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观世音菩萨”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shenguizu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学者,安徽大学首位校长刘文典先生曾经用“观世音菩萨”五个字来概括文章写作。听者不解,他解释说:“观”就是要多多观察生活;“世”就是要明白社会上的人情世故;“音”就是文章要讲音韵、文采;“菩萨”就是要有救苦救难,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菩萨心肠,听着无不应声叫好。应该说,他抓住了写好文章的真谛与根本。刘文典先生讲这些话已有近百年,虽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但仍不失真知灼见,尤其对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下面我就谈一下中学生如何通过“观世音菩萨”来写好文章。
  “观”就是 “认真观察,积累素材”,这是写好作文基础。现在的中学生之所以害怕、讨厌写作文,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写作材料。因为没有材料可写,学生就只能冥思苦想乃至“翻箱倒柜”倒出那些写过千百遍的东西,胡乱写一气,应付了事,甚至抄袭编造。导致学生写的文章,千篇一律,平淡乏味。久而久之,学生写得头痛,老师看得摇头。那么如何才能改变当今中学生作文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空话连篇,假话成堆的现象呢?笔者认为同学们只有多观察生活,多积累材料,写作时才能有话说。同学们要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一件事,去捕捉生活的细节,情感的涟漪;要 “走出去”,观察美丽的大自然,领略造物者的无穷魅力;还要俯下身来,参观工厂、农村、体味各种劳动场合的情景。并写好观察笔记,养成习惯,不可“一曝十寒”,更不可半途而废。日积月累,素材多起来了,厚积而薄发,写作也就有话可说了。
  “世”就是“感悟生活,培养情操”,这是好文章的内涵。中学生都还很年轻,对生活和社会缺乏独立的思考和感悟,所以有时写成的文章,或无病呻吟,或情感苍白,或简单稚嫩,或立意不深,难以引起读者共鸣,这样的文章都还不够成熟。中学生要想使自己文章摆脱稚嫩走向成熟,就不仅要去观察生活,还要去体验、感悟生活。要放飞思想,与大自然对话,感悟大自然的伟大;要敞开胸怀,与朋友交流,共同探讨人生真谛;要多向师长询问,积累社会经验。要多与社会接触,倾听老百姓的心声;要多关心国家大事,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做到这些不仅有助于作文水平的提升,而且能为我们将来的成长、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音”就是“砥砺文笔,写美文章”。这是写好作文的载体。孔子说得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任何一篇作品的主题或情感,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缺少了靓丽的语言,再深刻的立意,再丰富的内容,也会显得黯然失色。这一点我们大多数中学生做的不好,不少同学写作时是平铺直叙,语言显得浅露、毛糙,甚至是粗俗的,读起来淡而无味,味同嚼蜡。这就要求我们中学生必须要砥砺文笔,写出文采。如何去砥砺文笔,把文章写美呢?同学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多运用排比、对比、引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多引用诗句、名言警句,能使文章语言美;使文章长短句相间,整散句互现,多描写,少陈述,能做到文章句式美;在写作技巧上采用情景交融,物我和一,联想、想象等手法能增添文章的意境美;表达感情时,力求真情实感,格调激昂能使文章饱含情感美。当然,同学们一定要明确,有文采并不是说一定要词藻华丽,朴实的语言运用恰当,同样生动而有文采。当然必须要有真情实感。做到这些绝不能纸上谈兵,一定要下功夫多读,多写,多提炼词语,在写作中多运用这些方法,才能真正使自己的语言亮起来,才能写出个性飞扬、摇曳多姿的文章。
  “菩萨”,就是“阳光心态,激昂主旨”,这是写好作文的根本。文章的主旨是的灵魂,中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要有好的主旨。一篇作文怎么才能有好的主旨呢?除了在写作技术上要求主旨必须准确、简明,新颖、深刻外,在思想和精神上还要求文章主旨有积极向上的格调。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十字路口,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个性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写作文章的立意一般要求健康、积极、向上,体现出现代中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们的作文主旨要多体现感恩,进取,诚信、爱心、沟通、励志、环保等阳光主题。尽量避免看问题片面化、绝对化,切莫只顾宣泄自己种种不满情感,更不要流露出消极颓废的人生态度。人生是美好的,生活是美好的,社会是美好的,我们的作文也要体现出这些亮丽的美好,不要硬给自己的作文和生活涂上一层单调的灰色。积极向上的主旨还体现在作文要有时代感,体现时代的主旋律。我们作文的主旨也要大气一些,可以涉及我们党好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绩,改革开放的卓越成就,维护祖国统一和世界和平的坚强决心。做到这些,我们的作文就有了昂扬向上的风貌,催人奋进的精神,进而打动读者。
  总之:“观世音菩萨”较详细的说明了作文写作的过程,虽然写作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新时代的“观世音菩萨”的写作理念一定会给你们带去一些指导。
  (作者单位:灵璧县九顶中学)
其他文献
