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读者来说,贫穷的克拉奇特一家温馨的圣诞晚餐不属于任何教会的慈善仪式,而是一个贫穷的家庭在自己的家中享受的普通晚餐。狄更斯还挑战了认为食物必然是排他性的文化偏见。这种偏见认为食物是地位和控制力的体现,在这场食物观念的战争中,根本的争论在于“你是否就是你所吃的食物”。
“You are what you eat你就是所吃的食物”在西方已经成为谚语,意思是说把什么样的食物放入我们的身体,决定着我们的外表、感受、思想和行动, “清洁饮食”是这一观念最新的一个版本,大明星安吉丽娜·朱莉,奥兰多·布鲁姆,卡梅隆·迪亚茨都信奉,清洁饮食对于食物的种类有着较为挑剔的选拔标准。只有纯天然的谷物,全麦,当季瓜果蔬菜和含有合理脂肪及蛋白质的肉类才能荣幸入选。像肉类和白面包这样以前是有名望的人吃的食物变得太平常了,所以人们才去吃更少见的东西,从而造成阶级地位的食物分化。
狄更斯在《荒凉山庄》中描写了清道夫的一顿早餐:乔从“托姆独院”出来,迎接他的是一个姗姗来迟的早晨(因为在这种地方,晨光总是姗姗来迟的);他一边走,一边嚼着一小片肮脏的面包。他要走过好几条街,店铺还没有开门。他坐在“海外福音传播协会”门口的台阶上吃他那份早餐;吃完了,便拿起扫把,把台阶扫了扫,算是感谢这地方让他坐在台阶上吃早饭。
这才是某些人认为的真正“不洁净 ”的食物:被遗弃的孩子,邋里邋遢,没人爱,饥肠辘辘的在某个陌生的门口吃掉的脏兮兮的面包,“这个可怜的家伙一点也不知道太平洋的珊瑚岛缺乏精神生活,也不知道要去照顾那些住在椰子树和面包果树林子里的土人,得花多少钱”。
狄更斯用来引导读者注意社会不公的手段之一,就是用很大的篇幅来描写饥饿的形象。狄更斯的笔下有很多饥肠辘辘的孩子:比如《雾都孤儿》里的奥利弗,他被饥饿与苦难逼得什么都顾不上,他从桌边站起来,向那个身强体壮的胖师傅要粥喝。狄更斯写道:奥立弗犯下了一个亵渎神明、大逆不道的罪过,公然要求多给些粥,在以后的一个礼拜里,他成了一名重要的犯人,一直被单独关在黑屋子里。
与饥肠辘辘的孩子相对的是贪婪的掌权者,发表于1839年的《尼古拉斯·尼克尔贝》是狄更斯的一部早期作品。书中描写寄宿学校的校长往孩子们的牛奶里灌水,把省下的牛奶留给自己有牛肉和土司的早餐,同时还以维多利亚时代的自我欺骗为理由,认为饿着对孩子的道德有好处。
饥饿的成年男子,如如《远大前程》中监狱逃犯马格维奇,是非常危险的,容易走向犯罪,发动暴乱。狄更斯对此并不很感兴趣 。他在《双城记》中对饥饿的描述是内心的:饥饿刻在面包店老板的货架上,存货不多的每块劣质面包上,都写着“饥饿”二字;在腊味铺里,每一根待售的死狗肉腊肠上,也有饥饿的印迹。在炒栗子的转筒里,饥饿的枯骨和栗子一起咯咯作响;饥饿碾成了粉末,撒在那一小碟用几滴舍不得放的油煎出来的带皮土豆片上。
饥饿的儿童更可怜,可怜是通往同情的,而同情会改变我们的看法,狄更斯改变了读者对穷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