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有时很像结婚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bin1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是什么?即是人在戏台上演戏,在唱戏。看戏有各种看法,即对人生的看法叫做人生观。但人生有什么意义呢?怎样算好戏?怎样算坏戏?
  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
  吃饭讲究的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小姐的阔佬,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
  辨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
  不过,我们仍然把享受掩饰为需要,不说吃菜,只说吃饭,好比我们研究哲学或艺术,总说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样。
  有用的东西只能给人利用,所以存在;偏是无用的东西会利用人,替它遮盖和辩护,也能免于抛弃。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把国家分成三等人,相当于灵魂的三个成份;饥渴吃喝是灵魂里最低贱的成份,等于政治组织里的平民或民众。
  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
  请客上馆子去吃菜,还顶着吃饭的名义,这正是舌头对肚子的借口,仿佛说:“你别抱怨,这有你的份!你享着名,我替你出力去干,还亏了你什么?”
  其实呢,天知道———更有饿瘪的肚子知道———若专为充肠填腹起见,树皮草根跟鸡鸭鱼肉差不了多少!真想不到,在区区消化排泄的生理过程里还需要那么多的政治作用。
  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动(包括写文章在内),不仅表示头脑的充实,并且证明肠胃的空虚。
  饱满的肚子最没用,那时候的头脑,迷迷糊糊,只配作痴梦;咱们有一条不成文的法律:吃了午饭睡中觉,就是有力的证据。
  我们通常把饥饿看得太低了,只说它产生了乞丐,盗贼,娼妓一类的东西,忘记了它也启发过思想、技巧,还有“有饭大家吃”的政治和经济理论。
  弄饭给我们吃的人,决不是我们真正的主人翁。这样的上帝,不做也罢。只有为他弄了饭来给他吃的人,才支配着我们的行动。
  譬如一家之主,并不是挣钱养家的父亲,倒是那些乳臭未干、安坐着吃饭的孩子;这一点,当然做孩子时不会悟到,而父亲们也决不甘承认的。
  人生因此复杂了起来。一方面是有了肠胃而要饭去充实的人,另一方面是有饭而要胃口来吃的人。
  第一种人生观可以说是吃饭的;第二种不妨唤作吃菜的。第一种人工作、生产、创造,来换饭吃。第二种人利用第一种人活动的结果,来健脾开胃,帮助吃饭而增进食量。
  所以吃饭时要有音乐,还不够,就有“佳人”、“丽人”之类来劝酒;文雅点就开什么消寒会、消夏会,在席上传观法书名画;甚至赏花游山,把自然名胜来下饭。
  吃的菜不用说尽量讲究。有这样优裕的物质环境,舌头像身体一般,本来是极随便的,此时也会有贞操和气节了;许多从前惯吃的东西,现在吃了仿佛玷污清白,决不肯再进口。
  精细到这种田地,似乎应当少吃,实则反而多吃。假使让肚子作主,吃饱就完事,还不失分寸。
  舌头拣精拣肥,贪嘴不顾性命,结果是肚子倒霉受累,只好忌嘴,舌头也只能像李逵所说“淡出鸟来”。
  这诚然是它馋得忘了本的报应!如此看来,吃菜的人生观似乎欠妥。
  不过,可口好吃的菜还是值得赞美的。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磨擦冲突,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
  一碗好菜彷佛一只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
  音乐的道理可通于烹饪,孔子早已明白,所以《论语》上记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可惜他老先生虽然在《乡党》一章里颇讲究烧菜,还未得吃道三味,在两种和谐里,偏向音乐。
  譬如《中庸》讲身心修养,只说“发而中节谓之和”,养成音乐化的人格,真是听乐而不知肉味人的话。
  照我们的意见,完美的人格,“一以貫之”的“吾道”,统治尽善的国家,不仅要和谐得像音乐,也该把烹饪的调和悬为理想。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追随孔子,而愿意推崇被人忘掉的伊尹。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伊尹以至味说汤那一大段,把最伟大的统治哲学讲成惹人垂涎的食谱。这个观念渗透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意识,所以自从《尚书·顾命》起,做宰相总比为“和羹调鼎”,老子也说“治国如烹小鲜”。孟子曾赞伊尹为“圣之任者”,柳下惠为“圣之和者”,这里的文字也许有些错简。
  其实呢,允许人赤条条相对的柳下惠,该算是个放“任”主义者。而伊尹倒当得起“和”字———这个“和”字,当然还带些下厨上灶、调和五味的涵意。
  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经等等,那就是“请吃饭”了。
