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并不是我们中间的陌生人,也不是过客,你是我们的儿子,我们诚挚爱戴的人。
——纪伯伦《先知》
那一日,我坐在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办公室里,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映射进来,有些晃眼。党史办的同志将一张从《中共永安组织史资料》中复印下来、印有我父亲“叶国兴”名字的纸页递给我。我端详了良久,感慨万千,手竟微微有一些颤抖。“永安、西洋”,这简单的四个字却连接着父亲长长的一生。它使我相信,这世界是真实地存在着一种深情的。不然,何以连西洋古道上的一枚被风轻轻卷起的落叶,都在父亲晚年的梦中如此缱绻?
党史办的同志热忱地说:“你来一趟不容易,我已联系了镇政府,现在就带你去看看西洋吧!”
车子在盘山公路上行驶,我把目光投向了窗外的远方。逶迤山川,早已被秋色所染,地連阡陌,相映成画。平日间世事丛杂,劳碌终岁,疲惫的心总裹着厚茧,陀螺般飞旋在生活的表层。而此刻,尘虑却,俗务摒,我只愿自己被一份纯真的追忆牵引,洞穿漫长时光的层层覆盖,回到美好的从前。我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念叨着:爸,我来了,您知道吗?
是的,我来了,我真的来了。在父亲一生绵延无尽的诉说中,在我童年缝缝补补的想象里,这片土地曾经离我那么远,又那么近。它仿佛是一根无形的精神脐带,深深地维系着我,滋养着我,永远割舍不断。我最初理解的“家国情怀”“英雄主义”“人生价值”和“世间冷暖”都与之有关。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父亲赋予我的。
父亲最初的那个梦留在了这里。1947年,15岁的他怀揣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背起简单的行囊,从出生地大田只身一人来到省立永安师范学校就读。三年的时光,他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从一个羞涩的大男孩,成长为校学生会主席,领导了规模不小的学生“反饥饿、反压迫”学潮运动,初显了学生领袖的才能。从家里一本发黄的影集里,我曾见过父亲年轻时潇洒的英姿,学生装,中分头,意气风发,不禁让人对他们如火如荼的青春羡慕不已。
三年学业结束之后,父亲和同学们一道高亢地唱着《毕业歌》——“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投入火热的革命洪流中。那是父亲最美好的青春时光,他努力工作,渴望用自己所学,为一个在战乱中诞生的新中国服务。
父亲常说,永安这块土地是一片神奇而多情的土地,山川壮美,人杰地灵。他曾引用《永安县志》中的一句话来形容它:“至永安,见其山川雄峻开朗,将为人文奥区也。”他说,这里的人居住分散,屋场多半依山傍水。在屋场的背后,往往有一株或几株参天的古榕、古樟、古枫挺立着,以示岁月之深沉,人丁之繁发,风水之上佳。在每一个大姓的屋场,必有一家古老的祠堂,里头修有神龛,设有天井,建有戏台,分布着左右厢房。以往当地出了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祠堂的标识便多有旗杆、石狮、照壁、雕花门楼相衬,甚是醒目。
永安又仿佛有一种巨大的磁场,让人置身其中,就会特别地崇拜英雄,渴望着像他们一样,奉献出青春和所有的一切。在踏上永安旅程之前,我细细翻阅了永安沧桑的历史,终于开始理解了父亲所说的这个“磁场”是什么。
永安居于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过渡地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央苏区连接闽西、闽北苏区的战略通道和向外扩展的重要战略基地。它曾被毛泽东划定为红四军“筹款区域”,被中央局称为“根据地”,也成为当时陆路的红色地下交通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父亲后来工作的西洋乡,是该秘密交通生命线上连接闽西苏区的重要枢纽。在那段血与火淬炼的岁月里,中央红区和福建地方红军纵横驰骋,用鲜血和生命,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书写了红色经典。勤劳勇敢的永安苏区人民,不畏牺牲,排除万难,积极支援红军,打土豪、分田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
