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形觉剥夺对不同类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形态的影响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50514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小鼠形觉剥夺对不同类型RGC形态的影响。

方法

实验研究。60只B6.Cg-Tg (Thy1-YFP)HJrs/J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形觉剥夺组及对照组,分别为28、32只。形觉剥夺组小鼠右眼通过遮盖片进行单眼遮盖2周作为剥夺眼,同时纳入对侧眼进行分析。对照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取右眼作为对照眼。形觉剥夺前及形觉剥夺后2周,测量两组小鼠屈光度及眼轴相关参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视网膜上表达黄色荧光蛋白(YFP)的RGC进行三维重构和形态分析;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对RGC数量进行统计。形觉剥夺组剥夺眼及其对侧眼、对照眼之间各参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形觉剥夺后2周,形觉剥夺组剥夺眼较对侧眼和对照眼出现了显著的近视改变(F=15.009,P<0.001 ),同时伴有玻璃体腔深度加深(F= 3.360,P=0047 )、眼轴延长(F=5.011,P=0.013 ),但前房深度和晶状体厚度无明显变化(P>0.05 )。在视网膜后极部,形觉剥夺组剥夺眼RGC数量较对侧眼、对照眼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69 ,P= 0.035 )。根据树突野形态,三维重构的RGC可分为4种类型。4类RGC形态在形觉剥夺后均发生了改变。其中三类参与形觉信息传递的RGC出现树突分布变丰富的改变;而参与非形觉信息传递的第四类RGC形态则发生了双眼对称性改变,表现为树突节段变少、长度变长,同心圆分析发现其树突分支点数目变少、长度变短。

结论

形觉剥夺影响了RGC形态,其中参与形觉和非形觉的RGC形态变化不同。

其他文献
微视野是在评估视网膜敏感度的同时也能直接检查眼底的快速、安全、无创的心理物理学检查方法。微视野计可以将视网膜形态与功能结合分析,并且其眼位追踪系统可提高偏心固视及固视不稳定患者的测量稳定性,是视力、视野等其他视功能指标的良好补充。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已应用于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Stargardt病、黄斑裂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疾病并
免疫球蛋白黄斑病变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与巨球蛋白血症相关的视网膜病变。以血液高粘度所致的视网膜静脉纡曲、扩张以及视网膜层间积液、黄斑区浆液性脱离等为主要表现。随病程延长,脱离区光感受器细胞层与RPE层出现萎缩改变。眼部发病机制尚不明,了解该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等,对认识该类疾病,提高其诊疗水平有重要意义。
目的观察局限性脉络膜凹陷(FCE)患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初步分析FCE发生RPE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首诊并经频域OCT检查确诊的FCE患者31例3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例,女性17例;均为单眼发病。平均年龄(45.84±13.57)岁。均行BCVA、医学验光、频域OCT检查;行FFA联合ICGA检查3只眼,
随着眼科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快速发展,在眼底疾病的诊疗中涌现出多种检查方式,如FFA、ICGA、FAF、OCT以及近几年异军突起的新秀OCT血管成像技术。这些检查可以从不同侧面了解眼底不同层次、不同部位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变化,多种影像检查互相结合、补充,使我们对诸多眼底疾病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但同时,多模式影像的出现,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何规范使用多模式影像平台,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是眼科医生需要认识的问
病理性近视(PM)是眼科学领域最具研究挑战的临床病种之一,其疾病的准确定义、标准分级、发生演进机制、预防治疗策略都尚在探索研究中。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为PM眼底病相关资料的解析提供了强力工具。通过PM患者眼底影像资料标准化采集辅助、眼底生理结构的自动化分割和定量分析、PM经典病灶的自动化检测、分析和PM临床诊疗决策辅助多个方面,人工智能使得临床医师在PM的临床工作和临床研究中获得更多、更精确的数据
目的观察面部美容注射后发生眼动脉及脑动脉阻塞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收治的面部美容注射后眼动脉及脑动脉阻塞患者20例2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女性18例18只眼,男性2例2只眼。平均年龄(29.8±1.4)岁。就诊时间3.5~480.0 h,就诊中位数时间40 h。均于院外美容机构进行面部美容注射;注射后1~10 min出现视力障碍伴眼眶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疾病。目前为止发现有6个基因与其病变相关,分别是Wnt受体卷曲蛋白4、Norrie病、共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四旋蛋白12、锌指蛋白408、驱动蛋白家族成员11基因。其临床表现、病变过程及遗传方式均呈多样性,且表现出基因多态性与临床表现多样性的相互关系。表现为同一个体、同一家系、同一基因突变之间不同症状;父母双方或单方
视盘旁萎缩弧现通过不同的检查手段可以分为α区、β区、γ区和δ区4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影像及组织学特征及相关性都有差异。视盘旁萎缩弧在人群中并不少见,受年龄等因素影响,还与近视、青光眼、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眼病有关。视盘旁萎缩弧因其形态多样和影响因素复杂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工作带来困难,因此对视盘旁萎缩弧进行正确分类与测量,评估视盘旁萎缩弧变化程度,有助于揭示近视、青光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