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K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175-01
张幼仪,作为徐志摩的发妻可谓是商业中的传奇女性。曲折的人生经历赋予了她独特的性格特征,婚姻的不幸又成就了她事业上的蒸蒸日上,有句话叫“国家不幸诗家幸”,那么同样,“婚业不幸事业幸”在张幼仪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丑小鸭”般的张幼仪(去德国前)
张幼仪的人生经历,如她自己所说:“我一直把我这一生看成两个阶段:‘德国前’和‘德国后’。去德国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后,我一无所惧。”那么在去德国前的张幼仪是什么样子呢?
张幼仪出身于民国时期的名门望族。她的祖父做过清朝的知县,父亲张润之呢,以行医为业,是当时宝山县的巨富。张家生有八子四女,张幼仪为其次女,大哥张君励是著名的政治家,二哥张嘉敖是中央银行的总裁,是当之无愧的名门望族。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之下,张幼仪只读过3年的女子师范;14岁时她就由四哥张公权做媒与徐志摩定了亲,15岁结婚时,两人才第一次见面。因而,1915年10月29日徐志摩与张幼仪在硖石商会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旧式婚礼。
这场源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结合,表面上看起来再合适不过了,可是由于张幼仪与徐志摩的人生经历和性格上的巨大差异,注定了这场婚姻的不平凡。而之所以说这个时期的张幼仪如“丑小鸭”般,也是有一定缘由的。
首先,作为一个受封建思想影响较深的大家闺秀,张幼仪身上的传统意味太过浓厚。虽然出生在名门贵族,虽然也接受过几年师范学校学的新式教育,可是和同一时期走在思想前沿与国外名家有着动态交流的徐志摩在一起,未免不会显得逊色。端端正正的妆容,一丝不漏的头发,还有那循规蹈矩的纲常孝礼,这在那时看来是端庄典雅的象征,可在浪漫才子徐志摩眼里,这都成了封建俗套的标致。其次,这一时期的张幼仪思想还被封建的礼制所禁锢,心胸狭隘,。对于家里的包办婚姻,受过新式教育的张幼仪和徐志摩都选择了接受和服从,两人的家庭生活是从沉默中开始的。再次,张幼仪身上缺乏独立女性该有的勇气与胆识。1920年冬天,張幼仪出国为徐志摩陪读。尽管两人见面彼此都心凉冷漠,但还是和久别重逢的夫妻一样,在照相馆里合影留念。
这个时期的张幼仪就如丑小鸭般不被自己的丈夫徐志摩赏识与看好,或是徐给的压力,或是结婚时张还小才刚踏入初中思想还未成熟,缺乏勇气与独立意识的张幼仪受尽了凄苦。就像张爱玲说的“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张幼仪在这场婚姻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她得到的是不平等的爱。
二、自古成功多磨难(德国“训练场”)
在德国与徐志摩离婚是张幼仪人生的转折点,在离婚之前,张幼仪是被动的,被命运的洪流裹挟着走,身不由己;到德国后,张幼仪从思想到行为有了自己的转变。
在离婚这个问题上,张幼仪一开始也是固守传统的 。早在徐志摩赴美留学之前,他就对张幼仪说过:“他要向这些传统挑战,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张幼仪当时听了根本不以为意,“既不担心,也不懊恼”。因为在她的观念里,离婚这种事情只有在女人失贞或没有好好对待婆家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然而所有的这些事情她都没有做过。可谁也没有料到,1922年,她刚生下二儿子彼得时,正和林徽因热恋的徐志摩就寄来了离婚书信。“无爱之婚姻无可忍,自由之偿还自由......自由离婚,止绝痛苦,始兆幸福。”收到信件张幼仪可谓伤心至绝,她明白徐志摩的想法,经历了这一切她内心早已有了自己的理解,这个徒有形式的、给她带来无穷痛苦的婚姻已经没有意义了,也就同意离婚了。这就是轰动全国的民国第一桩文明离婚案,此时他们的第二个儿子出生才刚刚一周。
小儿子彼得的去世也让张幼仪受到了不小的打击。由于这次怀孕过程中张幼仪的心情极坏,孩子先天不足,生下来的时候总是生病,终于在三岁的时候步行夭折了,这无疑在精神上给了张幼仪重重一击。但很快张幼仪重新勇敢的面对自己的生活,她意识到自己不能永远当一个家庭妇女,不能总依靠别人,于是进入了德国裴斯塔罗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慢慢的步入知识女性的行列,她在慢慢的改变自己,让自己在这异国他乡汲取更多的养分。
