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汉语中方位指示语选择的影响因素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kjkf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语中,方位指示词以话语活动的参与者形成的方位远近,可以分出远指词和近指词。在会话交际中,说话双方选择远指还是近指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影响。学界对此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从文化传统角度分析解释,而近20年来,又提出了从心理距离因素来考察方位指示词的选择问题,但还是很笼统。本文试对此做出总结,从主客观两方面做具体的分析。客观上有传统的空间距离说,并提出决定因素——关注焦点;主观上又分为两大因素:社会距离和情感距离。
  [关键词]方位指示词 关注焦点 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4-0070-02
  在日常交际中,交际双方在具体语境中经常要用一定的语言结构来指示会话中的某一成分,指示语是其所指或意义需要特定的交际语境来确定的词语和语法范畴,是日常言语交际中极为常见的语言结构。指示语就其指示对象可分为五大类,包括人称指示、时间指示、方位指示、话语/语篇指示、社交指示。本文主要讨论方位指示。汉语中常见的方位指示语包括指示代词“这”“那”,地点指示“这里”“那里”,趋向动词“来”“去”等。可以看出方位指示语以话语活动的参与者作为参照可以形成方位指示的远指和近指之分。在具体语境中,近指词和远指词的使用相当复杂,但也很灵活,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学界目前的主要观点有两种:一是空间距离,二是心理距离。空间距离即是从客观上说,心理距离则是从主观上说。因此,我们不妨从主客观两方面来解释方位指示语选择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具体语境的分析,我们发现,客观因素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关注焦点。而在主观因素中,我们可以更明确地分出社会距离和情感距离两类。故本文着力探讨影响方位指示语选择的客观因素中的关注焦点,以及主观中的两大因素,最后还就主客观相互影响做初步论述。
  一、客观因素——关注焦点
  言语交际是一个话语焦点不断转换的过程,在交际的每个或每几个话轮中都可能出现关注对象或焦点的变化,一旦双方从上一个关注焦点转移到下一个焦点时,远近指示语就会相应地出现转换。关注焦点的变化是相对的,因此,远近指示的选择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关注焦点,尤其是当会话中指示语的选择出现与空间距离相反的情况时,我们就应该从关注焦点角度去观察。
  关注,即关心注意。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伴随语境的变化,交际所指也会有所变化,而交际所指往往就是会话中一个接一个的话轮中的焦点。这些焦点就是交际者注意关心的对象。在汉语中,即使是距离说话者很远的一个人或事物,一旦被说话人关注了,他也会选择近指方位指示来指代。就拿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个例子来说吧。敲门是一项基本的礼貌,但敲门要两种情况去做分析。第一种情况是当门是掩着的时候,有人敲门,里面的人会说“请进、进来”,以说话人为位移方向,因为门外的人要进来但不需要里面的人去开门,省去了说话人向听话人位移这一环节,因此当关注的焦点是外面人位移时,指示的趋向动词是以里面人(说话人)为参照的方位。第二种情况是当门是关着的时候,里面的人听到有人敲门,就会发出“来了、来了”的言语行为,此处则以听话人为位移的方向,只有开了门,完成这一行为后,让外面人进来,才能进行之后的活动,因此可以说,方位指示需适应不同的情境,要看情境中行为动作的焦点是什么。再举一例来说明。例如:
  (1)“你看,那儿有一枝很好的,”他高兴地说。
  (2)她抬起头,笑问道:“在哪儿?”
