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王上课不是睡觉就是打游戏,考九十多分;小李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考六七十分。这还有天理吗?
小王和小李是一个班的同学。小王上课不是睡觉就是打游戏,然后考前翻翻书,考试结果出来,九十多分。小李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考前挑灯夜战,结果考了六七十分。
小李哀号:这还有天理吗?
周围同学安慰他:有人天赋高,有人天赋低。错不在你,别太在意。
小李没法不在意,明明自己更努力更用功更勤奋,却总考不过小王,难道自己天生脑子笨,天赋低吗?
经过观察,他发现学习上确实有天赋的差别。面对同样一道题,有人一秒看懂,有人苦思冥想。毫无疑问,前者天赋高,后者天赋低。
小李很泄气,感觉自己再也翻不了身了。因为在他和安慰他的同学眼里,天赋完全由基因决定,生而有之,不可逾越。就是说,天赋低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缩短这种差距,所以同学说“错不在他”。
在小李眼里,如果一个人天赋不行,那他再怎么努力,也追赶不上天赋高的人。
其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小李。我们都有这种感觉: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但还是无法取得更好的成绩或者难以突破瓶颈,倒是那些平时吊儿郎当的家伙,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坐在了你想坐的位置上喝咖啡。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除了生气,就是自我安慰,这家伙运气好或者天赋高,总之,没法比,也比不了。
虽然感觉不公平,但还是低头认了,因为“天命难违”。可事情真如我们所想的这样吗?
其实,并非如此。很多情况下,我们认为的天赋是“伪天赋”。有些“学神”能用更少的付出得到更好的成绩,原因是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比普通人好。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渗透在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中,作用广泛却非常隐蔽,以至于常常不被发现,而给人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错觉。
学习本身自带加速度,越会学习,越适应学习,学起来越轻松,在面临学与不学的选择时,会更倾向于选择学并坚持下去
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习惯差的人,通常在幼年缺乏管教,放弃枯燥的事物而寻求娱乐的经验更多,更习惯从高刺激的事物中获得快感。
学习习惯好的人,通常在幼年适应了严格的管束和枯燥的学习,追逐刺激的经验少,因而在枯燥中更容易坚持,并且随之而来的好成绩正向激励了他坚持的习惯。
比如,同样是读书做题,学习习惯差的人更容易走神,做做玩玩,还觉得苦不堪言;而学习习惯好的人能坐下来专心面对,20分钟就完成了作业,反而觉得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又比如,学习习惯差的人,早期可能生活在节奏缓慢的环境中,更多地体会到学习拖延、开小差的快感,长此以往,就习惯于拖延。而学习习惯好的人恰恰与之相反,每次都立即行动,随后获得巨大的正面奖赏,结果这种积累使其养成了凡事都不拖沓的习惯。
同样是上课听讲,学到有难度的地方,前者就倾向于拖到课后再说,后者则倾向于当堂解决问题。结果,前者不仅把上课时间浪费掉了,课后还要以加倍的时间来理解、消化,效率低,时间亏损大;后者却因为当堂解决了问题,而在课后做作业时一马平川,推进度、刷熟练,还多出很多玩耍的时间。
總在学习的人没能考出好成绩,而没怎么用功的人反而考分很高,自然让人错误地以为这就是天赋的差别。其实,这不是天赋的差别,而是学习习惯的差别。
