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顺家的“金果果”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186827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山九坡头,
  耕地滚了牛,
  麦子长得像马毛,
  亩产很难过百斤……
  这世上,有一种苦就是:你的生存全赖着泥土中所生的谷粒,而不是你自己。身处“苦甲天下”的国扶贫困县静宁,陷在大西北重重叠叠的山坳里,十年九旱,多少山民曾在这凋敝荒凉的山梁沟壑中,世世代代挥汗如雨却温饱无着。祖祖辈辈,他们只有选择不屈不挠,靠这一片凉薄之地艰难地供养着。直到四十年前,他们发现了一种叫苹果的果木。普兰斯特·马福德说,有一个无所不在、至高无上的力量掌管着这个大千世界,而你是这力量的一部分。北纬35度的苹果适生区,四十年来,官民一心,举力在全县发展苹果产业,讓这黄土坡上一度贫寒的人家,终于过上了惬意的日子。如今,被誉为“中国苹果之乡”的静宁大地上,百万亩苹果浩荡,千山染翠,万树摇红。曾经的艰难困苦,终成历史的沉疴。那些面目狰狞的山梁沟壑,终于成全了这些不知苦焦了多少代的子民,让他们种出了无可挑剔的果子。如今,走进静宁之邑,就是走进了香飘四溢的金果城;走进静宁的任一个村庄,就是走进了绵延逶迤的金果谷。这些金果人家,家家都种植着满山洼的摇钱树,盛产着他们视若珍宝的金果果。
  号称“瓜果之乡”的仁大镇,是静宁县种植苹果最早的乡镇。镇上的许多村子,是全县种苹果的源头村,高沟村即是其一。村子里有四百来户人家,两千多人。以前一半的青壮年每年都要背井离乡到新疆、内蒙一带讨生活,现在家家有了发财致富的苹果树,再也没有人愿意跑到外面去打工了。
  老果农周进禄,是高沟村的第一代苹果人。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是民教的周进禄,偶然发现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非常适宜种苹果,便大胆尝试,栽下了一园苹果苗。他从外地汇来接苹果的芽,是直接用信封从山东邮到静宁的。周老师尝试种苹果,村里很多老人不认可,说胡整哩,光吃苹果能生活?周老师就耐心跟他们解释说,卖苹果的钱买粮食吃不是一样么,有啥怕的?
  就这样,周老师种苹果硬是给村里人种出了个吓人的等式:一亩苹果等于十几亩庄稼。按现在的市场价换算就是:一亩苹果最高能卖到五万元,五万元相当于四万多斤小麦的总价格。等式的两端,一头是苹果,一头是庄稼,哪个划算还用得着多说吗?
  老周家的十二三亩苹果,每年能卖三十多万元,算是高沟村的种植大户了。当然,高沟村的其他人家没有一个甘于落后的,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村里的青壮汉子高康顺,就是跟老周学种苹果的,现在也是响当当的苹果大王。几年前就跟他的老师傅周进禄成了“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的专访人物。
  漫山遍野的苹果花谢了不久,我正好有个采写任务,镇上的张书记直接把我领到了康顺家。因不晓得苹果人家的生产情况,走访的时间很不合时宜,正凑上给苹果套袋的忙季,果农们除了自己起早贪黑,家家还要雇很多人来帮忙,要与时间赛跑。张书记自然晓得这些,一再在电话上跟村支书交代,叫康顺中午吃完饭一定在家里稍等一会儿。我们吃罢午饭便急急驱车前往。
  康顺夫妇出来迎接我们。刚叫康顺家两只貌似恶煞的小狗唬了一跳,进到院里,又让他家扑面而来的两层小洋楼唬住了:好不气派!我们这些工薪族,打拼好些年,买一套住宅也是不易,像康顺这样的新型果农,动辄一栋几百平的楼房就能拔地而起。
  进得一楼客厅,更是令人赞叹。六七十平的大厅堂,现代化的家具电器,一应齐备。最感叹的是,正面和侧墙上的两幅书法作品,装框悬挂,墨韵留香,文脉陡增。中堂及对联,是县内知名度极高的一位中书协会员的作品。康顺不夸别的,就夸他的中堂,说是托亲戚要的,听说难要得很。我便笑着说,你一栋楼都盖起来了,一幅书法作品也就几千块钱,还怕置不起?
