人表面“公事公办”“和气生财”,其实质是利用权力对爱姑进行身体围猎和精神训诫,爱姑的话语空间被挤压,一代在反抗边缘试探的明星就此陨落;《阿Q正传》中的赵老太爷听到阿Q说是自己本家时,给他一个巴掌,喝道:“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作为末庄的强权者,似乎连姓都成了他的专属,阿Q 成为被赵太爷的惩戒对象,压迫和扭曲了农民身体的生存空间。鲁迅通过暴露这些邪恶形象,揭露了在封建等级制度黑暗的本质,“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地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
  封建统治势力当然是封建思想舆论的积极倡导者、践行者,他们背着因袭的重担,奴役和扭曲底层的身体,将其压在黑暗的闸门之下直至窒息。统治阶级为了“吃人”,利用其掌握的权力话语非常策略地将整个“吃人”的过程合法化,从中获得血和肉滋养其邪恶身躯。
  二、旧知识分子:封建文化的卫道士与帮凶
  “存天理,灭人欲”在流传过程中已经成为封建社会的痼瘤,在外表现出摈弃性欲,但基本人欲是不可能完全与人身体所分割的,由此造成了身心分裂,本我和自我形成了巨大差异,这一点在知识分子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封建卫道士在这种方式中压抑且伪善地存活,由此形成了变态的心理思绪和扭曲的行为方式。
  这类知识分子看似清心寡欲,实则骨子里充斥着邪恶淫秽之思想。知识分子具有双重身份,在读书治学的过程中他成为封建文化毒害的对象,但他同时又是封建文化的构造者和传承者,是封建文化的卫道士和帮凶,浸淫了底层百姓。
  鲁迅鞭挞了卫道士形象。《肥皂》四铭在街上看到乞讨的孝女不仅布施零钱,反而其将作为意淫的对象——听到身旁两个乞丐的对话不自觉地买了一块肥皂回家。四铭内心性欲的力比多得不到发泄,回家就把气转移到处于更弱势地位的妻子和孩子上。《高老夫子》为去贤良女校看女学生应聘去教书。然“工夫全费在照镜”上,在课上他禁不住自己的欲望,向讲台下一看,“半屋子都是眼睛,还有许多小巧的等边三角形”。高老夫子是虚伪邪恶的,表面一本正经,却没有担任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角色,反而把学生作为臆想对象。这类卫道士不仅是在损害民众利益,也是在压抑自己的内心以至于扭曲为不正常的心态和行为,何尝又不是一场自我毁灭。
  心理的病态是反映社会病态的一种媒介,每个民族的民众的心理状态都联系着它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是传统文化建构出的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在鲁迅小说中似这类心理邪恶和病态的卫道士的人物又很多,克里斯·希林指出:“身体始终已经是文化上勾绘好了的,他从不会以纯粹的或未经编码的状态存在。”邪恶身体不再是邪恶人物形象本身,而是成为社会象征符号,寓意病态文化体系的症候。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产生的深远影响已经沉积在国人的精神里,摧残人性,成为中国现代化道路上极大的阻碍。
  三、看客:无主名无意识的邪恶杀人团
  封建统治者不仅自己“吃人”,也宣传教育广大的民众一起合谋“吃人”,以维护他们的统治。封建统治势力是封建文化的主谋,他们人数虽少却能主宰社会,是因为在封建思想舆论界还有为数众多的盲从者——庸众,他们被权力话语规训与惩戒,并将权力话语内化于心,成为封建文化统治下自我规训的群体,并以封建思想为镜去观察和指点别的身体,他们丧失了自我,完全成为封建机制运行的机器,是封建思想文化的无主名无意识的邪恶杀人团。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开路人,胡适自留美期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而后蜚声文坛,第一批举起白话文和新诗的大旗。顾随深得古代诗词品评和论说之要旨,是不可小觑的后起之秀。两人的文论思想有诸多异同。本文从白话文学精神、文的形式、自然音节、情与思的关系、诗的艺术、汉字形音六个角度展开分析,将胡适和顾随的文论思想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二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独特性。  关键词:胡适 顾随 文学思想  一、白话
这个世界,总有你不喜欢的人,也总有人不喜欢你。这都很正常。而且,无论你有多好,也无论对方有多好,都苛求彼此不得。因为,好不好是一回事,喜欢不喜欢是另一回事。  刻意去讨人喜欢,折损的,只能是自我的尊严。不要用无数次的折腰,去换得一个漠然的低眉。纡尊降贵换来的,只会是对方愈发地居高临下和颐指气使。没有平视,就永无对等。  也不要在喜欢和不喜欢上,分出好人和坏人来。带着情绪倾向的眼光,难免会陷入褊狭。