学习是一种积累。很多人以为学习只是在积累学习进度,其实学习也是在积累学习速度——换言之,学习本身自带加速度,越会学习,越适应学习,学起来越轻松,在面临学与不学的选择时,会更倾向于选择学并坚持下去。
学习效率高的人,大都喜欢阅读。阅读使他们愉悦,而愉悦激励他们更多地阅读,并喜欢学习外界经验、接受外界理论,甚至看到一道难题会忍不住思考、推敲起来
可能有人会不服气:我的同学XX上课听讲不认真,回到宿舍人家看书他打游戏,考试照样前十名。这类人不多,但确实存在。下面我就说说这类人身上隐藏的优点——思维习惯。
思维习惯有多重要?我们学习新事物,往往靠已知的事物与其进行比较和连接。比如看到几根木棍支起一张木板,我们会认为这是“桌子”,因为生活中我们见过桌子,熟悉桌子的特征,所以再见到有类似特征的东西时,就会把它和桌子联系在一起。
思维习惯,也常被我们运用到学习中。比如学概率论,听大数定律章节时,你懂价格回归、价值定律的话,对新章节就会秒懂;学物理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规律时,你见过“强弩之末,势不能穿”的情况,就更容易理解这个物理现象。
那么,思维习惯怎么养成?关键看阅读习惯。
一般来说,书籍的作用有两种:一是提供经验,二是教授理论。比如一部小说,就是一系列经过高度整理、高度有序化的经验;而一本科普杂志,除经验外,还有一系列浅显通俗的理论。
喜欢阅读小说的孩子,可以通过阅读小说快速提升自己人生的丰富度,拥有远超同龄人的经验,并比同龄人更早地拥有从已有的经验归纳出理论的倾向。这好比核裂变中中子的释放——物质体积越大,发生中子撞击的可能性就越大。人生经验越丰富,突发灵感,从经验归纳出理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对新知识也更容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喜欢阅读科普杂志的孩子,更容易锻炼出接受外来理论与整理既有经验的习惯。同时,一个个由以往经验整理出理论的成功案例会激励他思考,并逐渐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学习效率高的人,会发现他们大都喜欢阅读。阅读使他们愉悦,而愉悦激励他们更多地阅读,并喜欢学习外界经验、接受外界理论,甚至看到一道难题会忍不住思考、推敲起来。因此,他们比不爱阅读的人更容易对数学、物理、天文、历史等发生兴趣,而兴趣对学习的巨大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不断做题的好处,本质就是熟悉其逻辑范式,缩小推理的“可能性空间”,以后碰到类似问题,能够快速找到解决路径
小王和小李是一个班的同学。小王上课不是睡觉就是打游戏,然后考前翻翻书,考试结果出来,九十多分。小李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考前挑灯夜战,结果考了六七十分。
小李哀号:这还有天理吗?
周围同学安慰他:有人天赋高,有人天赋低。错不在你,别太在意。
小李没法不在意,明明自己更努力更用功更勤奋,却总考不过小王,难道自己天生脑子笨,天赋低吗?
经过观察,他发现学习上确实有天赋的差别。面对同样一道题,有人一秒看懂,有人苦思冥想。毫无疑问,前者天赋高,后者天赋低。
小李很泄气,感觉自己再也翻不了身了。因为在他和安慰他的同学眼里,天赋完全由基因决定,生而有之,不可逾越。就是说,天赋低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缩短这种差距,所以同学说“错不在他”。
在小李眼里,如果一个人天赋不行,那他再怎么努力,也追赶不上天赋高的人。
其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小李。我们都有这种感觉: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但还是无法取得更好的成绩或者难以突破瓶颈,倒是那些平时吊儿郎当的家伙,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坐在了你想坐的位置上喝咖啡。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除了生气,就是自我安慰,这家伙运气好或者天赋高,总之,没法比,也比不了。
虽然感觉不公平,但还是低头认了,因为“天命难违”。可事情真如我们所想的这样吗?