张幼仪的思想转变一方面来自对新思想的汲取,另一方面出于人格的独立与自尊。思想慢慢强大的她不热衷于做一个“新潮”的女子,而更愿意做一个“拥有自我的人”。
三、化茧成蝶
张幼仪一直没有回国,她把自己在德国的生活安排的满满当当,在德国的经历也彻底改变了她。而回国后张幼仪的事业之路可谓辉煌。父母去世后她开始定居上海,刚开始她是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不久被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聘请,担任副总裁。张幼仪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银行家,她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下班之后五点整,她聘请的国文老师来办公室找她,学习一小时的文学和古籍。没能像徐志摩所爱恋的女子那样,上好学校,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一直是张幼仪心中的一个遗憾,如今有机会,她就尽量为自己补上这缺失的一课。
与此同时,她还经营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这家服装公司位于上海最时 髦的南京东路上,由张幼仪的八弟张嘉铸和几个朋友合作开办的。张幼仪担任总经理,每天从银行出来她就会到这里来查看一天的经营状况,然后回家陪儿子做功课。
在张幼仪的勤奋和勤勉操持下,再加上弟弟和朋友的支持,女子银行很快就扭亏为盈,云裳时装公司也是生意兴隆,很快张幼仪在上海商界崭露头角,名动一时。
徐志摩当年曾说张幼仪是“乡下土包子”,但正是这位“乡下土包子”,为他抚养儿孙,为他的双亲送了终,成为了商界的璀璨一角。“我不是个有魅力的女人,不像别的女人那样。我做人严肃,因为我是苦过来的人”张幼仪如是说。的确,从刚开始的逆来顺受到历经磨难,不断的充实强大自己,再到后来的辉煌成就,张幼仪都是一步踏一步的走过来的。在和徐志摩离婚后,张幼仪摆脱了“小脚”心态,以“西服”的形象示人,自立自强,一派新女性的独立作风,打拼出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她以自己的方式,演绎出了民国女性的风采,向我们展示了如铿锵玫瑰般的新女性形象。
张幼仪,作为徐志摩的发妻可谓是商业中的传奇女性。曲折的人生经历赋予了她独特的性格特征,婚姻的不幸又成就了她事业上的蒸蒸日上,有句话叫“国家不幸诗家幸”,那么同样,“婚业不幸事业幸”在张幼仪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丑小鸭”般的张幼仪(去德国前)
张幼仪的人生经历,如她自己所说:“我一直把我这一生看成两个阶段:‘德国前’和‘德国后’。去德国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后,我一无所惧。”那么在去德国前的张幼仪是什么样子呢?
张幼仪出身于民国时期的名门望族。她的祖父做过清朝的知县,父亲张润之呢,以行医为业,是当时宝山县的巨富。张家生有八子四女,张幼仪为其次女,大哥张君励是著名的政治家,二哥张嘉敖是中央银行的总裁,是当之无愧的名门望族。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之下,张幼仪只读过3年的女子师范;14岁时她就由四哥张公权做媒与徐志摩定了亲,15岁结婚时,两人才第一次见面。因而,1915年10月29日徐志摩与张幼仪在硖石商会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旧式婚礼。
这场源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结合,表面上看起来再合适不过了,可是由于张幼仪与徐志摩的人生经历和性格上的巨大差异,注定了这场婚姻的不平凡。而之所以说这个时期的张幼仪如“丑小鸭”般,也是有一定缘由的。
首先,作为一个受封建思想影响较深的大家闺秀,张幼仪身上的传统意味太过浓厚。虽然出生在名门贵族,虽然也接受过几年师范学校学的新式教育,可是和同一时期走在思想前沿与国外名家有着动态交流的徐志摩在一起,未免不会显得逊色。端端正正的妆容,一丝不漏的头发,还有那循规蹈矩的纲常孝礼,这在那时看来是端庄典雅的象征,可在浪漫才子徐志摩眼里,这都成了封建俗套的标致。其次,这一时期的张幼仪思想还被封建的礼制所禁锢,心胸狭隘,。对于家里的包办婚姻,受过新式教育的张幼仪和徐志摩都选择了接受和服从,两人的家庭生活是从沉默中开始的。再次,张幼仪身上缺乏独立女性该有的勇气与胆识。1920年冬天,張幼仪出国为徐志摩陪读。尽管两人见面彼此都心凉冷漠,但还是和久别重逢的夫妻一样,在照相馆里合影留念。