永安师范毕业之后,父亲先后在永安县委土地改革工作队、三元县委土地改革工作队工作了两年,从宣传干事、组员做到工作组组长,然后来到了西洋乡继续参与土改工作,后任西洋乡党委副书记。那时候,永安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土匪猖獗,各种反动势力残余随时可能反扑,工作的环境特别恶劣。但是,他们乡公所一帮人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他们开办农民夜校,组织群众春耕、夏收、打山猪、剿匪;筹划成立西洋首家文化站、邮电代办所,试办农村信用合作社。当时,西洋被作为永安县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试点,为做好宣传工作,父亲挨家挨户地上门发传单,宣讲政策。那时候,他一人挂钩了四个村。居民居住分散,有的还在高山上。他早出晚归,布鞋都磨破了好几双。他和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我曾经看到当时他写过的一首诗歌,提到了“脚踏车”“星星”“萤烛”“竹笠”,提到了“八岬岭的晨光”和“皇公山的落日”。你可以想象,那山高水远的一路风尘,何其的辛苦!他之所以铆足劲儿,付出比别人多十倍乃至百倍的努力,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旧社会,爷爷是地主、工商业主兼国民党员,叔公曾为国民党政府服务,出身问题就像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始终羁绊着父亲。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一切。由于他的积极肯干及出色的表现,1952年底,党组织批准父亲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那年他二十一岁。
入党宣誓的那天深夜,父亲一个人悄悄地跑到乡公所门前的那棵大樟树下,号啕大哭了一场。这一天真的让他永生难忘。在纸页泛黄的档案资料中,我看到了父亲手书的入党志愿书,字迹工整端正。在这份志愿书中,他诚恳地检讨了自己受旧时代家庭的影响所产生的思想局限,比如不应该占公家的便宜,用有函头的公文纸书写家书等。同时,表达了迫切要求加入党组织、受党教育、为人民工作的强烈愿望,言语恳切,委婉深情。父亲说,入党是他人生的一件大事,他很感激这里的人们,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他们勇敢地站出来,面对党内个别人的质疑与指责,证明他的清白与对党的忠诚。他因此感念一生。他说,他们是他的亲人,这里就是他的故乡。
——纪伯伦《先知》
那一日,我坐在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办公室里,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映射进来,有些晃眼。党史办的同志将一张从《中共永安组织史资料》中复印下来、印有我父亲“叶国兴”名字的纸页递给我。我端详了良久,感慨万千,手竟微微有一些颤抖。“永安、西洋”,这简单的四个字却连接着父亲长长的一生。它使我相信,这世界是真实地存在着一种深情的。不然,何以连西洋古道上的一枚被风轻轻卷起的落叶,都在父亲晚年的梦中如此缱绻?
党史办的同志热忱地说:“你来一趟不容易,我已联系了镇政府,现在就带你去看看西洋吧!”
车子在盘山公路上行驶,我把目光投向了窗外的远方。逶迤山川,早已被秋色所染,地連阡陌,相映成画。平日间世事丛杂,劳碌终岁,疲惫的心总裹着厚茧,陀螺般飞旋在生活的表层。而此刻,尘虑却,俗务摒,我只愿自己被一份纯真的追忆牵引,洞穿漫长时光的层层覆盖,回到美好的从前。我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念叨着:爸,我来了,您知道吗?