  社交的吃饭种类虽然复杂,性质极为简单。把饭给自己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
  交际的微妙不外乎此。反过来说,把饭给予没饭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无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赏面子就一变而为丢脸。这便是慈善救济,算不上交际了。
  选自《写在人生边上》
其他文献
到了河南信阳光山县,发现很多地名和单位名称都与司马光有关。司马光大道、司马光广场、司马光公园、司马光宾馆、司马光小镇、司马光山茶园……更让人惊讶的是,在一个小村庄还有一家“司马光家宴体验馆”。   急问:“这里是司马光的家吗?”答曰:“司马光的家,在我们光山县城。而当年他们全家郊游的时候,很可能在这里吃过饭。”   于是,产生一个急切的念头,一定要到司马光的家里去看一看。据说,那不仅是他的出生
在崇尚创新的时代里,谁保守谁就容易被批为“墨守成规”。  不过,如果追溯“墨守成规”这个常用成语的源头,探寻大家习惯当作因循守旧、不知变通的“死板”标签的背后故事——那可是非同小可的震撼!  这个常用成语、“死板”标签背后的主角竟是“墨子”,墨家学说创始人。与他息息相关的经典《墨子》,其中被称作“墨经”或“墨辩”的部分,成就了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墨子可不是没主见的服从者。他的推理,他的逻辑,
旧日雨水,就是旧日友人。  旧友人来访,类似旧雨水敲窗敲门敲心扉。雨水新,就缺乏记忆中的美与痛。倘若当前新雨水,仅仅是夏日空调滴滴答答的排泄物,或人工降雨制造出的短暂凉意,就更映衬出早年雨打芭蕉黄昏时分有人叩门呼喊的清新与欢喜,更显出从前的雨中与人扶携前行的情深意长。  最早把“旧雨”“旧友”混为一谈的诗人,是杜甫——  唐玄宗时代,杜甫居京城,受皇帝赏识,宾客盈门。后,仕途无望,穷困潦倒,势利新
平常,熟人相见,开口的一句话,几乎都是惊人的一致:"最近忙什么呢?"或是"吃饭了吗?"无论是形式层面,还是内容层面,这些话都属于废话的范畴,但其使用率极高,成为国人口语的"高级标配"。很多时候,这几句看似废话的口语,却是话匣子的"引子"。由此开始,熟人间的交流,慢慢地,触及到更多具有实际意义或彼此都感兴趣的内容。你能说,这样的废话,没有用处吗?尤其是很多喜歡聊天的女士而言,往往是,一句看似"吃饭了
一踩上周庄的石板路,人就在水中央了。  绕着水乡人家的都是河汊,抱着周庄水镇的,都是湖。前前后后是水,左左右右也是水。周庄依偎在淀山湖、白蚬湖、南湖和澄湖的怀里,像从湖里滋生出的一张荷叶。  河汊上泊着可以租用的乌篷船。近看,那船是实在的,远看,可就化在细密而又无痕的烟雨中了。船儿款款地,贴着水镇人家的窗根儿,穿过一个桥洞,又穿过一个桥洞。风景明明暗暗,船儿咿咿呀呀。忽然间,船打了一个横,竟然进了
他从小到大都有一个心愿,就是父亲能抱自己一次。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却是无法实现。他知道父亲是爱他的,虽然有时严厉,脾气也不好,却都是对他好。一直以来,他是很少恨过父亲的,有时想恨也恨不起来。如果问他,对父亲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那就一定是父亲的脚了。他们兄弟三个,都是这种想法。父亲的脚很有力,门前的大石头,能一脚踢飞,而最深有体会的,就是他自己的身体了。有一次,父亲一脚把他从门里踢出了门外。再一个特点
一我去看你,你带我去看海。我说,咱们坐坐就行。你说,还是去看看海吧。看着大海,心里或许会不一样。1992年,日照的冬天似乎格外冷,这可能与我是第一次冬天站在海边有关。我望着水面荡起的一叠叠波纹,说,大海是不是在冻得发抖?你说,你错了,大海是不会冷的。记得高考志愿,你清一色填报的是上海。我说,你就这么喜欢上海?你说,因为我喜欢海。我说上海有海吗?你说上海本身就是一座海。我知道你的野心一直被知识撑得很
我说起每天都坚持跑步,总有人表示钦佩:“你真是意志坚强啊!”得到表扬,我固然欢喜,这总比受到贬低要惬意得多。然而,并非只凭意志坚强就可以无所不能,人世不是那么单纯的。老实说,我甚至觉得每天坚持跑步同意志的强弱,并没有太大的关联。我能够坚持跑步二十年,恐怕还是因为跑步合乎我的性情,至少“不觉得那么痛苦”。人生来如此:喜欢的事儿自然可以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儿怎么也坚持不了。意志之类,恐怕也与“坚持”有
过了中秋,秋的意味更是一日深似一日,转眼间就重阳了。白首卧松云的隐逸诗人孟浩然,曾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幽约,后来不知诗人践约否,千载之下,我这个呆人尚痴痴地期待着更精彩的下文呢———按旧俗,重阳无外乎登高望远,佩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如今是不能了,就是想一想也是蛮有意思的。九月九,秋三月已过去了大半,天,愈发地高远了,夏花已残,荷塘是红消翠减,八月的桂花也香远益清了,连中秋的满月也只剩
社交不是与你的亲戚或者朋友聊天,而是开发我们身边的泛泛之交。  有一项关于找工作的调查,在几百个职业人士中,56%的人都不是通过猎头或者招聘广告找到工作的,而是通过他们的私人关系。更有意思的是,90%的人称他们的这种私人关系不过是泛泛之交。  换句话说,我们的下一次机会很有可能并不是来自我们的好朋友,而是来自那些跟我们并不太熟的人。  既然泛泛之交如此重要,为什么我们不多给自己一些时间与至少可以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