认识篇何谓慢阻肺  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11月第三周的星期三定为世界慢阻肺日,宗旨是帮助人们提高对慢阻肺的认识,改善慢阻肺诊断不足和治疗不力的现状。有不少人对慢阻肺有些陌生,有的人存在认识误区,以致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上方法不当,造成病情加重,延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为此,我刊特邀专家撰稿为您详解慢阻肺的防治知识。  去年冬天,李大爷过得很不顺心,他几乎每天咳嗽、咳痰,且胸口发闷,只要走路快了点就
摘要: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我们应结合农村初中实际,大胆就地取材,在课文教学之余进行微型仿写作文训练。教师可以通过以“读”促“写”,以“写”激“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从课文中汲取写作养分,最终达到提升语文学科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读写结合;微型仿写作文  作文是初中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直接体现,教师可从学生的作文水平透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读写结合
摘 要:诗歌鉴赏是考查学生解读诗歌能力的一道必考题。中国古典诗歌又以用语凝练、意境悠远、蕴意隽永见长。因而,要引导学生准确解读诗歌,把握其思想内涵,关键在于认知意象,走进诗的意境,境中寻“意”,去领悟作者所感、所思、所悟。  关键词:认知意象;明析意境;探寻诗意  我国古典诗歌,从源头上就讲究“诗言志”。“志”就是“情志、志趣”,即思想感情。而诗歌的语言又以简约、凝练、隽永见长。诗人可谓惜字如金,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文本阅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原生态语言思维过程。文本只是启发学生语言思维的媒介,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研读获得有益的启示。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文本,深入发掘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资源,通过课堂环节设置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实现与文本在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  关键词:文本阅读;心灵触碰;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学段分目标中明确规定了初中阶段的语
文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更重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针对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变化,七年级语文教学也应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拟从自主预习、自主听课、自主研习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部编版教材;自主学习;核心素养  部编版语文教材与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有了很多理念和内容上的变化:单元提示除了概述本单元内容外,还增加了对学习方法的引导;单元的讲读课后习题变为“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
走出那扇铁门,我坐上朋友的车。  哥儿几个在酒店等你呢。  我靠在椅背上,缓了几分钟,对朋友说,改天吧!  我跪在父亲墓前,打开酒瓶,洒在地上、墓碑上。点燃一支烟,轻轻地放在墓碑前,就像父亲活着的时候,递到他的嘴边……  父亲年轻时抽烟,后来戒了。生病住院,查出来是肺癌。他吃惊,有些恼怒,对着医生喊,好几十年不抽了,咋还得这种病?没这么算账的!  病情发展得快,化疗、放疗也挡不住病魔的侵蚀,父亲日
摘要: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正是契合言语的本质特点。因此,语文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诱导学生,让课堂中的言语行为和文章的言语现象融合成理想的言语发现状态,从而引领学生由言语表层潜入言语深层,进而培养学生的言语悟性。让学生从言语“被觉悟”状态走向言语“自觉悟”状态。  关键词:言语之醒;言语之觉;言语自悟  语文教学应带领学生揣摩语言、触摸语言内核、领悟文章要旨。语文老师要打开学生言语发现之门,引领学生由
曾经见过这样一个实验:老师拿来一块红砖立在桌上,然后叫台下的几个同学上来用嘴将红砖吹倒。尽管几个男孩使出了浑身力气,红砖却立在那里一动不动。后来,老师拿来一个普通的信封,把信封垫在红砖下,老师对着信封口轻轻吹气,红砖瞬间倒下。同学们惊愕了,一个信封竟然能有这样大的力量!老师给同学们解释其中的道理:当信封充满气的时候,改变了红砖的重心。  我欣赏这个实验,并且思考这个实验:谁是真正的大力士?是能打遍
走进长江重庆航道局离退休职工服务中心,墙上一块名为“刘照英小组”的牌匾引人注目,这是长江航道局党委授予长江重庆航道局离退休职工服务中心的特殊荣誉。  墙上,与“刘照英小组”牌匾同样引人注目的是“照英工作法”,这5个黑体字下面,是24个红色大字——“用心注入关爱、相互真情温暖、聚力促进稳定、共建幸福家园”。  “被老同志需要是我最大的幸福!”长江重庆航道局副局长、离退休职工服务中心主任刘照英念叨这句
摘要:语文教学基点的确定不仅是语文研究的难题,也是众多一线语文教师感到茫然的问题。对于一篇文章来说,确定了教学基点,也就确定了教学内容,同时也能体现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确定好了文章的教学基点,就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基点;教学效益  教学这个词貌似简单,但里面却蕴含着深奥的学问。其中,有“教”的奧妙,有“学”的讲究,还有“教”与“学”相契合的艺术。无论什么学科、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