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优?”与“孰劣?”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hfo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假前的一个下午,一位女士来到我的办公室,只见她面有不悦,噢,大概又是家长来反映情况的,我连忙放下手头的工作,请她坐下慢谈。
  原来,她的孩子小婷在我校五年级就读,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异。这次期末评选三好生,竟然榜上无名,而据她所知,她孩子的名额被另一个同学占用了,一个明显不如她孩子的同学小文。她的孩子很沮丧。在家连饭都不肯吃,她搞不清楚,一至四年级年年三好生的孩子怎么一下子就不优秀了,她希望我这个校长给她孩子一个机会,还她孩子一个公平。
  会有这样的事?我请她留下电话号码,待我了解后给她答复。课间,我先问了这班上的几个孩子:“你们最佩服班里的谁?”谁谁谁,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这其中也有小婷的名字,我问为什么,“他们的学习成绩很棒呀!”“你们班的小文呢?”我试探着问。“小文我们也很喜欢的”,看样子她俩在同学的心目中半斤八两。上课铃声打断了我们的交谈。
  我找到了班主任老师。“黄校长你是说小婷的事吧?”班主任竞猜到了几分,“这孩子这几天在闹情绪呢!”班主任向我介绍了她班的评选情况:先由同学投票决定入围人选,再综合决定。小婷和小文都入围了,最后的确是她俩为最后一个名额PK。小婷的优势是成绩,小文呢,这孩子成绩再出色一点,就十分完美了。小文不仅热心为同学为集体做事,还很会做事。班主任还用一些事例佐证:她组织两三个同学出好了板报,还自己作主请来了美术老师为她们的刊头“点睛”;她还协助老师调解了不愿同桌的两个同学的矛盾。这学期小文的学习进步很大,我就把那个名额给了她。至于小婷,平时只专注于学习,她这次的表现倒暴露了她的弱点,好像什么都应该属于她的。看来班主任老师的决策不无道理。
  孰优?熟劣?小婷、小文是不同维度上的好孩子,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足,全在于我们的眼光,我们的评价。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另外一些形象:
  他太普通了,那封感谢信才让老师和同学注意到他。当他把在放学路上捡到的那只内有几百元人民币及其他贵重物品的提包交还失主时,他的家庭还靠着低保维系。
  他不止一次地“惹事”,面对老师的询问甚至会梗着脖子,可他劳动总是很卖力,在运动会上摔了一跤后爬起来就跑,面对擦伤的膝盖付之一笑。
  她可是个神气的小哨兵,她的任务是禁止家长过岗接送。那日清晨我路过她的岗位时,她向我致敬问好。同样是她,追了我好几米,硬是把我车座后的幼儿园小朋友拉了下来。
  还有,曾经闹着不肯上学的她隔三差五地到我的窗前向我微笑……
  坚强、负责、诚信、聪明……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弱项和风格,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好孩子——人们常犯的错误是,因为某个理由认定一个孩子不是好孩子,而忽略了若干次认定他是好孩子的机会。
  好在,我们在三好生这个传统大奖之外,还设立若干单项奖:小画家、小作家、小健将、小助手……不过,这件事之后,我还是决定让德育处增设奖项种类,提高各奖项比例,让更多的孩子尝尝当好孩子的滋味。今年“六一”,学校又表彰了一批十佳少年、健康少年、礼仪少年、智慧少年。当然,那个小婷最后还是愉快地接受了单项奖。我对她的妈妈作了一次回访,讲清了原委,她的妈妈很满意,甚至我们还达成了共识:或许小婷的成长需要这样一些过程。
其他文献
汉语量词反映了汉民族认知范畴化的过程。范畴化的原型理论能充分解释量词对名词的选择作用。选用什么样的量词应该是以某类事物在认知上显著的"原型"作为根据的,是主观和客观
本文研究图像模板匹配问题。对于大尺度图像,我们采取多尺度方法进行全角度匹配。首先我们构筑图像的多尺度金字塔,在最小尺度图像上找到可能的模板匹配位置和角度,然后再依
<正>例1:周××,女,38岁,1986年4月27日初诊。患甲亢3年,2年前经放射性131碘治疗后,渐出现水肿,经上海某院诊断:甲亢131碘治疗后永久性甲减。嘱服甲状腺素终身,剂量60mg/日。
研究背景:选择性清除抗原特异性T细胞是治疗自身免疫病和移植排斥的理想策略之一。以基因工程方法使DCs或单核细胞高表达FasL的杀伤性抗原递呈细胞(KAPC)可以靶向清除抗原特异
去年圣诞节期间,笔者带领十几名学生赴香港访问交流、体验香港圣诞节活动。行程中有安排一个我校学生与香港学生的联欢活动。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我认为自己作为受邀学校的带队老师,极有可能被主办方邀请坐上前排,并被要求说上几句话。为此,我特意在出发前作了精心准备,我把学生此次出行交流的目的意义,以及我校办学的基本概况等等,草拟了一份讲话稿,并且把它背了个滚瓜烂熟。惟恐自己准备不周损坏了学校的形象,
在2007年《读书》第二期的一篇文章《诸子学与现代学生研究》中读到这样一段话,对我们解读文本也许有启发。“朱子主张‘熟读精思’就是把阅读与思考紧密联系起来的最好说明;‘熟’与‘精’二字,即表示对于‘读’与‘思’的重视与讲求。‘熟’是熟悉,熟悉不是背诵的意思,而是对文本十分深入地掌握,可以了解文本最为精微的意思与道理。怎么能做到呢?一定要用思考,要尽量进入作者书写这一段文字时的心理过程。要尽量设法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