摘 要: 在艺术史上,建筑与文学这两种艺术形态也是相互影响的,很多文学作品会以建筑为主题,正如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这是一部哥特小说,并且是以哥特建筑为创作背景的,本文在互文性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在了解原作者的写作风格、文本类型以及创作背景之后,结合哥特建筑对 《厄舍古屋的倒塌》的译文进行评析。  关键词: 《厄舍古屋的倒塌》 哥特建筑 爱伦·坡 哥特小说  一、引言  《厄舍古屋的
摘 要: 20世纪20年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潮兴起,诞生于这一时期的《伤逝》,以女性性别压迫为主题,深刻反映了当时女性身体和生存空间解放受到束缚的现状,同时,鲁迅先生在文本中也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女性命运及女性解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探讨了男女平等的可能。  关键词 :《伤逝》 空间 女性主义  《伤逝》是鲁迅先生创作于1925年的一部手记形式的中篇小说。作为一部以女性命运为主题的小说,《伤逝》自诞
摘 要:苏州传世家训把节俭视为个人修身和家庭美德的内在道德基础,认为俭为良德,并对节俭与吝啬进行了对比和剖析,认为俭非吝啬,教导家族子弟以俭守家,以俭养廉,并引导后人奉行节俭时,不仅要爱惜物力,杜绝奢靡,更要懂得量入为出、丰俭适度的道理。  关键词:苏州 传世家训 崇俭  家训又称家诫、家约、遗命、家规,是具有一定劝谕性、启蒙性和约束性的治家教子的经验总结。中国传统家训注重对家族子弟道德品性的引导
摘 要: 在弋舟的《丁酉故事集》中,“出走”行动几乎是所有小说人物的内在姿态,被“出走”的日常生活呈现为家园的失落与人际关系的溃败。日常生活丰富性的丧失使“出走”这一当代症候得以自证合法性,但无法逃离的自我又使“出走”最终无所归附,“出走”者精神上的热忱和“出走”指向的虚假形成悖论。“出走”的模式化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作家人文想象的限度,但另一方面,这一书写最终指向的仍是弋舟在面向现实的写作中对先锋精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越来越关注到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的重要性。在这一背景下,情境教学法以其直观性、想象性、启发性与深刻性等特点,备受一线教师的认可和青睐。在具体落实中,通过语言描述、品读、视听结合、角色扮演和思考探究等途径的配合,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思维,切身体验讲授的内容,能够收获传统课堂所达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课堂  一、前言  笔者
摘 要: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新意,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运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法”进行作文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实效,这需要教师转变固有的教学思维和策略,让写作贯穿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斯宾塞 “快乐教育法” 小学作文教学  当前小学生普遍有“怕”写作文的心理,而且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大多是教学生仿写作文,并且固定作文格
摘 要: 《春琴抄》是作家谷崎润一郎由恶魔主义向古典美追求的转型之作,小说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两位主人公在师徒关系之下所掩埋的隐秘情感。由此,师徒关系与情感之间形成了一个隐喻结构,也正是借由师徒关系隐喻所产生的相似性联想,引导着读者领会主人公的形象与情感奥秘。愈隐秘之处愈能发觉情感与审美的意旨,也正与谷崎润一郎所探讨的“阴翳之美”相照应。  关键词:《春琴抄》 师徒隐喻 阴翳之美  《春琴抄》是日本“
摘 要:在作者金曾豪的精心构设下,小说从儿童本位的思想出发,去观察与描绘奇美的动物世界,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文中对动物世界的天真与单纯的展现,衬映出了人类中心生活方式的缺陷。本文主要从儿童本位的概念阐发、童心观照下的生命哲学、儿童式的叙述话语三个方面来论述作品中“儿童本位”的儿童观,以儿童本位思想去烛照动物文学这种独特的生命教育方式。  关键词:《凤凰的山谷》 儿童本位 生命哲学 叙述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