这个时期的张幼仪就如丑小鸭般不被自己的丈夫徐志摩赏识与看好,或是徐给的压力,或是结婚时张还小才刚踏入初中思想还未成熟,缺乏勇气与独立意识的张幼仪受尽了凄苦。就像张爱玲说的“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张幼仪在这场婚姻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她得到的是不平等的爱。
二、自古成功多磨难(德国“训练场”)
在德国与徐志摩离婚是张幼仪人生的转折点,在离婚之前,张幼仪是被动的,被命运的洪流裹挟着走,身不由己;到德国后,张幼仪从思想到行为有了自己的转变。
在离婚这个问题上,张幼仪一开始也是固守传统的 。早在徐志摩赴美留学之前,他就对张幼仪说过:“他要向这些传统挑战,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张幼仪当时听了根本不以为意,“既不担心,也不懊恼”。因为在她的观念里,离婚这种事情只有在女人失贞或没有好好对待婆家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然而所有的这些事情她都没有做过。可谁也没有料到,1922年,她刚生下二儿子彼得时,正和林徽因热恋的徐志摩就寄来了离婚书信。“无爱之婚姻无可忍,自由之偿还自由......自由离婚,止绝痛苦,始兆幸福。”收到信件张幼仪可谓伤心至绝,她明白徐志摩的想法,经历了这一切她内心早已有了自己的理解,这个徒有形式的、给她带来无穷痛苦的婚姻已经没有意义了,也就同意离婚了。这就是轰动全国的民国第一桩文明离婚案,此时他们的第二个儿子出生才刚刚一周。
小儿子彼得的去世也让张幼仪受到了不小的打击。由于这次怀孕过程中张幼仪的心情极坏,孩子先天不足,生下来的时候总是生病,终于在三岁的时候步行夭折了,这无疑在精神上给了张幼仪重重一击。但很快张幼仪重新勇敢的面对自己的生活,她意识到自己不能永远当一个家庭妇女,不能总依靠别人,于是进入了德国裴斯塔罗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慢慢的步入知识女性的行列,她在慢慢的改变自己,让自己在这异国他乡汲取更多的养分。
张幼仪的思想转变一方面来自对新思想的汲取,另一方面出于人格的独立与自尊。思想慢慢强大的她不热衷于做一个“新潮”的女子,而更愿意做一个“拥有自我的人”。
三、化茧成蝶
张幼仪一直没有回国,她把自己在德国的生活安排的满满当当,在德国的经历也彻底改变了她。而回国后张幼仪的事业之路可谓辉煌。父母去世后她开始定居上海,刚开始她是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不久被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聘请,担任副总裁。张幼仪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银行家,她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下班之后五点整,她聘请的国文老师来办公室找她,学习一小时的文学和古籍。没能像徐志摩所爱恋的女子那样,上好学校,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一直是张幼仪心中的一个遗憾,如今有机会,她就尽量为自己补上这缺失的一课。
与此同时,她还经营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这家服装公司位于上海最时 髦的南京东路上,由张幼仪的八弟张嘉铸和几个朋友合作开办的。张幼仪担任总经理,每天从银行出来她就会到这里来查看一天的经营状况,然后回家陪儿子做功课。
在张幼仪的勤奋和勤勉操持下,再加上弟弟和朋友的支持,女子银行很快就扭亏为盈,云裳时装公司也是生意兴隆,很快张幼仪在上海商界崭露头角,名动一时。
徐志摩当年曾说张幼仪是“乡下土包子”,但正是这位“乡下土包子”,为他抚养儿孙,为他的双亲送了终,成为了商界的璀璨一角。“我不是个有魅力的女人,不像别的女人那样。我做人严肃,因为我是苦过来的人”张幼仪如是说。的确,从刚开始的逆来顺受到历经磨难,不断的充实强大自己,再到后来的辉煌成就,张幼仪都是一步踏一步的走过来的。在和徐志摩离婚后,张幼仪摆脱了“小脚”心态,以“西服”的形象示人,自立自强,一派新女性的独立作风,打拼出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她以自己的方式,演绎出了民国女性的风采,向我们展示了如铿锵玫瑰般的新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