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scafe_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最重要的载体和渠道,其本质属性是德育课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渗透是课改的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行之有效地推进德育教学。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德育渗透途径
  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课最根本的任务。高中生正处于三观(人生觀、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德育价值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它关系到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能否培养出全面发展(德智体美)、服务国家和人民,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远大理想和良好品德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们肩负着为国家振兴、民族昌盛而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国青少年”的历史使命,必须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那么,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推进德育教学呢?众所周之,如今的高中生,介于人生的成熟和不成熟阶段,对自身人生观价值观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是很深刻和全面。需要德育教育的指引和教导,但具有一定思想独立性的他们,自认为有主见,又不喜欢家长式说教方式对他们的判断和干扰,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手。
  一、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点”,让德育内容潜入学生的心灵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德育内容丰富多彩、俯首可拾,教师只要有心、用心去深入挖掘,便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如在高一经济生活《纸币的产生和发展》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观赏“人民币”上的图案,讲解道:第五套人民币各面额正面均采用了毛泽东同志建国初期的头像,底衬采用了我国著名的花卉图案,背面主景图案分别选用了人民大会堂、布达拉宫、桂林山水、长江三峡、泰山、杭州西湖。通过选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充分表现了我们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山河,弘扬了伟大的民族文化。学生学习完这一内容,除了了解经济常识的道理,还深深地感到“一个强大的祖国,一定要有强大的信用体系”,他们对祖国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只有对思想政治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能顺畅的进行下去。培训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思想政治的德育功能,首先要帮助学生弄清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了解这门课程在青少年身心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思想政治课是学生的必学课程,也是人生的必修课程。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师在教学“外因”与“内因”的关系时,除了要让学生记住“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形成的,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还有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把学习成绩的提高作为一种事物的发展的放在,那么学生本人的努力就是“内因”,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则是“外因”,二都缺其一,都不能带来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通过学习举例,使学生能够轻易的明白二者的关系,用这样的方法教学,就能引起学习对思想政治课的浓厚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为主动。
  三、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语文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理解,不管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都让他们参与学习、参与体验的机会。不管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均等的机会进行德育的学习。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不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如果一味的打压和强制灌输,学生在逆来顺受的同时,也丧失了鲜明的个性。只有有了主动性才能具有自主性,有了自主性才可能形成创造性。德育教学也是如此,一味的告之学生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他们没有太多的印象,过后忘,而如果他们亲身参与其中,成为道德实践者的主体,他们才能知道什么是高尚的行为,什么是罪恶和肮脏。
  四、联系时政热点,以学科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实现思想道德上的升华
  时政是高考的热点,也是德育的焦点。它新颖、快捷,最扣学生的眼球和心弦,教师切莫错失教育良机。在《反分裂国家法》高票通过之际,我给学生全面分析两岸关系后,学生由衷地为这一部法律高兴,他们说:“一个国家法制的健全对促进国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分裂国家法》就是这样一部适时出台的法律,它可以遏制台独势力的扩展。但是,仅仅靠一部法律还是不够的,只有国家的强大,才能换来国家的和平统一。”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高中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讲哲学人生观部分内容时,我结合我校的实际,针对学生在荣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了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教育,用科学的荣辱观理论武装他们,用先进人物在科学荣辱观指导下表现出来的优秀事迹引导他们,用我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励他们。
  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教材中的德育理论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讨论法等,把教材中的思想道德理论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如高二《哲学常识》第七课讲述“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时,可运用讨论法就“人性自私论”展开辩论,通过暴露不同的道德观点,刺激学生的认知意识冲突,使他们的认知达到一个更高的阶段。育智不忘育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将知识传授与道德培养、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有机统一起来,使思想道德理论融入学生的心中。要注意用饱满的激情传授思想道德知识,用生动的事迹树立道德榜样,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在愉悦的心境中开启智慧、陶冶情操,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优良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其他文献
“美丽中国”离不开科普  北京:参观“垃圾焚烧发电流程模型”  银川:体验科技小实验  南京:科技馆观看科普展览、玩科普游戏  今天,2013年全国科普日拉开帷幕。今年的主
【摘 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文化对接的问题就是高职院校如何把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就业的问题。本文阐述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文化对接的影响因素和对策,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校企合作;企业文化;文化对接  0.引言  在国务院部署开展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向技术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高职院校,如何加快转型发展和特色发展,已成为高职院校亟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需要综合运用
【摘 要】随着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医院当中图书馆作为医疗信息资料的存储、应用最为集中的地方,面对急剧增加的图书信息资源,选择有效的管理办法至关重要。许多行业当中已经采用图书管理系统对相关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医院当中的管理效率。并且更能够为病患提供优质的服务内容。  【关键词】医院;图书管理系统;实现  当前我国国
本文介绍了机器人的概念、工业机器人在生产工作中的优点及世界工业机器人强国的发展史,也阐明了我国将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推向了国家级战略层面。新疆地区的职业院校在自身师资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已经满足不了他们,于是人们开始追求自然的脚步,希望能够从城市的钢筋水泥中寻找到自然的影子。由此园林绿化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也因此而发展起来。在园林绿化中,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是绿化的效果的关键所在。它决定这园林绿化工程的好坏,决定着园林绿化建设是否成功。不仅如此,它还对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施工单
【摘 要】电力营销信息化是新的发展时期对电力企业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需要和创新动力的源泉,积极发展电力营销管理信息化有利于电力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本文阐述了信息化是电力营销管理的必由之路,说明了电力营销信息化的主要实现途径,并分析了智能电网将推动电力营销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电力营销;管理;发展  0.引言  在信息化时代潮流的影响下,电力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电力企业想要
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是当今发展的必然走向。同时,也符合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  一、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1.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
教师都比较喜欢学习好的学生,只有对尖子生的肯定,而没有对后进生的认可,更冷落了中等生渴望被关注的目光,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是课堂评价中最大的忌讳.
教育是文化的传承,中职医学教育是医学文化的传承。医学文化需要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和培养。医学的发展本身源于人类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是人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