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证券行业如此红火的年代里,证券信息化系统面临着极大的风险考验。那些纷纷入市的股民们有没有担心过,有一天交易系统会崩溃?
编者按
股指从1000点逼近5000点,成交量从几百亿元到几千亿元……股市一飞冲天,曾经受到冷落的证券行业在牛市中,行情和业务量也一飞冲天。
然而,就在证券公司日进斗金的同时,证券行业的CIO们却背负着沉重的压力:综合交易系统能否承受住每日大量业务负载的冲击?证券公司的内部管理控制平台是否已经足够成熟?如果系统宕机,容灾措施是否已经做好准备?
CIO们为了保证系统在每个交易日的每一分钟都能正常运转,带领着信息部门日夜加班。如今,证券公司的信息化是否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抗风险能力,证券公司的CIO们又该怎么办?
“我们的下一代集中交易系统设计容量要以两个‘10000’为目标。”民族证券总工程师马光悌在一次证券行业的信息化交流会上说,“也就是交易量10000亿元,股指10000点。”此言一出,人们议论纷纷,这样的系统设计容量真的有必要吗?然而只有身处证券行业,经历了过去一年多的证券集中交易系统紧急大扩容的证券公司CIO们才知道,这两个“10000”并不是在盲目浮夸。
花上亿元抗风险
从2001年开始,证券行业一直处于低谷,行业收入锐减,人员流失严重,这种时候也没有财力和精力去做信息化投资。用友软件公司证券保险事业部总经理黄伟笑称,前几年,用友到证券公司收几万元钱的年服务费都收不回来。如今,显然情况已经大不相同,自2006年始,国内各大证券公司从过去没钱改造系统、没必要改造系统,到今天年信息化投入动辄上千万元,申银万国、银河证券等大券商年信息化投入甚至过亿元,证券公司的信息化建设环境显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证券公司的CIO说:“老板们看收入,股民看指数,我们则看成交量。”正是随着指数的不断上扬,成交量的不断上涨,证券公司综合交易系统所要承受的业务量也不断攀升。“老百姓要买入卖出,慢了一秒也是要骂人的。可系统一旦繁忙起来,客户没办法登录,客户不满意,公司就要受损失。我们这些搞信息化的,压力大得很。”一些CIO这么感慨道。
市场越红火,风险就越大,所以证监会才会要求各大券商建集中交易系统,搞资金第三方存管,将权力从各证券公司营业部集中到总部,将资金从证券公司转移到银行系统,从而规避资金挪用等管理风险;所以各大证券公司才会不惜花费巨资升级,扩容集中交易系统,在异地建立容灾中心,避免宕机造成的损失。这一切都是为了规避风险,将运营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集中和存管的隐忧
然而就在管理层借用信息化手段拆开证券行业内的权力闭环,将风险分散的同时,证券公司的运营风险也从“人”转移到了信息化系统的身上。
比如各证券公司建设集中交易系统后,营业部只剩下了一个前端服务的作用,所有的财物、核对、交易等后台操作都要通过集中交易系统由总部完成。如此一来,尽管各营业部私自挪用资金的路子被堵住了,但集中交易系统却扛起了由此而来的所有风险。“现在证券公司的信息化系统就是企业的生产系统。以前哪个营业部的交易系统有问题,也就是这个营业部的业务受影响,现在交易都集中了,牵一发而动全局,一旦出问题整个公司都要受影响。”马光悌说。如今,各大券商的集中交易系统建设都已经基本完成,以往在证券公司里分散的管理风险,通过集中交易系统的建设,已经变成了集中的系统风险。
第三方存管也是如此。第三方存管将银行也纳入了证券交易的体系中。为避免私自资金挪用等问题,证监会要求证券公司将客户账户内的金额全部交由银行进行第三方存管。也就是说,每进行一笔业务,证券公司的集中交易系统便要跟银行通信,查询账户余额,调用资金进行买进卖出。
“这是新的瓶颈。”CIO们说,“以往我们只要考虑公司集中交易系统的运行情况,现在银行系统出问题,我们也一样动弹不得。”
总之,在这个全证券行业红火的年代里,证券信息化系统站在了承担风险、控制风险、预防风险的风口浪尖,从分散交易到集中交易,从集中交易系统到新一代容量更大、更加稳定、更加先进的交易平台,任务越多,压力越大。随着成交量不断增加,证券行业的信息化系统正走上不断升级,不断变得更具有“抗风险性”的必经之路。
编者按
股指从1000点逼近5000点,成交量从几百亿元到几千亿元……股市一飞冲天,曾经受到冷落的证券行业在牛市中,行情和业务量也一飞冲天。
然而,就在证券公司日进斗金的同时,证券行业的CIO们却背负着沉重的压力:综合交易系统能否承受住每日大量业务负载的冲击?证券公司的内部管理控制平台是否已经足够成熟?如果系统宕机,容灾措施是否已经做好准备?
