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法》不可能终结强制拆迁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新审视重庆“最牛的钉子户”一案,我们会发现此案一开始便是行政诉讼,而不是民事诉讼。可能因为本案在《物权法》通过的第一时间出现在公众视野,人们对《物权法》保障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期望很高,才把拆迁问题的注意力转移到《物权法》讨论上。笔者也想从民法原理的角度就拆迁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梁慧星教授在《物权法》通过伊始就高兴地宣称:“《物权法》将终结圈地运动和强制拆迁,使其成为历史名词。”中国人大法学院副教授朱岩认为:“此案中开发商建设不属公共利益范畴,若《物权法》生效钉子户可胜诉”。当舆论普遍支持被拆迁户杨武一家时,《物权法》起草专家组组长、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江平教授发出不同的声音,他认为吴苹一家以不涉及公共利益为由拒绝拆迁是不能成立的,“他说不是公共利益就不是了?!”江平教授认为,如果补偿合理,就应该拆迁。如果当事人认为补偿不合理,应该到法院进行诉讼。甚至有评论指出,“钉子户”有滥用权利之嫌。
  江平教授是中国民法学界的泰斗,他的话不无道理。笔者也认为,《物权法》不可能终结强制拆迁,梁慧星教授的“《物权法》将终结圈地运动和强制拆迁,使其成为历史名词”的说法,有些过于武断,因为几乎每一个强制拆迁的背后,都有公共利益的身影,并不是谁说这不是公共利益就不是公共利益了。
  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城市面貌在日新月异,这离不开建筑行业的贡献。拆了旧房子,盖了新楼,当地GDP也随着高楼大厦蹭蹭地上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是当仁不让的“公共利益”。那是不是所有的拆迁户在经济发展、城市面貌的“公共利益”面前都必须让步,都要牺牲个人利益呢?这不是《物权法》所能解决的问题。面对房屋拆迁,笔者希望政府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多考虑一个个“人”的切身利益。
其他文献
橄榄坝的清晨,一派清新与质朴,金色的阳光透过高高的棕榈树,斜射在傣家竹楼上,身穿紧身小衣、长筒孔雀裙的傣家少女,婀娜多姿的身影时隐时现地穿过沾满露水的凤尾竹林,仿佛是一只只美丽的孔雀,优雅娴静,五彩缤纷……    不到橄榄坝,不算到版纳。    西双版纳是一个美丽神秘的地方,时逢泼水节,几个影友相约去西双版纳采风拍照片。一路颠簸地来到景洪市,看着三三两两的傣族女子打着花油布伞,蝴蝶般从身边飘过,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