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现状
新课标新理念的精神已经深入到中小学的各科课堂,得到大家的公认,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也常有不少与新课标的理念形似神异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上去好象是很符合当前课改的要求,但实质上去远离了新课标的精神,也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现举例一二:
1、课堂重“温度”,轻深度。
在一些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设计的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加,个个争先恐后地发言,学生们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说,我说……”甚至不顾其他同学的回答站起来就发表自己的“高见”,教师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予阻挠,课堂上热闹非凡。孰不知教师想尽办法把课上成娱乐性活动化的课,但有活动却没有体验,看上去热热闹闹,实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摄入量十分有限。学得浮躁,学得模糊,学得低效。
2、重知识过程,轻知识结果。
数学课上,老师们常常为了一个公式的推导、一个法则的由来、甚至是一个概念的揭示,绞尽脑汁设计活动,精心铺垫,层层深入,不断细化,围绕一个已被确认无疑的结论,反复讨论,逐步验证,俨然把每个学生当作科学家,一个数学研究者,有时一节课下来连一个结论也没有出现,这样低效的课,有的老师还认为是一堂成功的课改课,理由是充分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孰不知这种课已偏离了新课程的要求,片面地实施新课程,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关于有效教学的思考
“有效教学”其内涵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进步和发展,这里的进步和发展不是单指知识获得这一方面,还包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它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三、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当然是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写到,“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这种通过少教以达到多学的教学意识,是每个教学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为此,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真正的有效教学是我们的追求。
(一)教师有效地教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实施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平台和环境。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可见,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2)教学目标要有效
课堂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要求课堂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3)准确把握所提问题的针对性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乃至能够激发学生的“提问”。但是我们应该把握好所提问题的作用,不要把问题提得过于广泛,没有针对性。这样学生在回答时也才不会回答得不着边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有效性。
(4)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得加富尔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该怎样去学习的人”。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特别注重对各种学习方法,解题策略的理解。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方法、策略,还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指导学生学会数学学习的方法、策略。
(二)指导学生有效地学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决定了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就要着眼于学生的学,在教法中渗透学法,用教法指导学法;就要把教的过程变为“导”的过程,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指导下,学生自行摸索、自己发现的过程,而不要只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要从便于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师的教,一切为学生的学服务。
(1)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
教师的教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提高教学效率的重点要放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注重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将 “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有效引入课堂,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为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让他们,懂得会学、善学、巧学和乐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与学习策略。
(2)鼓励学生主动地去学。
首先,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不代替教材去讲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教材中许多旁注、揭示说明和思考分解过程等,这些都是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和明确的导向。
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其次,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不代替学生去说出他们自己经过努力能总结出的结论。例如: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多少个顶-点,请学生数一数后得出结论。这些虽然很简单,却能使学生逐步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并为今后学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奠定了基础。
(3)让学生有意义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课堂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积极、充分的思索,这是有意义学习的关键所在。此外,在平时教学中,还要引导鼓励学生提问。由于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自己、爱受表扬的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既学得主动、有意义,又学得扎实。
作者单位:江都市浦头镇高汉小学
新课标新理念的精神已经深入到中小学的各科课堂,得到大家的公认,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也常有不少与新课标的理念形似神异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上去好象是很符合当前课改的要求,但实质上去远离了新课标的精神,也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现举例一二:
1、课堂重“温度”,轻深度。
在一些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设计的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加,个个争先恐后地发言,学生们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说,我说……”甚至不顾其他同学的回答站起来就发表自己的“高见”,教师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予阻挠,课堂上热闹非凡。孰不知教师想尽办法把课上成娱乐性活动化的课,但有活动却没有体验,看上去热热闹闹,实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摄入量十分有限。学得浮躁,学得模糊,学得低效。
2、重知识过程,轻知识结果。
数学课上,老师们常常为了一个公式的推导、一个法则的由来、甚至是一个概念的揭示,绞尽脑汁设计活动,精心铺垫,层层深入,不断细化,围绕一个已被确认无疑的结论,反复讨论,逐步验证,俨然把每个学生当作科学家,一个数学研究者,有时一节课下来连一个结论也没有出现,这样低效的课,有的老师还认为是一堂成功的课改课,理由是充分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孰不知这种课已偏离了新课程的要求,片面地实施新课程,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关于有效教学的思考
“有效教学”其内涵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进步和发展,这里的进步和发展不是单指知识获得这一方面,还包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它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三、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当然是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写到,“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这种通过少教以达到多学的教学意识,是每个教学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为此,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真正的有效教学是我们的追求。
(一)教师有效地教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实施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平台和环境。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可见,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2)教学目标要有效
课堂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要求课堂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3)准确把握所提问题的针对性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乃至能够激发学生的“提问”。但是我们应该把握好所提问题的作用,不要把问题提得过于广泛,没有针对性。这样学生在回答时也才不会回答得不着边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有效性。
(4)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得加富尔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该怎样去学习的人”。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特别注重对各种学习方法,解题策略的理解。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方法、策略,还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指导学生学会数学学习的方法、策略。
(二)指导学生有效地学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决定了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就要着眼于学生的学,在教法中渗透学法,用教法指导学法;就要把教的过程变为“导”的过程,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指导下,学生自行摸索、自己发现的过程,而不要只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要从便于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师的教,一切为学生的学服务。
(1)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
教师的教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提高教学效率的重点要放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注重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将 “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有效引入课堂,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为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让他们,懂得会学、善学、巧学和乐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与学习策略。
(2)鼓励学生主动地去学。
首先,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不代替教材去讲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教材中许多旁注、揭示说明和思考分解过程等,这些都是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和明确的导向。
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其次,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不代替学生去说出他们自己经过努力能总结出的结论。例如: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多少个顶-点,请学生数一数后得出结论。这些虽然很简单,却能使学生逐步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并为今后学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奠定了基础。
(3)让学生有意义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课堂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积极、充分的思索,这是有意义学习的关键所在。此外,在平时教学中,还要引导鼓励学生提问。由于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自己、爱受表扬的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既学得主动、有意义,又学得扎实。
作者单位:江都市浦头镇高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