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施工水文地质勘查孔看乌鲁木齐北部平原水质及变化

来源 :新疆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ngfeng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水文地质鉆探,抽水试验、样品分析等手段,结合前人资料,查明了乌鲁木齐北部平原内水文地质岩性结构、地下水分布状态,不同富水地段含水层特征参数等,并对地下水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评价区内赋存丰富的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由单一结构潜水向双层或多层结构潜水、承压水演变。评价区潜水和浅层承压水质量等级为Ⅳ类或Ⅴ类,超标项目主要为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较深层承压水质量等级为Ⅱ类。评价区浅层的潜水或承压水水质较差,较深层的承压水可作为理想的饮用水源。
  关键词:乌鲁木齐;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水质评价
  近年来,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乌鲁木齐市城市发展加快,地下水开发强度也不断加剧,地下水位也逐年下降,水质恶化。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和污染状况威胁着乌鲁木齐市的用水安全。本文在充分收集已有乌鲁木齐市水文地质资料和乌鲁木齐市近年来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通过在乌鲁木齐河谷平原中下游施工的7眼水文地质钻孔,在对评价区内的水文地质岩性结构、地下水分布状态,不同富水地段含水层特征参数,水化学特征等进行了调查的基础上,对地下水水质进行了评价。
  1  评价区概况
  评价区为乌鲁木齐河谷平原中下游,南部边界为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北站,东北边界为米东区西工新村,西北边界为新市区安宁渠镇,面积约为230 km2,行政区划隶属于新疆乌鲁木齐市。海拔570~800 m,有被近EW向低山丘陵和近NS向黄土斜梁残丘分割而成的高低起伏的地貌。
  乌鲁木齐市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具温差大,寒暑变化剧烈,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蒸发强烈,干燥多风等特点。涉及到评价区的水系主要有乌鲁木齐河水系和水磨河水系。乌鲁木齐河河水出山口后被渠道引走,河床断流。目前乌鲁木河向下游平原输水的和平渠、青年渠也已多年断流,水量均消耗于市区。水磨河是乌鲁木齐河水系的一条泉水河,发源于博格达山西麓山前低山,由灰岩、白云岩裂隙溢出的泉水汇流而成,多年平均径流量0.36×108 m3。
  评价区内广泛出露第四系,可划分出上更新统和全新统。上更新统冲洪积层主要分布于乌鲁木齐河两侧一、二级阶地及各大沟谷形成的山前冲洪积扇上,由松散的冲洪积砂砾石、砂质粘土组成。全新统冲洪积层分布于乌鲁木齐河的一级阶地及现代河床中,一级阶地上为砂砾石层及含砾砂土层,砾石成分复杂,磨圆度中-较好,多呈次圆状。第四系总厚度约600 m,不同地段厚度变化较大。总体上由南向北沉积物颗粒由大变小,厚度逐渐增大。评价区内主要断裂有:乌鲁木齐河断裂、石化-八钢隐伏断裂、碗窑沟断裂,区域断层以逆断层为主。石化-八钢隐伏断裂,物质组成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且第四系厚度变化大,长35 km,NE向展布,穿越整个评价区。
  2  水文地质条件
  2.1  含水层特征及分布
  据钻孔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确定评价区内赋存丰富的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由南向北第四系含水层颗粒由大变小,评价区南部含水层厚度为8~25 m,向北部逐渐变厚,可达600 m,含水层岩性卵砾石、砂砾石层夹细砂层,由单一结构潜水向双层或多层结构潜水、承压水演变,总体富水性为丰富、极丰富,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CL-Na·Ca型,矿化度为0.5~3.5 g/L。
  sk1孔位于石化-八钢隐伏断裂附近,地下水在该断裂附近存在跌水现象,于地面下115.77 m处钻探揭露到了断层破碎带,揭露了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层,潜水埋深为115.58 m,含水层岩性为砂砾石,含水层厚约0.19 m,富水性极弱,未进行抽水试验,根据所采水样得知地下水类型为SO4·CL-Na型,溶解性总固体0.899 g/L。