  (3)“那儿不是?”他伸手向旁边树上一指。
  (4)她的眼光跟着他的手望去。
  (5)树上果然有一枝很好的花。
  (6)这一枝离地颇高,花也不少,大部分都是含苞未放。
  (7)枝子弯曲有力,令人注目。
  (8)“可惜太高一点,这一枝倒很好,”鸣凤一自语道。
  在这段话里,觉慧在(1)(3)中用了两个远指词“那儿”,一方面是受实际的距离远的影响,但是在这一个话轮中,觉慧关注的焦点是通过姿势态的方位指示即手指向的地方引起鸣凤对树枝上那枝梅花的注意,在说第一个“那儿”时,觉慧用了姿势态的方位指示,用手指着那枝梅,当鸣凤抬头看时,开始没有看见时问了一遍,觉慧再次使用姿势态的方位指示从而使鸣凤的注意点真正确立到他伸手所指的方向。而(6)句作者的旁白中用了一个近指词“这”,因为当鸣凤看到了觉慧手指的那枝梅花时,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和作者注意的焦点都转移到了这枝“令人注目”的梅花上来,故选用近指词,即便实际的空间距离没有任何变化,但是此时的关注焦点发生变化,从为了使听话人的注意力集中到某远距离的事物上来到双方和作者的注意力都落实到这个事物上来。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伴随话语中双方注意焦点的不断变化,远近的指示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以使交际保持顺利地进行。
  关注的焦点对语境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当会话的焦点出现变化时,说话人通过使用方位指示语把交际者的注意力引到所指物上去。因此,会话中交际者关注的焦点是相对的、灵活的、可转换的,这就决定了说话人远近指示语的选择也会顺应焦点的转移而出现变换。
  二、主观因素
  许余龙在1989年发表的《英汉远近称指示词的对译问题》在探讨英汉指示词表达的远近距离及其翻译对应情况时引进了心理距离这一概念,并指出在汉语中,心理距离对远近方位指示语选择的影响比对英语的影响更大。我们认为,心理距离是从主观的角度对方位指示语选择做出的解释,那么不妨我们把认识角度提升到主观这一层面。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在汉文化中,受中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种交际原则——礼貌原则,这使得说话者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语言本身所含有的心理基础,来缩短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以显示彼此友好亲密的关系。方位指示语在交际中也不例外。人是社会的人,同时人也是有情感的,当我们对一个事物或人很满意时,即便这个事物或人远在天边,也会选择近指词的,以表示自己与它的亲近;而当我们对一个事物或人厌恶时,即便它近在眼前也会选择远指词来表示对它的反感。因此,远近方位指示语的选择也受到了交际者情感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距离
  在汉文化中,汉语的礼貌原则是关系本位的。人们进入交际时,首先考虑的是交际者之间的关系,交际时都会更多地使对方受惠,往往会保持和对方的观点意见一致,或顺应对方的意思。在选择方位指示语时,说话人为了表示自己和对方的社会距离很近,一般都会选择近指方位指示语,从而缩短彼此的距离,表示亲近、友好。例如:
  (1)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2)“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3)“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4)“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5)“你教的是‘子曰诗云’么?”我觉得奇异,便问。
  (6)“自然。你还以为教的是ABCD么?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孟子》。新近又添了一个,女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
  (7)“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
  (8)“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
  (9)“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
  在(4)句中,闰土用了一个近指词“这”来前照应上面“母亲”的话,瞬间就感觉拉近了自己和“我”与“母亲”的社会距离,因为“我”这次回到故乡时已经和闰土之间存在很大的社会距离了,闰土也不再是少年时那个紫色圆脸、称“我”作迅哥儿的闰土了,再次见到少年的玩伴时,闰土虽然变得都叫我“老爷”了,但是在聊天时,还是会有意无意地用一些更为亲近的指示词来缩短彼此的距离。在(7)(8)(9)三句中,交际双方同时用了三个近指方位指示语。(7)中的“这”是前照应上面吕纬甫提过的自己教的是“子曰诗云”,本来这些是与“我”无关的东西,但是用了近指的“这”就瞬间缩短了谈话的距离,表示自己对对方所提到的东西很在意很关心,好像在说自己的事一样。(8)(9)中连续两个近指的指示代词是吕纬甫顺应“我”的“这类”而做出的对叫这些无聊的事的进一步说明,有一种渐入语境的感觉,显示出吕纬甫虽然对这些无聊的东西很反感,但是自己现在变得模模糊糊随随便便就不再管它是否有意义了,这使得交际双方紧紧围绕同一话题展开讨论,越谈越投入,使得两者的社会距离变得很小,有一种相互同情理解的亲密感觉。
  (二)情感距离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的情感会在交际中得到反映。在使用远近指示语时同样也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有时候,情感因素会使得远近指示出现异常的表现。这也是日常交际中的一种会话策略,当一方为了使自己和对方的情感距离靠得更近一点时,即便对方的观点看法和自己有些不一致,也会选择近指方位指示语。关于用情感距离来解释远近指示语的选择问题,我们其实可以找到很多的例子。再例如:
  (1)“钟焕娣这个人还有一个优点:心理素质好。每次带她出去是最轻松的,比赛时也不操心。”
  (2)相比较而言,他最喜欢项羽这个人物,“尽管他输了,但他是个英雄”。
  (3)前一时期,我还因为没有机会与禾谈论T这个人而心感不安,但是我现在一点也不想再提起那个人,我只想谈论尹楠,只要尹楠这个名字在我的嘴中闪烁,我便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1)(2)中出现的两个人物都不在现场,但是两处都是表示说话人对两个人的赞扬、喜爱的情感,故选择近指示词。(3)句同样是一个人,前面用了近指示代词,因为前一时期,我对没谈论T这个人而心感不安,这时候的情感距离是较为亲近的,但是到了现在因为不想再提T了,因为现在“我”心里只想谈论另一个人,这个时候的T和自己的情感距离从心理上拉得很远。现在只想谈论尹楠,尽管他与自己的实际距离可能很远,但是在“我”的心里,他却很特别、很重要,所以用了一个近指代词,以显示自己对谈论尹楠很感兴趣,情感距离很近。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影响方位指示语远近选择的因素是主客观都有的,有时候客观因素起决定作用,有时候主观因素占主导,有时候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制约,决定远近方位指示语的具体选择还需要我们深入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做详细的分析。本文对此做了理论的论述并用具体的例子来论证了,但只是做了较为粗浅的分析,还需要进一步的探析,从而挖掘出远近方位指示语选择的多方面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许余龙.英汉远近称指示词的对译问题[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9(4):35-42.
