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企业自身要想追求和实现好的发展,就需要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基于此,本文对依法治国背景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不足、工作要求和强化措施展开探讨。
关键词:依法治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发展趋势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分析
(一)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目标。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下的产
物,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对市场经济所产生的一种针对性反应。在了解到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和关键作用之后,很多企业都积极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提炼具备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但是,还是存在一部分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未能制定明确的目标,“重过程、轻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与内容单一,未形成具备特色的管理文化。在习惯的思维模式中,往往简单地认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针对员工开展思想教育,而不是针对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认真总结、提炼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进行巩固、消化和充实,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形式单一、内容死板,基本就是开会、做笔记、写体会,毫无创新可言,不仅没有发挥正向作用,反而让员工反感。工作开展并没有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做出改变,仍旧沿用传统模式,整体工作开展缺乏企业特色。
(三)企业本身、职工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不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所以为了有更多的精力和更充足的时间去获得和赚取利润,他们不愿意下力气开展这项工作。他们觉得开展该项工作费心费力,还没有直接的利润,即使有部分企业开展了这项工作,但也不会全力投入人力、物力,只是停留在有开展的层面,不注重提升活动效果,由于认识不到位,整体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积极主动性不高,整体工作效果不理想。
二、依法治国背景下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思想政治工作专责要带头遵法、执法。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在国家管理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假若有法不依,或是执法不严,再严密完备的法律制度也不具备任何意义。全面落实推进依法治国,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要带头依法行事,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确保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走上法治化和规范化,做守法和执法的模范。
(二)加强自身素质建设。作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思想政治工作专责要注重提高自身法律素质,持续加强个人对法律的学习和了解。基于我国长期法制不健全,国民法治意识差的现状,建设法治社会还任重而道远,所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了适应和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需要,应带头提高法律素质修养。
(三)应注意主动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的法律意识。重点围绕国家宪法以及与自己部门、自己工作岗位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开展全面的学习和掌握,了解把握人民意志和利益如何在社会主义法律得到全面体现,权衡把握好民主与法治、自由与纪律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而明确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拥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确保个人法律意识持续提升,有能力在法治范畴内开展工作、对工作对象开展法制教育。
三、依法治国背景下强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有相似也有不同,二者都是以企业职工整体及个人的精神层面为对象,但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为了让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在企业员工中开展主义、道德和法制教育;企业文化则是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具备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它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所以,要确保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必须注意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二)对员工进行精神关怀与心理疏导。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企业员工在物资和精神上的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提升,但是生活节奏的加快,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更大的生活压力,再加上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员工们越来越多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造成他们思想状况不够稳定,无法正确完成利益的取舍,因此,在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时,如果有条件,企业应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及时解决员工心理问题,确保其感受到关怀和帮助。
(三)利用企业管理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全员积极性。企业负责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决定着该工作的全面有效开展。只有让企业负责人真正认识到该项工作的意义与重要作用,才能得到他们的重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所包含内容往往也是企业管理的重点,二者都是实现对人员的管理,所以为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把它与企业管理有机融合,以此获得企业负责人的重视。
结束语:在当前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企业要想实现良性发展,必须实现依法治企,而做好依法治企的重点就是做好企业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企业要因地制宜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充分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创新工作方法、丰富教育形式,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的有效融合,真正找到符合依法治国大前提和企业自身发展要求的工作模式,不断促进企业壮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慧广.从依法治国谈政治思想工作新思路[J].才智.2015(1)
[2] 王英杰.浅析依法治国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J].当代经理人.2006(2)
关键词:依法治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发展趋势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分析
(一)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目标。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下的产
物,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对市场经济所产生的一种针对性反应。在了解到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和关键作用之后,很多企业都积极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提炼具备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但是,还是存在一部分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未能制定明确的目标,“重过程、轻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与内容单一,未形成具备特色的管理文化。在习惯的思维模式中,往往简单地认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针对员工开展思想教育,而不是针对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认真总结、提炼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进行巩固、消化和充实,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形式单一、内容死板,基本就是开会、做笔记、写体会,毫无创新可言,不仅没有发挥正向作用,反而让员工反感。工作开展并没有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做出改变,仍旧沿用传统模式,整体工作开展缺乏企业特色。
(三)企业本身、职工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不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所以为了有更多的精力和更充足的时间去获得和赚取利润,他们不愿意下力气开展这项工作。他们觉得开展该项工作费心费力,还没有直接的利润,即使有部分企业开展了这项工作,但也不会全力投入人力、物力,只是停留在有开展的层面,不注重提升活动效果,由于认识不到位,整体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积极主动性不高,整体工作效果不理想。
二、依法治国背景下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思想政治工作专责要带头遵法、执法。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在国家管理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假若有法不依,或是执法不严,再严密完备的法律制度也不具备任何意义。全面落实推进依法治国,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要带头依法行事,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确保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走上法治化和规范化,做守法和执法的模范。
(二)加强自身素质建设。作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思想政治工作专责要注重提高自身法律素质,持续加强个人对法律的学习和了解。基于我国长期法制不健全,国民法治意识差的现状,建设法治社会还任重而道远,所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了适应和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需要,应带头提高法律素质修养。
(三)应注意主动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的法律意识。重点围绕国家宪法以及与自己部门、自己工作岗位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开展全面的学习和掌握,了解把握人民意志和利益如何在社会主义法律得到全面体现,权衡把握好民主与法治、自由与纪律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而明确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拥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确保个人法律意识持续提升,有能力在法治范畴内开展工作、对工作对象开展法制教育。
三、依法治国背景下强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有相似也有不同,二者都是以企业职工整体及个人的精神层面为对象,但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为了让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在企业员工中开展主义、道德和法制教育;企业文化则是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具备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它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所以,要确保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必须注意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二)对员工进行精神关怀与心理疏导。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企业员工在物资和精神上的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提升,但是生活节奏的加快,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更大的生活压力,再加上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员工们越来越多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造成他们思想状况不够稳定,无法正确完成利益的取舍,因此,在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时,如果有条件,企业应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及时解决员工心理问题,确保其感受到关怀和帮助。
(三)利用企业管理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全员积极性。企业负责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决定着该工作的全面有效开展。只有让企业负责人真正认识到该项工作的意义与重要作用,才能得到他们的重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所包含内容往往也是企业管理的重点,二者都是实现对人员的管理,所以为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把它与企业管理有机融合,以此获得企业负责人的重视。
结束语:在当前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企业要想实现良性发展,必须实现依法治企,而做好依法治企的重点就是做好企业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企业要因地制宜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充分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创新工作方法、丰富教育形式,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的有效融合,真正找到符合依法治国大前提和企业自身发展要求的工作模式,不断促进企业壮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慧广.从依法治国谈政治思想工作新思路[J].才智.2015(1)
[2] 王英杰.浅析依法治国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J].当代经理人.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