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方言的“拿”字及其相关句式

来源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co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涟源方言中,动词“拿”与处置标记、被动标记同形。做动词时,如果后接名词宾语,它会同时具备“给予”和“拿取”两个义项。做介词时,“拿(得)”所表示的处置式与“拿”的“拿取”义的关系密切,“拿□[s(^31]”所表示的被动式与“拿”的“给予”义关系密切。研究发现,动词“拿”有两个相反的义项可以视为“同形反义词”,表处置的“拿得”由“拿”的“拿取”义虚化而来,表被动的“拿□[s(^31]]”由“拿”的“给予”义虚化而来,这种虚化有它的语义基础和句法环境,并且有其它方言和同类词语语法化的佐证。
其他文献
[目的/意义]分析当前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基于ESI和InCites的研究热点,以便深入了解应用ESI和InCites数据库的方式方法,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学术价值。[方法/过程]以中国知网为数据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隐喻产生的认知因素.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由被无意识地使用到成为一种修辞手段,离不开人们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隐喻性思维对于人们的认知活动具有
采用不同浓度的锶胁迫方法研究了叉鞭金藻生长、叶绿素、MDA含量及三种抗氧化酶SOD、CAT、GPX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实验设计的各种Sr2+浓度内叉鞭金藻均能生长,但Sr2+浓度
通过事先向学生分布朗读的要求和测试方法的实施方法,对我校大学一年二期的8位非英语专业英语习得者进行了测试.经过三个学期的实践,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证明了朗读对学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