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学要重视学生审美能力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c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是实现美术教学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中学美术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为切入点,从“提高审美素养”三个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 中学美术 审美能力 培养方式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学生美术欣赏能力是构成学生审美理解能力的重要成分,也是学校美育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时代背景、艺术地位等美术现象认真观察,深入分析,细致描述,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美术欣赏能力。学生要在欣赏中展开思考,充分表达个体的感受。
  一、多方观察,多维思考,提高审美素养
  人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必然涉及对艺术作品形式、内涵、意义等方面内容的领会与感受。任何一项美术品都是人类智慧、文明的结晶,涉及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面对不同国度、不同时期、不同艺术家的不同作品,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特定时期的艺术理论所揭示的角度观照特定时期的艺术作品,把审美目标作品与其所蕴涵的艺术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认识。要引导学生养成多方观察、多维思考的习惯,从而促进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艺术欣赏能力的基础是艺术的审美理解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审美理解力的培育不是短期的工夫,不能一蹴而就,要经过长时期的培育才能慢慢形成。这不仅需要学生对社会、自然和艺术长期的感性接触、体验,而且要有较宽泛的知识积淀,包括对各种艺术语言的认识,对各种艺术风格的了解。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的学生美术欣赏能力,让学生接受和掌握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与艺术底蕴,对美术作品的体验和感悟就可以越来越深刻,得到的美的感受和启迪也会越来越丰富。一般来说,对美术作品的审美理解力的培养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一般知识层面的,即运用观察、识记、理解、训练等常规的通识方法,掌握最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其二是专业知识层面的,即运用艺术教育的专门方法——符合审美活动一般规律的方法,以达到对美术作品审美意蕴的体验。两个层面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的。两者的互补互协,最终一起形成完整的审美理解力。
  二、知识积累,情感储备,理解审美意味
  知识的积累为审美理解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而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的审美术知识及其技能技巧,还要在以下三点几个方面努力:首先是对各类美术知识及其表现技巧的学习与认识。如美术的分类及特点、透视知识、色彩知识、构图知识,各种美术流派与风格如西方绘画的“印象主义”“古典主义”等。其次是对作品有关的历史背景及各种美术符号象征性的理解。例如欣赏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大卫的新古典主义代表作《马拉之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马拉身份:马拉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领导人之一,写下许多抨击封建专制的文章,在当时法国人民心目中的威望极高。他的死激起了法国人民的巨大愤怒和声讨,也深深震惊了大卫。他的画笔揭示了马拉之死的真相,写实的画风细节翔实,简洁而严谨,成功地将人物肖像描绘、历史的精确性和革命者的悲剧性三者结合起来,塑造了一个博人同情的革命者形象。学生了解了大卫与马拉的关系,了解了马拉为何会死在浴缸里,是谁杀了他,一定会对这幅作品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再次是对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哲学思想、宗教意识、历史渊源及时代精神的认识。学生要有一定的心理水平、文化学识、专业知识的积累,才能达到这一较高层次的水准。
  运用艺术教育的专门方法可以加深对美术作品审美意味的理解。审美意味是美术作品内在意蕴与外在形式的审美特质,理解审美意味是审美理解力的核心成分。它将人们审美活动中的感知、情感、想象、联想、创造等各种因素融会贯通起来。审美理解力不同于一般自然科学的认识规律,是属于直观的、形象性的理解。这种理解主要靠对艺术形式的感性把握,同时需要依赖欣赏者个人的经历、个性、情感等多种因素。数理化等自然科学,依据某个公式,经过一定的计算,就能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而一件美术作品与文学更为相似,难以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答案,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例如鉴赏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摩西》,不同的人对此雕像作品审美意味的理解是不同的。摩西是圣经中的人物,有人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威严;有人从雕像眼神中感受到怪异与粗野;有人则从作品中体会到领袖的气质。人们对审美意味的理解是复杂的、多味的,这与一个人的个性、阅历、学识、情感等各种因素有密切的联系,教师不应以一个标准去衡量,去要求,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三、遵循规律,造型素描,把握审美要素
  要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审美意味的理解能力,就必须遵循艺术审美科学的规律,运用艺术教育的特殊方法。首先,必须把握好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和意大利十六世纪矫饰主义画家丁托莱托的《最后的晚餐》。虽然他们表现的内容相同,但由于处理形式(构图、造型、透视等)不同,给人造成心理感受也截然不同。达·芬奇的画透视焦点居中,构图对称。长形餐桌横向平设,耶稣居于中间光线最亮处,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而丁托莱托的画,透视焦点偏向一侧,餐桌纵向倾斜设置,不对称的画面,重叠的人物,和上方飞动的小天使,给人以动荡不安的感觉。
