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达娃死了吗?

来源 :家教世界·创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dat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雪豹达娃真的死了吗?达娃的孩子会不会也要饿死?拍电影的叔叔为什么不救他们?看完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很多孩子这样问。
  这里我们推荐一篇妈妈的观后感,和大家共赏。
  不怕你们笑话,这电影的末尾我是哭着看完的。
  原本以为这是一部给小朋友看的电影,应该会以喜剧收场吧,结果雪豹达娃的死还是让我心碎不已。
  作为一个妈妈,在幼崽尚未成年之际,被竞争对手抢走了领地,到了新地盘又迟迟不能捕获猎物,眼看着自己和娃无法度过这个寒冬……
  还以为,到这里,导演已经向小朋友们展现了大自然足够的残酷,后面会给达娃和她的孩子们一个happy ending。哪知道,不止于此。饥寒交迫的达娃,孤注一掷地冲向牛群,死死咬住一头牛犊的脖子,不肯松口。牛妈妈用庞大的身躯和牛角去踩踏和顶撞达娃,最终达娃受伤,落荒而逃。达娃最终伤重而亡,白雪逐渐掩盖了她漂亮的身躯。身后,她的两只雪豹幼崽,只能黯然离去。
  两个妈妈,雪豹和牛,都是为了孩子在奋力一拼。也许,你要说这是动物本能,她们并没有多伟大。而我要感谢导演,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较为真实的自然,他没有对大家说:动物们就是萌萌哒,它们和谐地与大自然生活在一起,雪豹顶着一身漂亮的皮草俯视大地,她是高原之王……No!No!No!
  动物们也有恶劣气候需要对抗,食物链顶端的猎食者也会受伤饿死,猴子也需要抱团取暖才能过冬。它们都在遵循着自然的法则生活,而自然永远都不是只有一面。即使是生而为王的它,也要为了生存而——拼,尽,全,力。
  达娃死了,死在真实的大自然里。
其他文献
猫吃辣椒   老和尚问心爱的两个徒弟:“怎么样才能让猫乖乖地去吃辣椒?”徒弟都愣了,心想猫是不吃辣椒的,也绝不可能乖乖地去吃辣椒啊!   大徒弟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灌!捏着鼻子往嘴里灌,它就吃了。”   二徒弟说:“依我看,还是饿它三天,然后把辣椒拌到鱼肉饭里。”   老和尚还是摇头。   “那么师父您老人家有什么高见呢?"   “很简单嘛,你把辣椒水涂到猫屁股上面。猫屁股辣,不得不舔
1917年夏,北大在上海招生,刚从美国归来的胡适担任了阅卷工作,有一篇作文引起了他的兴趣,他毫不犹豫地给了满分。然而,这名考生其他几科成绩特别差,数学竟然考了零分。按照当时北大的规定,有一科考试成绩为零分就不予录取,但胡适爱才心切,在几天后的招生会议上,胡适慷慨陈词,为这名考生讲情,最后,这名考生终于被北大破格录取了。  后来,这名考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亲笔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外争国
赫莱布是英国皇家探险队的一名成员。  1946年12月,赫莱布随皇家探险队攀登珠穆朗玛峰。历经9天的艰苦攀爬,他们终于成功地登上峰頂。可就在下山的路上,探险队遭遇了可怕的暴风雪。狂风漫卷着雪花,让探险队员们的每一步显得异常艰难。  暴风雪越下越大,根本就没有停下来的迹象。更让队员们绝望的是,他们所带的食品已所剩不多,如果停下来扎营休息,很可能在下山之前,大家就已经饿死;但如果继续前行,他们又会因为
结识大张一家,缘于他的儿子亮亮。  我们这栋楼在小区最北边,隔着一堵墙就是报社的大院。小区里的孩子放学后经常翻墙到报社的大院里玩耍,于是,墙上不时出现豁口。时间久了,一个瘦弱的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每次都是绕一大圈从报社的正门走进大院。这个小男孩就是亮亮。  起初,我以为亮亮胆子小。可是有一次,几个孩子踢球时皮球落到了高高的白杨树的树杈上。那一天,风很大,树梢随风摇来晃去,孩子们都不敢爬上树去
呼吸有节奏、脉搏有频率,大自然充满了快和慢的协调,“不会说话”的文字也暗藏着韵律哦!其实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节奏感,时而急促,时而舒缓,只有把握住文章的节奏,阅读才会更有效。如果你读书时,感到越读越困,就说明你没有体悟到文章的节奏,另外,也说明你没有真正读懂文章。  本期,让我们来聊一聊阅读中的“快”和“慢”。  面对紧张的考试时间和不断增长的阅读篇幅,我们不得不想办法提高单位时间的阅读效率。效率来
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械的声音。我那时以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也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夜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转动,并且它
阅读不仅要提高效率,讲究“快”,更要在一目十行的匆匆浏览中有的放矢地“慢”下来。阅读中的“慢”不同于生活中的“慢吞吞”,放慢速度是为了精细阅读,是为了更深更准确地领悟文章字句段所传达的意思。  文章的节奏不可能一快到底,但究竟该在哪里放慢阅读速度,该在哪里拉下速读的手刹?关键要在明确文章类型的基础上,把握住文章的思想情感并去段落中追根溯源。  当读完一遍文章后,要问问自己这篇文章传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1  父亲站在我家屋后洒满阳光的山坡上,一个多月后,那里将鲜花盛开。  “我得为蜂箱选个合适的位置,向阳、背风、花草树木要多。以后这里就是蜜蜂的家了。”  父亲开始修整那片山坡,两天后,把蜂箱从院子里扛到山坡上,5个蜂箱,来回10趟,60分钟。  父亲修整山坡时弯下的腰,扛着蜂箱时俯下的背,与地面折成那么虔诚那么低微又那么坚韧的角度。  2  其实我是不愿意父亲养蜂的。我知道被蜜蜂蛰一下有多疼,同
螟蛉有子  诗经是古代的歌谣,经过孔子选定,由汉朝人毛亭编撰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作“毛诗”。其中的小雅小宛篇有这样四句:“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这四句的大意是这样:螟蛉的幼虫被蜾蠃带走了(蜾蠃将螟蛉的幼虫作为自己的孩子来养),好好教育你的子女,像蜾蠃带走螟蛉的幼虫一样。  所以古代常用“螟蛉”来表示义子。  但事实上,有人读到这句诗时,很不以为然。他就是陶弘景。  《诗经》的旧
做法:  (1) 带领人先展示几本与众不同的书。  (2) 所谓“与众不同”包括:特殊材质,比如有一种宝宝洗澡时可以看的书,是用塑料制成的。  (3) 加特效道具,比如附有按钮,可按出声音。  (4) 特别编辑方式,比如“双线进行书”,书页切割开来,上半部是一种结局,下半部又是一种结局。  (5) 特别装订法,比如有一种“扑克书”,根本没有装订,无页码,一页页散装,读者可以随意“洗牌”,爱从哪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