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多方教育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bushila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在这样的理论引领下,探索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专题,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把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生活及其需要、兴趣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语文综合活动实践获得积极、全面的发展。
   一、融合学校生活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学生知识的习得、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于校园生活。教师充分发挥校园主阵地的优势,借助语文学科学习、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及班队活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从语文学科中提取活动。以此开展实践活动促进语文学科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开展晨诵午读。学生每天晨读午读经典15-20分钟,内容涉及《弟子规》《论语》唐诗宋词等经典名篇,开展“经典诵读 翰墨飘香”班级特色活动,学生在活动中,熟读成诵,配乐朗诵,吟唱表演,潜心制作书画作品,反响很好。
   基于课文主题选题。小学语文课文,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有的介绍名胜古迹,有的介绍科学知识,有的让我们认识性格鲜明的人物,有的让我们明白做人的道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根据具体的课文开展实践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拓展了学习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基于单元主题选题。教师对单元文章根据主题进行整合,促使学生加深对这一主题的认识。比如,北师大版第十一册第一单元有这样几篇文章《一夜的工作》《白桦林的低语》《穷人》《杨震暮夜却金》《尊敬普通人》,学生学习了这几篇以“崇高”为主题的课文,认识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周总理,善良的桑娜和渔夫,默默奉献的看林人,以及善良的普通人,诚实的劳动者等,从而对“崇高”有了深刻的认识。围绕这一主题,老师让学生自由组合以“发现身边的美”“做诚实守信好少年”“雷锋在身边”为主题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观察采访,演讲,制作手抄报等形式既提升了对“崇高”的认识,又发展了语文能力。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构建了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课程体系,转变了“强调学科本位,注重知识传承”的传统做法。再如,“岁寒三友”主题单元学习后,及时开展“松”“竹”“梅”文化探究活动课,学生收集整理资料,或朗诵,或吟唱,或制作书画作品,组织“岁寒三友”书画展,学生观看展览,品评作品,真情吟诵,使得“松竹梅”的精神内涵深深融入孩子内心。
   2.在学科融合中开展活动。比如,秋天来了,教师开展“留住秋天——我的树叶贴画”活动。树叶千姿百态,用树叶来贴画各种物体,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又能提高孩子的绘画能力,对动脑、动手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和科学、美术老师结合,组织学生认识树叶,采集树叶,认识不同树叶不同造型的设计及制作,粘贴方法等,学生兴趣盎然,制作的“与翁垂钓”“月光下的猫头鹰”等形神毕现,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能力,学生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3.开展书香浸润心灵活动。通过读书节、“书香少年”评选、摘录笔记评比等相关主题活动,让书香成为孩子成长最好的营养;通过讲故事、好书推荐、演课本剧、续编故事、口头小作文等活动,强化了口头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发挥了学生的特长,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融合家庭生活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耳濡目染。因此,以家庭生活为话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课,更接近学生的心灵、情感生活,更具亲和力,因而易于操作实施。
   如《小鬼当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切近学生的实际。“第一次做饭”,学生各个兴致高涨,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为家人奉献上饭菜的过程中,也深深感受到父母亲人的辛劳和家人对自己无私的关爱,从而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母亲——爱在母亲节》活动课,经过前期的深入观察、体会,记日记,到课上的表演朗诵抒怀,到课后的为妈妈洗脚等一系列活动,谱写了一曲曲爱的颂歌。把语文学习和家庭阅读相结合,“书香浸润心灵”,亲子共读齐诵,引导家长也参与到学校“书香校园”读书活动中来,既增进了亲情,又拓宽了视野。
   三、融合社会生活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学生最关注什么问题,最想解决什么问题,就以这些问题为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语文、用语文。
   比如,广告作为公众介绍商品、报道服务内容或文娱节目等的一种宣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它创意新颖、语言生动、特点鲜明、简洁易懂、形象独特、幽默风趣,吸引了不少孩子们。鉴于此,我们开展了“你对广告知多少”活动。学生纷纷收集广告语,探究广告语的精妙,广告的渊源,活动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才干,体现了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连最不爱学习的同学都积极参与。全体同学都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四、融合中华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渗透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教师可以设计探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可以真切感受了中华民族节日的特点、韵味、情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比如《走进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主题实践活动,春节前教师发放问卷调查表,做动员,跟学生阐明本次活动的意义,即:通过活动,提高自己的信息处理、口语交际、动手操作等方面的能力;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春节及相关的民俗;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和重要性。返校后的活动课上,学生展示假日开展活动的成果,比如讲述春节的传说,来历;汇报收集的春联;朗诵有关春节的诗词;分享春节美食……学生经历了分工与合作的实践,了解了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的相关资料,从中不仅得到情感启迪,熏陶,激发了民族自豪感,而且学生的自主性不断增强,主体参与意识明显提高。教师还可针对“清明节”开展活动,组织“追寻烈士足迹”演讲赛,组织孩子去烈士陵园扫墓,做手抄报,写随笔,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较高,同时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组织、社交、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里,各小组用幻灯片、手抄报、舞蹈、歌唱、朗诵等方式展示小组研究的传统节日内容。
