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目标与定位:以城乡社会学为视角

来源 :西北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y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振兴战略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新的结构机会,而要抓住这样的结构机会,确立社会工作的体系角色,需要新的理论视角.城乡社会学理论视角为我们从城乡联结的角度推进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依据.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城乡联结.这意味着,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不能只依靠乡村内在的资源去实现振兴,还需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中进行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在城乡联结中振兴.社会工作在城乡联结中确定自己的角色,具体而言,就是整合微观宏观、长期短期以及内外资源.
其他文献
这是两次专题发言的综合整理稿,以笔者所带领的学术团队四十余年人类学田野调研与创作历程为例,解说社会文化与思想表征的多元方法,讨论如何根据社会需求、学术兴趣和田野机缘等适时作跨学科中转.本文介绍了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态人类学、影视人类学等,到近二十年实验的绘画人类学的新选择,以及后学科时代人类学跨学科与交叉研究适时转换的动因、方法与实践体会.
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方法是当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绘画人类学作为新的课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与探讨.人类学绘画将人类学关注的因素进行语义的重构并形成艺术审美的再度转译,仪式主题及其象征符号是艺术家关注的焦点.艺术家进入人类学视域探索仪式与象征的本意,超越传统文字书写,直观当地社会精神气质的综合的艺术体验,形成有别于常规美术创作的人类学绘画创作实践.本文以文化与艺术的双重视角,运用人类学、符号学、民俗学、美术学研究方法,结合人类学绘画创作实践的具体案例,阐释仪式中符号象征在人类学绘画创作中的图式转换和价
地方的社会文化独特性构成乡村振兴中的情境性问题.本文在乡村发展重点由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以甘肃K县的实践考察为例,分析社区层面应对情境性问题的实践经验,尤其是社区层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行动路径.实践表明,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要以地方性情境为基础,善于挖掘和运用地方性智慧,激发社区多元主体的合作参与,并以社区赋权激活社会资本、整合社区资源,推动地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当下,推进乡村振兴需进一步厘清发展的理想图景、行动主体以及现实路径,寻找适合地方发展的道路,激发乡村自我管理、
基于人类学家弗雷德里克·巴特对20世纪50年代普什图社会的描述,本文在田野情境中观察到,新的行动者构成并扩展了当地的社会政治结构.面对传染病疫情的危机,原本在结构中不一致的各行动主体,却呈现出协商关系与合作精神.这契合了巴特留下的命题:一个具有能动性的行动者的社会关系与结构是充满可能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