其实,并非如此。很多情况下,我们认为的天赋是“伪天赋”。有些“学神”能用更少的付出得到更好的成绩,原因是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比普通人好。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渗透在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中,作用广泛却非常隐蔽,以至于常常不被发现,而给人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错觉。
学习本身自带加速度,越会学习,越适应学习,学起来越轻松,在面临学与不学的选择时,会更倾向于选择学并坚持下去
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习惯差的人,通常在幼年缺乏管教,放弃枯燥的事物而寻求娱乐的经验更多,更习惯从高刺激的事物中获得快感。
学习习惯好的人,通常在幼年适应了严格的管束和枯燥的学习,追逐刺激的经验少,因而在枯燥中更容易坚持,并且随之而来的好成绩正向激励了他坚持的习惯。
比如,同样是读书做题,学习习惯差的人更容易走神,做做玩玩,还觉得苦不堪言;而学习习惯好的人能坐下来专心面对,20分钟就完成了作业,反而觉得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又比如,学习习惯差的人,早期可能生活在节奏缓慢的环境中,更多地体会到学习拖延、开小差的快感,长此以往,就习惯于拖延。而学习习惯好的人恰恰与之相反,每次都立即行动,随后获得巨大的正面奖赏,结果这种积累使其养成了凡事都不拖沓的习惯。
同样是上课听讲,学到有难度的地方,前者就倾向于拖到课后再说,后者则倾向于当堂解决问题。结果,前者不仅把上课时间浪费掉了,课后还要以加倍的时间来理解、消化,效率低,时间亏损大;后者却因为当堂解决了问题,而在课后做作业时一马平川,推进度、刷熟练,还多出很多玩耍的时间。
總在学习的人没能考出好成绩,而没怎么用功的人反而考分很高,自然让人错误地以为这就是天赋的差别。其实,这不是天赋的差别,而是学习习惯的差别。
学习是一种积累。很多人以为学习只是在积累学习进度,其实学习也是在积累学习速度——换言之,学习本身自带加速度,越会学习,越适应学习,学起来越轻松,在面临学与不学的选择时,会更倾向于选择学并坚持下去。
学习效率高的人,大都喜欢阅读。阅读使他们愉悦,而愉悦激励他们更多地阅读,并喜欢学习外界经验、接受外界理论,甚至看到一道难题会忍不住思考、推敲起来
可能有人会不服气:我的同学XX上课听讲不认真,回到宿舍人家看书他打游戏,考试照样前十名。这类人不多,但确实存在。下面我就说说这类人身上隐藏的优点——思维习惯。
思维习惯有多重要?我们学习新事物,往往靠已知的事物与其进行比较和连接。比如看到几根木棍支起一张木板,我们会认为这是“桌子”,因为生活中我们见过桌子,熟悉桌子的特征,所以再见到有类似特征的东西时,就会把它和桌子联系在一起。
思维习惯,也常被我们运用到学习中。比如学概率论,听大数定律章节时,你懂价格回归、价值定律的话,对新章节就会秒懂;学物理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规律时,你见过“强弩之末,势不能穿”的情况,就更容易理解这个物理现象。
那么,思维习惯怎么养成?关键看阅读习惯。
一般来说,书籍的作用有两种:一是提供经验,二是教授理论。比如一部小说,就是一系列经过高度整理、高度有序化的经验;而一本科普杂志,除经验外,还有一系列浅显通俗的理论。
喜欢阅读小说的孩子,可以通过阅读小说快速提升自己人生的丰富度,拥有远超同龄人的经验,并比同龄人更早地拥有从已有的经验归纳出理论的倾向。这好比核裂变中中子的释放——物质体积越大,发生中子撞击的可能性就越大。人生经验越丰富,突发灵感,从经验归纳出理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对新知识也更容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喜欢阅读科普杂志的孩子,更容易锻炼出接受外来理论与整理既有经验的习惯。同时,一个个由以往经验整理出理论的成功案例会激励他思考,并逐渐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学习效率高的人,会发现他们大都喜欢阅读。阅读使他们愉悦,而愉悦激励他们更多地阅读,并喜欢学习外界经验、接受外界理论,甚至看到一道难题会忍不住思考、推敲起来。因此,他们比不爱阅读的人更容易对数学、物理、天文、历史等发生兴趣,而兴趣对学习的巨大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不断做题的好处,本质就是熟悉其逻辑范式,缩小推理的“可能性空间”,以后碰到类似问题,能够快速找到解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