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价值回归和实践探索——以南京某高职院校为例

来源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up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互联网+”新发展阶段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明确信息素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回归,客观分析当前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以“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为抓手,探索构建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共同体”,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水平,使其具备支撑专业学习的能力,最终实现未来的职业获得.
其他文献
数字化传播技术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手段,但数字鸿沟的存在却阻碍了“非遗”的数字化传播实践.云南数字鸿沟现象所形成的机理和原因主要是数字化技术在普遍推广和普及过程中相关的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弱势群体的存在以及使用者文化背景的差异.同理,不断提高及夯实数字化编码的水平和能力、有效抑制和减少“对抗性解码模式”的生成、着力加强和完善配套性基础设施建设,是消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数字化鸿沟的机理.不断提高和增强运用数字技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能力,切实转变思想、积极顺应当代文化传
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宽泛而多元的媒介渠道,经过数字化的虚拟、仿真与投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得以拓展和传递,并在网络空间与现实场景中获得了全新的演绎,也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受众、传播形态和传播机制.数字媒介传播的开放性,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延伸到一个更宽广的空间中,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流动和存续呈现出新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数字媒介下“非遗”传播的主体让位,也会使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造成一定的误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需要在理解数字媒介传播机制的前提
江苏开放大学办学体系覆盖73所市县开放大学,办学类型较多,各办学点科研团队建设情况迥异.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深入了解江苏开放大学及办学体系各市(县)开放大学科研团队建设情况,并广泛听取其对于建设办学体系科研团队的建议及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强顶层设计支持,完善人才数据支撑;加强科研制度建设,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促进系统合作交流,整合学术力量以及提升团队整体实力,优化团队建设等发展建议.
通过对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解读及梁漱溟乡村建设主要教育实践的概述,分析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对江西农村社区教育的启示,并结合江西省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实际,探索“全面振兴乡村”大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策略与途径,指出可利用江西省的书院传统开展农村社区教育,通过师资共享等开展社区教育志愿服务,以及以需求为导向合理安排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进而有效助推江西省农村社区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