是的,我来了,我真的来了。在父亲一生绵延无尽的诉说中,在我童年缝缝补补的想象里,这片土地曾经离我那么远,又那么近。它仿佛是一根无形的精神脐带,深深地维系着我,滋养着我,永远割舍不断。我最初理解的“家国情怀”“英雄主义”“人生价值”和“世间冷暖”都与之有关。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父亲赋予我的。
父亲最初的那个梦留在了这里。1947年,15岁的他怀揣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背起简单的行囊,从出生地大田只身一人来到省立永安师范学校就读。三年的时光,他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从一个羞涩的大男孩,成长为校学生会主席,领导了规模不小的学生“反饥饿、反压迫”学潮运动,初显了学生领袖的才能。从家里一本发黄的影集里,我曾见过父亲年轻时潇洒的英姿,学生装,中分头,意气风发,不禁让人对他们如火如荼的青春羡慕不已。
三年学业结束之后,父亲和同学们一道高亢地唱着《毕业歌》——“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投入火热的革命洪流中。那是父亲最美好的青春时光,他努力工作,渴望用自己所学,为一个在战乱中诞生的新中国服务。
父亲常说,永安这块土地是一片神奇而多情的土地,山川壮美,人杰地灵。他曾引用《永安县志》中的一句话来形容它:“至永安,见其山川雄峻开朗,将为人文奥区也。”他说,这里的人居住分散,屋场多半依山傍水。在屋场的背后,往往有一株或几株参天的古榕、古樟、古枫挺立着,以示岁月之深沉,人丁之繁发,风水之上佳。在每一个大姓的屋场,必有一家古老的祠堂,里头修有神龛,设有天井,建有戏台,分布着左右厢房。以往当地出了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祠堂的标识便多有旗杆、石狮、照壁、雕花门楼相衬,甚是醒目。
永安又仿佛有一种巨大的磁场,让人置身其中,就会特别地崇拜英雄,渴望着像他们一样,奉献出青春和所有的一切。在踏上永安旅程之前,我细细翻阅了永安沧桑的历史,终于开始理解了父亲所说的这个“磁场”是什么。
永安居于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过渡地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央苏区连接闽西、闽北苏区的战略通道和向外扩展的重要战略基地。它曾被毛泽东划定为红四军“筹款区域”,被中央局称为“根据地”,也成为当时陆路的红色地下交通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父亲后来工作的西洋乡,是该秘密交通生命线上连接闽西苏区的重要枢纽。在那段血与火淬炼的岁月里,中央红区和福建地方红军纵横驰骋,用鲜血和生命,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书写了红色经典。勤劳勇敢的永安苏区人民,不畏牺牲,排除万难,积极支援红军,打土豪、分田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
永安师范毕业之后,父亲先后在永安县委土地改革工作队、三元县委土地改革工作队工作了两年,从宣传干事、组员做到工作组组长,然后来到了西洋乡继续参与土改工作,后任西洋乡党委副书记。那时候,永安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土匪猖獗,各种反动势力残余随时可能反扑,工作的环境特别恶劣。但是,他们乡公所一帮人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他们开办农民夜校,组织群众春耕、夏收、打山猪、剿匪;筹划成立西洋首家文化站、邮电代办所,试办农村信用合作社。当时,西洋被作为永安县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试点,为做好宣传工作,父亲挨家挨户地上门发传单,宣讲政策。那时候,他一人挂钩了四个村。居民居住分散,有的还在高山上。他早出晚归,布鞋都磨破了好几双。他和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我曾经看到当时他写过的一首诗歌,提到了“脚踏车”“星星”“萤烛”“竹笠”,提到了“八岬岭的晨光”和“皇公山的落日”。你可以想象,那山高水远的一路风尘,何其的辛苦!他之所以铆足劲儿,付出比别人多十倍乃至百倍的努力,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旧社会,爷爷是地主、工商业主兼国民党员,叔公曾为国民党政府服务,出身问题就像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始终羁绊着父亲。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一切。由于他的积极肯干及出色的表现,1952年底,党组织批准父亲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那年他二十一岁。
入党宣誓的那天深夜,父亲一个人悄悄地跑到乡公所门前的那棵大樟树下,号啕大哭了一场。这一天真的让他永生难忘。在纸页泛黄的档案资料中,我看到了父亲手书的入党志愿书,字迹工整端正。在这份志愿书中,他诚恳地检讨了自己受旧时代家庭的影响所产生的思想局限,比如不应该占公家的便宜,用有函头的公文纸书写家书等。同时,表达了迫切要求加入党组织、受党教育、为人民工作的强烈愿望,言语恳切,委婉深情。父亲说,入党是他人生的一件大事,他很感激这里的人们,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他们勇敢地站出来,面对党内个别人的质疑与指责,证明他的清白与对党的忠诚。他因此感念一生。他说,他们是他的亲人,这里就是他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