  sk2-sk5布置在评价区北部,除sk2揭露了承压水层外,sk3、sk4、sk5钻孔揭露的均为潜水含水层,含水层岩性均为砂卵砾石。sk2孔潜水水位为40.98 m,含水层厚72.80 m,渗透系数3.31 m/d,单井涌水量为484.79 m3/d,水化学类型为SO4-Mg·Na型,溶解性总固体0.888 g/L;sk2孔揭露的承压水水位40.93 m,含水层厚55.40 m,渗透系数26.16 m/d,单井涌水量为3 388.34 m3/d,水化学类型为HCO3·Cl-Ca·Mg·Na型,溶解性总固体0.267 g/L。sk3孔潜水水位110.87 m,揭露的含水层厚39.13 m,据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得知,单井涌水量为8 425.04 m3/d,渗透系数142.86 m/d,导水系数5 590.0 m2/d,水化学类型为SO4·CL-Ca型,溶解性总固体1.044 g/L。sk4孔潜水水位65.97 m,揭露的含水层厚84.03 m,单井涌水量3 531.84 m3/d,渗透系数106.62 m/d,水化学类型为SO4·CL-Ca·Na型,溶解性总固体1.353 g/L。sk5孔潜水水位100.33 m,揭露的含水层厚99.67 m,单井涌水量为3 399.60 m3/d,渗透系数41.39 m/d,水化学类型为SO4·HCO3-Ca·Na型,溶解性总固体1.045 g/L。
  2.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乌鲁木齐河谷平原地下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补、径、排系统,其补给来源主要接受南侧乌鲁木齐河及水磨沟上游地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水库渗漏补给、渠系入渗补给、乌鲁木齐河谷两侧大气降水和基岩裂隙水的侧向渗流补给、城市绿化用水的入渗补给等。地下水沿河谷向北径流,穿过红山构造缺口,受基底起伏和鲤鱼山翘起的影响,地下水分为两股,进入二宫和八家户新老河道,以地下径流泄入北部乌鲁木齐山前倾斜平原。
  2.3  地下水化学特征
  乌鲁木齐河谷平原由南向北,含水层颗粒变细,径流条件变差,地下水由径流带过渡至径流缓滞带和排泄带,水化学类型变化复杂。sk1孔地下水类型为SO4·CL-Na型,sk2孔潜水含水层为SO4-Mg·Na型,承压水含水层为HCO3·Cl-Ca·Mg·Na型,sk3孔为SO4·CL-Ca型,sk4孔为SO4·CL-Ca·Na型,sk5孔为SO4·HCO3-Ca·Na型。地下水化学成分复杂、化学类型多样。其复杂多变的特征不单是由于多水汇流形成,还与岩性、补给、污灌与过量开采密切相关。   2.4  地下水动态特征
  评价区内地下水动态类型为开采型,水位变化受人工开采的影响较大。尤其在评价区北部,农业灌溉期到来时大量开采地下水,上游侧向补给、降水入渗、河渠入渗等补给不能平衡开采量,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区域水位降落漏斗,灌溉期过后地下水位会缓慢回升。2006—2014年,地下水位下降9.6 m。因此,应科学合理地开采地下水资源,防止和避免地下水公害的发生。
  3  评价区地下水水质评价
  本次调查在5个钻孔中分别取水样作了全分析测试,反映了最新的乌鲁木齐河谷平原中下游的水质状况。现依据化验分析分析的指标对各钻孔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以及作为生活饮用水、一般工业锅炉用水、灌溉用水进行评价。
  3.1  地下水质量评价
  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对水质进行评价(表1)。
  sk1孔水样为Ⅳ类水,Ⅳ类指标为钠离子和硫酸盐;sk2孔上层承压水水样为Ⅳ类水,Ⅳ类指标为总硬度和硫酸盐;sk2孔下层承压水水样为Ⅱ类水,水质好;sk3孔上层承压水水样为Ⅴ类水,Ⅴ类指标为总硬度,Ⅳ类指标为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sk4孔水样为Ⅴ类水,Ⅴ类指标为总硬度和硫酸盐;sk5孔水样为Ⅳ类水,Ⅳ类指标为总硬度。
  sk1、sk3、sk4、sk5孔的潜水和sk2上层承压水水质为Ⅳ类或Ⅴ类,而sk2孔下层承压水水质较好,说明评价区浅层的潜水或承压水水质较差,较深层的承压水可作为理想的饮用水源。
  就取样分析的指标来看,超标项目主要为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随着城市发展和对水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城区地下水质劣变,使下游水质受到影响变差。近年来水磨河沿岸的工矿企业排放污水,以及生活污水和城市垃圾废液的下渗,这些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地下水质量变差的重要原因。