  其次,要注意欣赏形式的分析。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身边的物品”,通过对静物画欣赏,了解线条、色彩、形状、空间、质感、明暗等基本造型形式。理解画家是如何通过静物画的创作,表达一定的思想,寄托自己的情感。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些不同材料、不同内容、形式的静物图画,如塞尚的《苹果与橘子》、莫奈的《睡莲》、凡·高的《向日葵》等作品。以《苹果与橘子》为例,该画的线条流畅,形状柔润,暖调的静物衬在白布之上。由各种三角形组成的构图,富于变化和统一。如此画面,既有欢快的律动感,又有祥和的均衡感。
  一般静物作品都没有情节性,学生可能会不感兴趣。如果教师单纯从色彩、线条、构图形式要素进行分析,学生是不愿听的。这时可以运用不同的工具、不同形式进行造型素描,先明确构图的几种基本形式:三角形构图、S形构图、斜线构图、直线构图等。自主选择合作实施物品摆放组合。想方设法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创作欲望,让学生在素描写生、临摹活动中学会静物的选择与搭配、静物画的构图,基础好的学生适当添加明暗造型。
  当素描写生进度临近结束时,教师可以挑选几幅个性风格不同的学生优秀习作让大家比较、欣赏,体会他们描绘的静物组合习作蕴含的情感。
  综上所述,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不断拓宽中学生的鉴赏视野,培养学生美术鉴赏的能力。教师对作品的美术分析和评价应该是建设性的,而不应该是指令性的,不要将自己的观点与好恶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在观察中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品,一味迷信和排斥不能揭示美术作品蕴含的真实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银根.在美术欣赏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美术教育研究,2014(18).
  [2]王娜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12).
  [3]金波.美术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J].美术教育研究,2014(2).
其他文献
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创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尽管我国一直比较注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令人担忧  (一)中学生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中学生犯罪率逐渐上升,出现了低龄化、团伙性和暴力性的特征。初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个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学生如何学?老师如何教?如何最优化这个过程?如何让知识转化成能力?这是教育界永不止息的探讨,也是教育最关注的问题,当然,还是实现教育目标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孔子在他的教育言论中说过这样一些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弗学,何以行。”根据这些话
摘 要:目前我国的企业呈现代化模式发展,企业立足于市场的主要手段包括优秀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本文在我国市场大环境的背景下根据企业的实际生存状况,首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进行了诠释,进一步分析企业在如今形势下想要提高企業活力所需的创新发展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研究  由于互联网的实时性强等多个优点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中,一昧的将从前的管理机制应用如今的企业身上
摘 要: 学校、家庭、社会通过对小学生环境保护的教育,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保护环境,使他们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技能,懂得如何减少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 环境教育 环保意识 渗透方式  每年几乎所有小学都会开运动会,搞一些演讲、集会等活动,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活动结束后,满校园都是塑料袋、饮料瓶等垃圾,这对小学校园的环境造成很大破坏。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大多数小学生环境知识较少
摘 要: 集体备课是中学教学校本教研的最重要形式,但集体备课在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空有形式而无实质。作者结合多年来组织集体备课的反思和经验,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集体备课 原则 保障  一、集体备课的现状和困境  集体备课是很多学校制度化的规定和要求,但集体备课存在形式主义、自由主义、经验主义、“照搬”主义和“一言堂”等不良现状,使集体备课高耗低效,有名无实。  二、集体备课要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手段与教育技术也在不断升级,其中结合互联网应用技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便捷的互联网来进行自主学习,这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来讲,是一次强大的升级。但如何合理地结合互联网来辅助教学,这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种挑战。如果要合理地利用互联网来辅助教学的话,也会对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冲击。所以对于大部分高校而言,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与强大的互联网技术是二者相互协作,互相促进,并且在微课堂
期刊
能力是人在长期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体的心理特征,其中主要包括基础能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综合能力(行为处事的能力)、学科能力表现三个方面。能力生根是指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能够把能力切实培养落到实处,为每个学生的人生成长奠定终身必备的能力基础,让各种能力成为学生人生成长之根。  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学习过程,构建高效课堂。  一、优化学习过程之备课是基础。  作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