   这样综合活动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在调查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在合作中学会了交往,懂得了相处,在动手实践中学到了真知。一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同學们的思维扩宽了,能力提高了,同学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领略到了实践过程的成功和快乐。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灵魂,教师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组织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使学生在实践中整体提高语文素养。
   侯梅丽,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教师。
其他文献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一首词,这首词的风格与南渡之前的作品差异较大,而要理解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并不算难,学生可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找寻答案,但是如何通过意象来解读作者的愁绪,对高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然而在分析意象时生发出一些与教师预设不一样的答案与问题。   一、教学设计(关于意象部分的教学设计)   (一)作者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愁情的?   淡酒、雁、黄花、梧桐、细雨 
经过近十年的热烈争鸣和冷静思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究竟进入了一个什么阶段,在不同群体眼中有着不同的定位,有人说是进入了高原期,有人说是进入了常态期,也有人说是进入了反省期,还有人说是进入了冰冻期。我以为这些都不足于反映宜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真实状态。从本世纪初开始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不仅体现了教育决策者的前瞻意识和政策水平,凝聚了教育精英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智慧,而且倾注了广大基层教育
“周记导练”就是通过周记来引导学生感悟人生、认识社会、修炼品德,训练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术德兼修,导练并存”。 “系列”是指为了保证或者说争取实现“导人生、练能力”这个目标,周记的写作就不能随意为之,而应努力构建一个综合性的训练系统;在这个系统里,训练的内容包括人生修养、思维素质和表达能力三个层面,每一层面都要构成一定的序列;还有实验的操作,包括引导、批改、评讲和激励等也都要有一套程序,这就成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评议论文】潘新和的《语文高考“怎么考”——以开放性、交互性题型为主》,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10期。  【原文提要】本文认为语文科主要测试的是言语能力,基本能力是“三感”,其中“语境感”是中心。因而,语文试题应以主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中国古代文学是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中国古代文学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精神,是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更新发展的原动力。因此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研究者,应当弘扬古代文学的精神传统,传承并且创新古代文学的学科体系,“推动中国文学和中华文明
妙哉——“我与地坛”!  就全题看,该题目如同标签,点明了文章的内容——写“我”与“地坛”的关系。“我与地坛”,是用的拟人手法,给地坛赋以灵魂,注以情感,突现我与它的关系非同一般。未见其人,先示其情,扣人心弦,耐人品读。再就“地坛”这个对象而言,寓意深刻,给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乃文章情愫之渊薮。“人非土不生,非谷不食”。这就暗示了作者对地坛的感激与赞美之情。文题点明故事,地坛饰以情感。  我与地坛
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020年1月7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向社会公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说明,其中明确规定了语文高考的必备知识,第一项就是语言文字知识。同时“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更是体现出语言运用的重要性。因此,在新高考的背景下,语用板块的备考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高考的“依学设考”,充分备考,进而“以考促学”,使得学生真正获得高考需
我们不妨先谈“逍遥”,再说“游”,而后诠释“逍遥游”。  谈起“逍遥”一词,人们自然首先想到庄子,想到庄子的《逍遥游》,其实,“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礼记·檀弓上》有“孔子早作,负手曳杖,逍遥于门”的记载,《诗》中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诗经·郑风·清人》)的歌唱,屈子有“聊仿佯而逍遥兮,永历年而无成”(《远游》)的行吟。这些语典中的“逍遥”,是对于叙述对象和抒情主人公形体徬徨徘徊的描述
一、60年语文课程范式转型的历史视角    建国以来,60年语文课程改革的历史就是课程范式演绎的过程。“范式”(paradigm)这一特定概念,为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S·Kuhn)于20世纪60年代所创。在这个古希腊已有的词中,库恩赋予了其科学哲学的新含义:“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向研究者共同体提供的典范性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普遍公认的科学业绩。”①库恩否认了科学知识和理论的积累式发展这个旧命
当前,深度学习成为一种流行的学习方式。认识深度学习,首先要认识到这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也就是判断学习是否具有深度,关键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判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文本的意蕴如何为学生所领略,关键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越具有深度,文本意蕴的彰显也就越加顺利。从这个角度来看,文本意蕴的彰显只有在深入解读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如同上面所说的那样,深度解读应当是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