  [2]郑道俊.“方位指示语”的分类和理解——英汉方位指示语比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35-38.
  [3]李军.话语修辞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226.
  [4]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31,45.
  [5]王丽娜.影响英汉远近指示词选择的因素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50-151.
  [6]徐学平,宋俐霖.空间指示语多维视角研究述评[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1):139.
  责任编辑:张丽
其他文献
[摘要]在现代汉语中,“上有……下有……”是常见格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般在说及“上有……”的时候,我们接下来往往会说“下有……”;但是我们说到“上面有……”的时候,可不接“下面有……”的句式。事实上,在现代汉语中,“单音节方位名词 有”的对举结构(以下统称“单结构”)是常见的,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前有狼,后有虎”,“左有悬崖峭壁,右有狼豺虎豹”等,都是对举结构;然而“双音节方位名词 有”
[摘要]全面调查朝鲜刻本《樊川文集夹注》(后文简称《夹注》)中的600多个俗字,从正字和俗字的字形差异角度,对其俗字类型进行初步考察,指出域外汉籍文字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朝鲜刻本《樊川文集夹注》 俗字 俗字类型  [中图分类号]H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4-0063-02  《樊川文集》共二十卷,含作品四百五十多篇,诗歌一百七十八首。所谓夹
奥尼尔之所以在艺术创作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主要源于他的思维特质。奥尼尔思想认识的形成 ,主要来源于情感体验 ,来源于自身处于极度内向状态下的冥想 ,来源于对各种思想
语言是伴随着人类一起出现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16世纪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因为他丰富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思想的宝库”,在他107章的《蒙田随笔
王平现在是一个有影响的雕塑家了。  我在写这篇序文的时候,他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是重叠的。我回忆起在老家时的那个从事东阳木雕创作的年轻人形象。那时的王平勤恳、好学,技艺高超,赢得了许多人的称赞、后来我到了北京求学。回家的时候听到王平也到了省城,在杭州的一个传统工艺创作机构工作。过了几年,又听说他去了湖南衡阳,一段时间没了他的音讯。大约在1989年,他突然风尘仆仆来到北京,找到了我,说是来北京学习了。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已经来临,人们的生活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各种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软件工具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技术的使用,使数字财产成为人们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包含用户心血和精力的数字财产能否得到继承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对数字遗产的概念、类型、特征等基本要素进行阐释,探讨数字遗产继承的必要性。  关键词 数字遗产 继承 必要性  作者简介:陈湛鸿,广东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实践工作中遇到的14例白骨化尸体牙齿的DNA检验分析,阐述了该类案件中提取牙齿作DNA检验的优势,以及总结了运用简易砸牙器和硅胶模柱手工纯化技术作牙齿DNA检验的实用方法。  关键词:白骨化;牙齿;砸牙器;DNA检验  中图分类号:D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26-0175-02  作者简介:张晓宇(1981-),男,汉族,内蒙古包头人
中比例尺地质填图工作,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方面之一,也是反映该国地学发展程度的主要指标.
摘 要:在司法实践中,检察人员在制作讯问笔录时,经常混同使用“以上笔录我看过(向我宣读过),和我说的相符”、“以上笔录我看过(向我宣读过),属实”、“以上笔录我看过(向我宣读过),和我说的一致”这三种说法,并错误地认为这三句话的内涵是相同的。在规范司法行为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有必要强调对法规的使用须规范。  关键词:规范;相符;属实;一致  中图分类号:D9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