  康顺的脸略微有些红了,说这个不一样,有些东西不是钱的事。
  话题转到苹果上,康顺更兴奋了。
  康顺是1993年开始种苹果的。最早种了二三十棵秦冠,是镇上统发的苗子。挂果后,盛果期每年产两三千斤,一斤一元左右,能卖两三千元。1995年,夫妇俩共种了三四亩苹果。苹果树种上五六年才挂果,这五六年没啥经济来源,他们便在苹果地里套种西瓜、辣椒等瓜果蔬菜,这些套种的瓜果蔬菜每亩有两三千元的收入,未挂果前苹果园的管护费用、家里买粮食等一应开支,基本能靠这些套种果蔬的收入维持。
  问到为啥二十多年前就开始种苹果,康顺说,理由多了。退耕还林是国家的大政策,政府送苗子送地膜支持。最诱人的,是周进禄老师家苹果种得早、卖得好,大家看着眼热,都跟着种。
  康顺环视一下他家的大客厅说,我们都是后来才觉悟的,起步迟。2005年左右,康顺家的苹果园到了盛果期,年收入两万元以上。那时,果商直接到园子地头来收购。仁大这个地方的土质好,果子硬度高,口感好,果商们抓摸得精,这里的果子出售得很快。
  慢慢尝到了种苹果的甜头,康顺夫妇把剩余的地陆陆续续全栽种了苹果。仁大人的地少,当初包产到户时村里给每人分了不到两亩地,康顺家的九亩地最后成了清一色的苹果园。去年,康顺隔壁的大哥去了兰州领孙子,哥舍不得撂下他的五亩园子,康顺更见不得野长着,便承包来种。这样一来,总共十四亩园子,疏花疏果,套袋取袋,采摘装箱,一到各个繁忙时段,夫妻俩不得不找庄浪、秦安一带的雇工来帮忙,才干得过来。
  2010年,还是九亩园子的时候,一斤苹果卖到了四元多,康顺家年收入十六万元,除去化肥、雇用人力、网套等一应开支,纯收入怎么也过十万了,比两个公务员的工资收入要充裕得多。
  去年,十四亩园子一年就卖了三十多万,康顺夫妇和最早种苹果的周老师家,都是高沟村的苹果种植大户了。
  见我称起苹果大户,康顺谦逊地笑了,说,在咱仁大,家家的苹果务得很好,收入都差不多。我们也没啥特别的,无非是种的地块大些,肯吃苦,一年四季在苹果地里忙活,钱是挣得多,人却辛苦。种苹果看似不出大力气,却尽是磨人的活计。先说一年,过完年刚开春,就要给园子里的苹果喂肥,接着要疏花、人工授粉、蔬果、套袋。之后稍微能歇缓些日子,接着取袋、采摘。叶子落了又开始剪树,雪地里也坚持剪,要是当年剪不完,开春就得补剪,上气不接下气,又会误了卧肥的时间。再说一天,像给苹果套袋这段时间,每天早上六点赶到地里,中午十二点回来。扒拉几口饭,也顾不得咋歇缓,得从下午两点干到六七点。一连好多天,腿都站肿了,腰也疼啊。脖子上成天挂着百十个纸袋子,酸困得受不了。不过最后康顺又转了话头,不以为意地说苦算个啥,以前的老祖宗下了多少辈子苦,日子过得还不是跟黄连一样?现在不一样了,人是苦了些,但日子是甜的!   谈到年年挣这么多的钱在农村咋个享受法,康顺的媳妇转云立马笑着扳起了手指头说,钱是挣得多,但花钱的门路也广。我们的这个二层楼,建筑带装修,已经花了四五十万。下一步,康顺打算买个像样的越野车哩。生活也要改善得好些吧?供给娃娃读书是最重要的事。俩小子以后成家、买房,还不要更大的开支?
  提到供给娃娃读书,我故意说,现在苹果收入这么好,娃念成书念不成书,应该不是很打紧吧?
  一听我这冒静宁人之大不韪的话,康顺夫妇异口同声地反对,说不管挣多少钱,让孩子读书误不得。说这些年他们的日子是好过了,若娃娃学问好,一定会过上和他们不一样的更好的日子。对静宁人而言,要说苹果情深,总是深不过教育。因为早在种苹果之前,静宁人的教育文化情结已然根深蒂固,所以才有全国教育先进县的殊荣。从康顺家客厅的中堂,康顺夫妇对孩子读书的期望,不难看出这耕读人家的生活态度。
  再回到苹果的话题,康顺说他家最早栽种的那些秦冠,早换成新品种的秦冠了。秦冠这品种耐旱,种了一亩多,也是加个保险杠,其他的都是富士。二十年以上,1995年栽种的那三四亩苹果,树开始老化、腐烂,果子收成和经济效益都不佳,已经换种了一部分新苗子,剩下的一亩多陆续也要换了。刘家川的老果树,镇上组织换苗;高沟村的果农觉悟高,觉得老果树对经济效益影响大,不用政府督促,自己主动年年蛇蜕皮,老树换新苗。
  几十年的苹果人,几十年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有两次印象深刻的事康顺一提起来就喜不自禁。第一次:有一亩半片红中枝树,有一年卖了七万,客商现场给了康顺一大包钱,10元、20元、50元、100元,各种面值的,装了满满一大包,提上那个重啊!第一次提这么重的一包钱,康顺心里的那种激动难抑,啧,怎么说呢,好像全世界的人都睁大眼睛看着他大发了!第二次:去年摘下的一部分苹果,一次性卖给了一位客商,那位客商直接给了康顺一张二十万的卡,手里一下子攥了二十万,心里的那种砰砰,嘿,又让康顺按捺了好一阵子!