  3.2  生活饮用水评价
  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及以上地下水为适宜的饮用水,Ⅳ类地下水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源,Ⅴ类地下水不宜作为生活饮用水源(表2)。
  sk2孔下层承压水适宜作为饮用水源,sk1、sk2上层承压水、sk5孔地下水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源,sk3、sk4孔地下水不宜作为生活饮用水源。
  3.3  一般锅炉用水水质评价
  sk1孔地下水作为工业锅炉用水,属于锅垢很少、具软沉淀物、起泡的非腐蚀性水,可直接作为工业锅炉用水使用。
  sk2孔上层水作为工业锅炉用水,属于锅垢较多、具硬沉淀物、起泡的腐蚀性水,需处理后方可作为工业锅炉用水使用。下层水属于锅垢较少、具硬沉淀物、半起泡的半腐蚀性水,需处理后方可作为工业锅炉用水使用。
  sk3孔、sk4孔、sk5孔地下水作为工业锅炉用水,属于锅垢很多、具硬沉淀物、起泡的半腐蚀性水,需处理后方可作为工业锅炉用水使用。
  3.4  灌溉用水水质评价
  sk1孔地下水作为农田灌溉用水,盐度大于10,有碱度存在,存在盐碱害。浇灌不当时,土壤盐碱化,主要作物生长不好。
  sk2孔上下层水和sk3孔、sk4孔、sk5孔地下水作为农田灌溉用水时,盐害起主导作用,水质属好水,长期浇灌对主要作物生长无不良影响,还能把盐碱地浇成好地(表3)。
  4  结语
  (1) 评价区内赋存丰富的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由南向北第四系含水层颗粒由大变小,评价区南部含水层厚度8~25 m,向北部逐渐变厚,可达600 m,含水层岩性卵砾石、砂砾石层夹细砂层,由单一结构潜水向双层或多层结构潜水、承压水演变,总体富水性为丰富、极丰富,除部分山前地带外,单井涌水量一般1 000~7 000 m3/d·m,渗透系数3~13 m/d。
  (2) 乌鲁木齐河谷平原由南向北,含水层颗粒变细,径流条件变差,地下水由径流带过渡至径流缓滞带和排泄带,水化学类型复杂。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CL-Na·Ca型,矿化度为0.5~3.5 g/L。
  (3) 评价区内地下水动态类型为开采型,水位变化受人工开采的影响较大。尤其在评价区北部,农业灌溉期到来时大量开采地下水,上游侧向补给、降水入渗、河渠入渗等补给不能平衡开采量,多年来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应科学合理的开采地下水资源,防止和避免地下水公害的发生。
  (4) 评价区潜水和浅层承压水质量等级为Ⅳ类或Ⅴ类,超标项目主要为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较深层承压水质量等级为Ⅱ类。说明评价区浅层的潜水或承压水水质较差,较深层的承压水可作为理想的饮用水源。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地下水质量变差的重要原因。作为一般锅炉用水,评价区南部地下水可直接作为工业锅炉用水使用,北部的潜水和承压水均需处理后方可作为工业锅炉用水使用。作为灌溉用水,评价区南部地下水存在盐碱害,必须注意浇灌方法,使用得当。北部地下水属好水,长期浇灌对主要作物生长无不良影响,还能把盐碱地浇成好地。
  (5) 建议深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只用于生活饮用,工农业生产用水等应采取措施禁止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    戚冉,宋文娟,沈睿文. 烏鲁木齐市山前砾质平原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水质评价[J].地下水,2017,39(6):143-145.
  [2]   吕春玲,李烨,孔凡林.乌鲁木齐市地下水污染分析及防治对策[J]. 环境科学动态,2002,(4):24-27.
  [3]   王晓愚,赵晨曦,章真怡,等.新疆再生水补给地下含水层的可行性探讨——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4,4(4):306-312.
  [4]   李巧,周金龙,高业新,等.新疆北部平原区2003—2011年地下水水质变化特征[J].地学前缘,2014,21(4):124-134.
  [5]   殷秀兰,凤蔚,王瑞久,等.新疆乌鲁木齐河流域北部平原区水文地球化学[J].地球学报,2015,36(1):77-84.
  [6]   霍传英,朱瑾,魏文慧,等.乌鲁木齐河流域北部平原地下水流模拟[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36(3):8-15.
