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与中国——海德堡国际学术讨论会侧记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o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夏的海德堡,阳光灿烂,繁花似锦。六月一日上午,古老的海德堡大学礼堂里气氛格外庄严,热烈。来自西德、中国、美国、加拿大、奥地利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二十多位学者济济一堂,此外列席的尚有我国驻西德大使馆的代表,西德文化、新闻和出版界人士,中国的进修生和留学生,以及从西德其它城市和瑞士远道赶来的热心听众共二百余人,一同参加一个盛大而不寻常的学术会议——“歌德与中国”国 Heidelberg early summer, bright sunshine, flowers. On the morning of June 1, the atmosphere of the ancient Heidelberg University auditorium was exceptionally solemn and warm. More than 20 scholars from West Germany,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Austria, Hong Kong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gathered in attendance. In addition, there are representatives of our embassy in West Germany, West German culture, press and publishing sector, And more than 200 enthusiastic listeners from other cities in West Germany and Switzerland. Together they attended a grand and unusual academic conference - “Goethe and China”
其他文献
实现四个现代化,文化上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  怎样加强呢?我想至少要做到——  一,养成批评和反批评的习惯。四人帮时期的棍子、帽子等等,当然要不得,现在不去说它;就以正常的批评而言,至今也还往往不能展开,好象一个作品挨了批评就不得了,作者也就抬不起头来。其实,批评得对不对,或者是否完全对,都还是问题,为什么不能由作者来个反批评呢?就算批评得对,但作者不服,为什么不能由作者来申述他自己的理由呢?只
本书副标题是:“论一九一九——一九三七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源流”。读了以后,有所收获,略略得知: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历史学界诸如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顾颉刚以至何炳松等前人,致力于建立“新史学”的情况;不久以后中央研究院诸如胡适、傅斯年对中国历史学的观点和论述;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出现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热闹场面。总的印象是:巨大的社会变革和革命进程,总会给历史学的研究以新的推动;历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