  苹果成了康顺和静宁所有果农的“摇钱树”,年年摇,年年哗啦啦摇下来的是金果果钱蛋蛋。苹果自然成了每一个果农眼里的宝贝蛋蛋。高沟村的周老师就曾很认真地跟央视的记者说,你把我的娃打一顿都行,但是你要撞伤我的一枝苹果枝,那可不行!
  还好,这么多年里,老天爷没让康顺家的苹果吃过亏。虫害、霜冻、雹灾,时不时如恶魔妖孽席卷肆虐,鲜花凋萎,青果打落,这个乡那个村的遭灾,防不胜防。有时市场价格又不稳定,果农们动辄不是遭天灾就是遇人祸。康顺家的苹果质量好,客商看好,每年出不了地头就全卖掉了。按康顺的话说就是,夫妻二人种苹果几十年,算是顺风顺水,没有跌过大茬。
  不觉间已聊多时,意识到这是果农们惜时如金的时节,急忙起身提醒他们去园子,顺便也跟他们到园子里见识了一下怎么给苹果套袋。
  康顺家正套袋的一块苹果园,是近几年新植的,植株不大,看样子才刚挂果一两年,指肚大的苹果结得稀稀落落。他家前面的两块地,是别人家的老果园,正在盛果期,树身粗壮,树冠膨大,疏花疏果后,青果均匀。邻家的苹果地里枝条密深得看不清到底有几人在干活,但欢声笑语喧哗层叠,康顺说,都是干不过来,雇来的人套袋哩。我问他咋没雇人,康顺说,前几天叫人帮着套了,剩下的不多了,叫人不劃算,自己干,顾得过来。
  转云手把手地教我怎么套袋。看似简单的活计,行家里手在三颗苹果上演示了一遍,我还是不得要领。学着套的几颗,转云齐齐检查了,那些袋子有没撑开的,袋口捏得不紧的,转云又重新来过一遍。我知道,那一颗果子,到秋季摘到篮子里,每一颗咋说也要值几块钱,怎么能马虎呢?
  为了不影响康顺夫妇干活,适时在地头与这辛苦的一对夫妻道别,正在高处套袋的康顺在梯子上跟我挥手,转云执意要送到路边,被我拦住。低头弯腰钻过康顺邻家密深的苹果园,再回头找寻,果木深处已看不见正在劳作的那对夫妇,只有太阳光洒射的影影绰绰的苹果林,宛若一幅自然流韵的乡村写意,生机盎然。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现在,面对这极其养人的沟壑梁峁,果农们一个个成了深情的诗人。这些善于创作的艺术家们,点种在他们挚爱的土地上的诗句,就是排排、行行、棵棵苹果树——能够结出最好吃的金果果的苹果树,也是能够让他们的生活结出蜜果果的苹果树。
其他文献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形成和发展及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学习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形成和发展及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学习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  今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学习党史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不少青年企业家在工作之余,学党史、悟初心,从党的优良传统中汲
自然资源部组建以来,各级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一直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分级分类培训、高校共建、网络培训、师资库建设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自然资源系统基层干部队伍依然面临干部能力素质与工作职责需求不相适应的窘况,存在干部教育培训基础建设、培训供给、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与培训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改进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应科学谋划干部教育培训的顶层设计,以系统观念探寻基层干部教育培训规律,深化改革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切实加大对市县一级自然资源部门关键环节和重要岗位领导干部及年轻干部的培训力度
在建党一百周年的喜庆日子即将到来时,我不禁想起了那年重访蜀中长征路的历程。虽时间已过十余年,但其间的所见所闻仍历历在目。  这是历史镌刻的深深印记,这是一百年中的伟大壮举。  长征如一曲洪钟大吕,将在中国的土地上回荡不息……  一  十多年前,我参加一作家采风团,来到了当年红军曾走过的川西北高原。  那是仲夏的一天,我们一行数十人从成都出发,翻越海拔4300多米、堪与夹金山比高的巴郎山,告别那里的
借助电商,恽晶慧用新的营销理念,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甜蜜的农业致富路。  初夏时节,无锡阳山这片土地上,连空气里弥漫的都是水蜜桃的清香。郁郁葱葱的桃林中,快要成熟的水蜜桃挂满枝头,白里透红,煞是可爱。  经营这片桃林的,是85后小伙恽晶慧。11年前,曾在北京、上海闯荡的他选择返乡,在无锡阳山当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借助电商,恽晶慧用新的营销理念,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甜蜜的农业致富路。  与水蜜桃的缘分
凭借精准的客户定位以及创新多元的产品口味,贝瑞甜心正在成为低度酒细分市场的潮流品牌。  中国一直以来在酒类的生产和消费方面都站在世界的前沿,目前烈酒(白酒)消费世界第一、啤酒的产销量世界第一、葡萄酒消费量也接近世界第一。不过,在万亿级的酒类市场里,白酒、啤酒和葡萄酒这三大品类由于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沉淀,目前都被相应的头部玩家把持,后入局者很难突破渠道和品牌的壁垒。  其实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