其他文献
随着油气资源的大量不断消耗,我国绝大多数中、高渗透性的大型油气藏已进入中后期高含水开采阶段。我国低渗透油藏储量相对丰富,总储量占陆地探明油气储量的27%左右,低渗透油藏注气可显著提高采收率。《提高采收率原理》一书概述了国内外低渗透油藏的基本特点、注气提高采收率现状及当前面临的难点,基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取得的项目成果,系统地介绍了注气对流体相态的作用、注气开发分子扩散机理,固相沉积及混相压力测试及相
期刊
《强化泡沫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一书概述了泡沫驱技术在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泡沫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的相关机理及渗流特性,综述了强化泡沫驱物理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重点强调了氮气泡沫驱作用机理及渗流数学模型,结合相关先导性试验实例分析了氮气泡沫驱参数设计及方案选择,并进行了驱采效果预测。本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具一定实用性,为油气田开发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极好的参考价值。  目前我国发现的油田多为非
期刊
在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地质学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学科,必须发展为一种“以服务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条件为基本任务”的新型学科体系。赵鹏大等编著的《高等地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全面回顾总结了地质工程学科20多年的重大改革发展历程,结合历史经验提出了些许思考,比如思政教育如何打破传统理工科教学的重技术及应用,地质工程怎样迎合实践应用理念,融合思政宣传的地质工程如何应用及推广,明确了高等地质教
期刊
《钻井地质》一书较全面地总结了钻前、钻进、完井及油气井试油等4个方面地质工作,详述了不同地层岩性及油气田地质构造的识别鉴定方式,系统地分析了随钻地质导向技术在油气钻井作业过程中涉及的技术工艺,结合具体实例深入地解析了随钻导向技术在钻井施工作业中的巧妙应用。本书专业知识理论性强,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为我国从事油气井地质导向钻井技术方面的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技术及理论参考。  随钻地质导向技术通过结合测
期刊
2008年“5.12”汶川特大8.0级地震是近年来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破坏力极强,影响区域广泛。《汶川地震区地质灾害成生规律研究》一书基于汶川地震前、中、后不同时段的区域降雨特性及引发的相关地质灾害,统计整合了陕甘宁三省区共62个县区的气象及地质监测资料,以地质灾害区域“五度”评价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研究了不同地震时段发生地质灾害特征及成生规律,探究了多个地质灾害发生的具体理论机理,初步研发了用于
期刊
摘 要:低渗透油藏孔隙和喉道尺寸差异大,流体在其中的渗流阻力差异大,开发效果较差。为合理开发低渗透油藏,以白狼城油区长2油藏为例,采用恒速压汞法重新认识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2储层孔隙为中孔隙,喉道为微-细喉道,平均孔喉比大;喉道大小是储层渗透性的主要控制因素,且喉道控制有效体积大,占总孔隙体积的40.2%~66.7%;油田开发早期主要采出孔隙中的原油,剩余油主要集中在喉道体积
期刊
天然气长输管道施工过程中会穿越特殊复杂地段,如大中型河流、小型湖泊、高速公路、铁路及建筑物等。水平定向钻为非开挖地下油气管道先进施工技术之一。目前对定向钻在长输管道施工时穿越地段的合理选取,覆盖层厚度及不均地层对钻进稳定性的影响、对不同地层的适宜性评价等,始终是天然气长输管道施工设计与评价重点。《油气管道完整性评价技术》一书系统综述了国内外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及技术评价研究现状及进展,解析了国内外管
期刊
摘 要:哈拉乔拉基性-超基性岩体于431 Ma侵位于阿尔泰造山带南缘,以辉长岩和橄榄辉长岩为主,类比于基性岩含矿的喀拉通克和黄山东矿床。本文通过哈拉乔拉岩体的矿物成分探讨该岩体的硫化物熔离过程。哈拉乔拉橄榄辉长岩中橄榄石Fo值为75~83 mol%,类似于黄山东与喀拉通克,但Ni含量更为亏损(小于100×10-6~840×10-6),明显低于这两个矿床Fo值相近的橄榄石。单斜辉石成分(Mg#为0
期刊
摘 要:准噶尔盆地东北缘石炭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准东和腹部地区,根据野外地表调查,针对准噶尔东北缘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和评价,研究区烃源岩主要为灰黑色碳质粉砂质泥岩、泥岩。结果表明:该区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总体上属差-中等烃源岩。姜巴斯套组下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中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1、Ⅲ为主;上段有机碳含量较低,据相关变化趋势推测其有机碳类型为以Ⅲ型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通过中国地调局在新疆东天山浅覆盖区开展1∶5万化探示范项目,圈定了一批具找矿价值的铅锌银铜为主成矿元素的化探异常,通过异常查证和矿产评价工作,采用化探、物探、探槽工程揭露、钻探验证等综合技术方法,在阿奇山一带浅覆盖地区相继发现了一批以铅锌银铜为主的矿产地,发现了阿奇山火山沉积-叠加热液交代改造型铅锌矿床、屹立火山热液型富银铅矿(黑矿型)、1288高点铜矿点等十余处。通过矿产资源评价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