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思想性、情感性,二者是统一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有所知,而且要使学生有所感,这已成为指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本文重在揭示了小学生情感体验的基本特征和引发学生情感体验的策略,值得一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情感体验 基本特征 引发学生情感体验的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思想性、情感性,二者是统一的。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语文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要促进人——这个充满灵性的生命自我哺育。生活的人文之美、人性之美、人格之美在我们丰富的阅读材料中流淌,充实着丰富多彩的人类生存的世界。
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有所知,而且要使学生有所感,这已成为指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那么如何把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小学生情感体验的基本特征
(一)外显性。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多地表现为外显行为,其外显表现主要是“表情”。表情由面部肌肉变化、声调变化和身体姿态变化构成。在学生的情感反应中,通过这三种表情的整合活动来表现心理状态。
(二)趣味性。兴趣是一种情趣状态,具有行为的内驱力。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与学习兴趣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学习兴趣会产生不同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期待:对学习有兴趣的学生,学习是充满快乐的;反之,其学习是低效的。
(三)情境性。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绪、情感。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具有综合的作用:在欢乐的情境中,学生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在悲愤的情境中,学生则会产生悲伤的情绪。
二、引发学生情感体验的策略
第一、研究教材,引导发掘情感共鸣点。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材编写建议”中说“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种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都蕴涵着一定的思想感情。语文学科除发挥语言功能传递知识外,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范文,塑造人物形象,清晰地说明道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课文的意境中倘佯,用心灵去感受,就能体验到文中蕴含的情感。
第二、以读入境,抓住情感触发点。
课文描绘了许多优美的意境,把多姿多彩的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草原》、《林海》等课文展现了秀美与壮美的自然之境;《苦柚》、《古井》、《曼谷的小象》等课文展现了纯朴的生活之境。学生在阅读中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借助想像,将课文语言变为展现在自己眼前的优美真切的意境,使自己的心灵与文中的意境融合在一起,成为意境中的一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中说“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引导学生朗读、默读、速读,有体验地读、抓住主要信息读,倡导读思结合、读议结合、读行结合。
在执教《可爱的草塘》一课时,我注意充分体现读的多样性,并能使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中的情感,得到体验。文章第二段中重点描写出草塘大而美的景象,而且文中生动、具体的语句很多,于是我采取学生自读第二段的方法。为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对学生找出的语句进行范读,并就势激励学生:“你能读出草塘大而美的特点吗?”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有感情地读,使学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中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第三段内容侧重于人物的语言描写,所以我采取小组分角色朗读的形式:三个人分角色读,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此时,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赞叹,十分有感情地读到:“这草塘真美啊!”学生至此已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了。
第三、挖掘内涵,突出情感体验点。
学生的情感是最容易被调动起来的,伴随着情感,他们的认知活动就会更加主动,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能体现他们的个性。课文中的言语无论是否具有形象性,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学生在阅读中就要在理解课文言语的过程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这就是《文心雕龙》中提出的“披文以入情”。在体会情感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也就相当深入了。叶老指出:“鉴赏文学作品的目的,岂但给你一点赏文的兴趣,这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面发展。”在阅读教学中,重视突出情感体验点,能提高学生思想境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中对写景一类的课文,我们就要将学生引入到作品所描绘的优美意境中,通过让学生欣赏课文中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色,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既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又是语文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语文教学应时时不忘情感熏陶,使“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三者合一,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情感乐章。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 2012-----2013年
[2]《小学教师》 2013.1----3期
[3]《语文教学通讯》 2011年18期
[4]《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11年25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情感体验 基本特征 引发学生情感体验的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思想性、情感性,二者是统一的。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语文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要促进人——这个充满灵性的生命自我哺育。生活的人文之美、人性之美、人格之美在我们丰富的阅读材料中流淌,充实着丰富多彩的人类生存的世界。
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有所知,而且要使学生有所感,这已成为指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那么如何把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小学生情感体验的基本特征
(一)外显性。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多地表现为外显行为,其外显表现主要是“表情”。表情由面部肌肉变化、声调变化和身体姿态变化构成。在学生的情感反应中,通过这三种表情的整合活动来表现心理状态。
(二)趣味性。兴趣是一种情趣状态,具有行为的内驱力。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与学习兴趣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学习兴趣会产生不同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期待:对学习有兴趣的学生,学习是充满快乐的;反之,其学习是低效的。
(三)情境性。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绪、情感。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具有综合的作用:在欢乐的情境中,学生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在悲愤的情境中,学生则会产生悲伤的情绪。
二、引发学生情感体验的策略
第一、研究教材,引导发掘情感共鸣点。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材编写建议”中说“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种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都蕴涵着一定的思想感情。语文学科除发挥语言功能传递知识外,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范文,塑造人物形象,清晰地说明道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课文的意境中倘佯,用心灵去感受,就能体验到文中蕴含的情感。
第二、以读入境,抓住情感触发点。
课文描绘了许多优美的意境,把多姿多彩的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草原》、《林海》等课文展现了秀美与壮美的自然之境;《苦柚》、《古井》、《曼谷的小象》等课文展现了纯朴的生活之境。学生在阅读中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借助想像,将课文语言变为展现在自己眼前的优美真切的意境,使自己的心灵与文中的意境融合在一起,成为意境中的一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中说“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引导学生朗读、默读、速读,有体验地读、抓住主要信息读,倡导读思结合、读议结合、读行结合。
在执教《可爱的草塘》一课时,我注意充分体现读的多样性,并能使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中的情感,得到体验。文章第二段中重点描写出草塘大而美的景象,而且文中生动、具体的语句很多,于是我采取学生自读第二段的方法。为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对学生找出的语句进行范读,并就势激励学生:“你能读出草塘大而美的特点吗?”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有感情地读,使学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中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第三段内容侧重于人物的语言描写,所以我采取小组分角色朗读的形式:三个人分角色读,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此时,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赞叹,十分有感情地读到:“这草塘真美啊!”学生至此已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了。
第三、挖掘内涵,突出情感体验点。
学生的情感是最容易被调动起来的,伴随着情感,他们的认知活动就会更加主动,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能体现他们的个性。课文中的言语无论是否具有形象性,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学生在阅读中就要在理解课文言语的过程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这就是《文心雕龙》中提出的“披文以入情”。在体会情感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也就相当深入了。叶老指出:“鉴赏文学作品的目的,岂但给你一点赏文的兴趣,这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面发展。”在阅读教学中,重视突出情感体验点,能提高学生思想境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中对写景一类的课文,我们就要将学生引入到作品所描绘的优美意境中,通过让学生欣赏课文中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色,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既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又是语文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语文教学应时时不忘情感熏陶,使“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三者合一,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情感乐章。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 2012-----2013年
[2]《小学教师》 2013.1----3期
[3]《语文教学通讯》 2011年18期
[4]《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11年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