CIO们为了保证系统在每个交易日的每一分钟都能正常运转,带领着信息部门日夜加班。如今,证券公司的信息化是否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抗风险能力,证券公司的CIO们又该怎么办?
“我们的下一代集中交易系统设计容量要以两个‘10000’为目标。”民族证券总工程师马光悌在一次证券行业的信息化交流会上说,“也就是交易量10000亿元,股指10000点。”此言一出,人们议论纷纷,这样的系统设计容量真的有必要吗?然而只有身处证券行业,经历了过去一年多的证券集中交易系统紧急大扩容的证券公司CIO们才知道,这两个“10000”并不是在盲目浮夸。
花上亿元抗风险
从2001年开始,证券行业一直处于低谷,行业收入锐减,人员流失严重,这种时候也没有财力和精力去做信息化投资。用友软件公司证券保险事业部总经理黄伟笑称,前几年,用友到证券公司收几万元钱的年服务费都收不回来。如今,显然情况已经大不相同,自2006年始,国内各大证券公司从过去没钱改造系统、没必要改造系统,到今天年信息化投入动辄上千万元,申银万国、银河证券等大券商年信息化投入甚至过亿元,证券公司的信息化建设环境显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证券公司的CIO说:“老板们看收入,股民看指数,我们则看成交量。”正是随着指数的不断上扬,成交量的不断上涨,证券公司综合交易系统所要承受的业务量也不断攀升。“老百姓要买入卖出,慢了一秒也是要骂人的。可系统一旦繁忙起来,客户没办法登录,客户不满意,公司就要受损失。我们这些搞信息化的,压力大得很。”一些CIO这么感慨道。
市场越红火,风险就越大,所以证监会才会要求各大券商建集中交易系统,搞资金第三方存管,将权力从各证券公司营业部集中到总部,将资金从证券公司转移到银行系统,从而规避资金挪用等管理风险;所以各大证券公司才会不惜花费巨资升级,扩容集中交易系统,在异地建立容灾中心,避免宕机造成的损失。这一切都是为了规避风险,将运营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集中和存管的隐忧
然而就在管理层借用信息化手段拆开证券行业内的权力闭环,将风险分散的同时,证券公司的运营风险也从“人”转移到了信息化系统的身上。
比如各证券公司建设集中交易系统后,营业部只剩下了一个前端服务的作用,所有的财物、核对、交易等后台操作都要通过集中交易系统由总部完成。如此一来,尽管各营业部私自挪用资金的路子被堵住了,但集中交易系统却扛起了由此而来的所有风险。“现在证券公司的信息化系统就是企业的生产系统。以前哪个营业部的交易系统有问题,也就是这个营业部的业务受影响,现在交易都集中了,牵一发而动全局,一旦出问题整个公司都要受影响。”马光悌说。如今,各大券商的集中交易系统建设都已经基本完成,以往在证券公司里分散的管理风险,通过集中交易系统的建设,已经变成了集中的系统风险。
第三方存管也是如此。第三方存管将银行也纳入了证券交易的体系中。为避免私自资金挪用等问题,证监会要求证券公司将客户账户内的金额全部交由银行进行第三方存管。也就是说,每进行一笔业务,证券公司的集中交易系统便要跟银行通信,查询账户余额,调用资金进行买进卖出。
“这是新的瓶颈。”CIO们说,“以往我们只要考虑公司集中交易系统的运行情况,现在银行系统出问题,我们也一样动弹不得。”
总之,在这个全证券行业红火的年代里,证券信息化系统站在了承担风险、控制风险、预防风险的风口浪尖,从分散交易到集中交易,从集中交易系统到新一代容量更大、更加稳定、更加先进的交易平台,任务越多,压力越大。随着成交量不断增加,证券行业的信息化系统正走上不断升级,不断变得更具有“抗风险性”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