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背景如此高度相似,活得太严肃了吗?

来源 :祝你幸福·午后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hun5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次和一位美国朋友吃饭,他在试图从一种比较微妙的文化角度来描述留学生群体:他们在美国是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否会感到难以突破文化瓶颈的沮丧?毕业回国后,他们的海外经历是优势,还是重新融入本土文化的门槛?
  作为一名曾经的留学生,我一直认为中国留学生是生活在一个“次群体”里,营造出来的“次文化”和总体上流行的文化、奉行的价值观有诸多不同。我并不是指中国留学生喜欢抱团,因为其他的次群体譬如印度裔和哥伦比亚裔的学生也总是成群结队。那这个次群体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我的答案是:“总体上非常有计划、非常有目的性。”我朋友的答案是:“太严肃。”
  接着我们聊起了一位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美国朋友,念研究生时已经30岁出头,曾经担任美国军方的合同雇员。他念了国际安全政策专业,毕业后跑到一家俄罗斯电台做记者,最近又辞了职,在琢磨非政府组织募资人的角色。显然,他没有固定的住所也没有稳定的收入,相信在中国的语境下很难符合对“年轻有为的常春藤毕业生”的期望。这个情况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很难想象。
  我在美国接触到的中国留学生,70%的简历高度相似:良好的本科教育,惊人的英语分数,大型机构的实习经验(但不曾全职工作),以及一份进入大型国际机构或者知名企业的希冀。应该说,在资源高度稀缺、竞争非常激烈的中国,能够在20岁出头交出这样一份简历的,都是同辈中的佼佼者。稀缺而狭窄的向上流动通道,决定了挑战者必须步步为营,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次选择。刚出生就要挑好幼儿园;小升初、初升高、高考,無一不是战役。挑选本科专业,则要找有大批人走过并且证明能稳健进入社会中层的路径:经济、金融、会计、国际贸易,炙手可热。
  因为优质教育和职业资源稀缺,走错一步的成本太大,中国的年轻精英们已经习惯早做打算、标齐目标、直奔主题,剩下的从脚下到目标的路径不再是生活,而是通道。
  机械化地将生活分解成任务,在中国的主流文化中或许会被肯定,甚至鼓励。但若被放到另一个主流格调很不同的文化中,这种机械与严肃则容易使人格格不入。高度计划性带来的严肃亦会弥漫到一个人生活的其他方面,譬如日常事务的处理,人与人的沟通。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中西文化背景下的留学生对待研究生课业的态度。从发达国家出来的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院前大多有过几年的工作经验,因此在挑选课程和参与讨论、完成作业的时候,体现出来的更多是对知识、经验的好奇,以及如何利用在研究生院进修的时间细化自己的专业方向,修正甚至颠覆自己职业的兴趣点。但我在和中国留学生的交谈过程中,发现许多人因为没有经历过职场的摔打,还在把研究生当作大学的延续、甚至高中的延续来对待:为了保证作业高分,不惜对答案;而对教授同一门课程不同导师的选择,则要参照上一届学生的得分情况。在学业之外,大把的时间花在图书馆以确保考试可以得到高分——经过高考的我们都应该知道,那些曾经很熟悉的几何公式、化学方程式、生物细胞结构图,要花多少时间做熟,又多快就能忘掉。
  大陆教育系统训练出来的尖子生,大多谨小慎微,短期的得失心重,目标性又强,生活节奏非常紧张,容易错过设定路径之外的选择和风景。
  生活宽度比较狭窄的人,容易变得自卑或者自负——这是我观察到的另一个关于中国次文化的群体性特征。一个很好的观察场所便是公开演讲。在我常去的一些和中美经济、政治相关的活动上,主办方经常同时从双方邀请嘉宾,同场竞说,而中国式演讲和西方式演讲很是不同。
  举例来说,在美国演讲,以一个笑话开场缓和气氛、拉近演讲者和观众的距离,是非常普遍的。最简单的,演讲者为了自贬一下活跃气氛,可以在台上站稳了的时候就说:“在你们和我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谁也不知道我接下来会说什么。”观众往往哄堂大笑,演讲者顺势进入主题。复杂一点的,演讲者可以“量身定做”一个开场笑话。
  我很难想象——也只在很少的场合遇到过——中国的演讲者会在开场时讲这样的笑话。他们往往喜欢直切主题——就像留学生在学校里直冲考试那样——略过轻松随意、最能展示性格中活泼有趣一面的环节。这样严肃的群体性格,在有意无意地塑造中国人在国际上的群体形象(看看好莱坞大片里中国人的形象就知道),并且反过来束缚华人跳出自己参与设定的这个刻板印象。所以当喜剧演员黄西的声名传回国内时,大家才觉得那么新鲜。嘿,中国人也能在美国讲笑话,老外们还那么乐!
  在我看来,中国次文化中的目的驱动和严肃性不失为一种宝贵的品质,但也是束缚许多人拓展职业和生活的可能性、拥抱其他乐趣的终极障碍。
其他文献
《动物行为学》上有一则让人看上去遐想连篇的研究。他们把几只假的玩具母黑琴鸡放在一只并不是很有吸引力的公黑琴鸡的周围,如果这只公鸡表现出了好像在和假母鸡交配的行为,则其他母鸡也会对它兴趣盎然起来,于是这公鸡因此赢得了更多交配机会。但如果换做一只玩具鸭子,或公鸡并没有和玩具母鸡“交配”,都不会有同样的效果。  这个非常欢乐的实验会让我想起米兰·昆德拉在他一篇小说里写到的桥段。说的是一位女演员的丈夫去往
情人是个体面的工种,过节时候,能大大方方地看着“神棍”们孤苦。情人又是个纠结的代称,如果他身边不只是你这一个伴。幸福的人看不到玫瑰花瓣落,灿阳冬日,有人甜蜜有人悲。    女说——  忘不了他在那个情人节带给我的伤害  卡莫:几年前我认识了老公,他当时有女朋友。认识我之后,他们分手了。只是,那个情人节,他们还在做爱。情人节那晚,我见到了老公,看着他脖子上的吻痕,我疯了一样打他,打到自己手疼。一个人
上期答案  第一题:  山东 济南 童萧萧  主人公是一位道长,在收服僵尸。已经收服了四只,却被第五只偷袭了。由于道长道行高深,所以虽然脖子受伤了却依然活着,只是第五只僵尸跑掉了,所以最后看着电视养伤的时候依然碎碎念。  众人:你林正英看多了吧!  小编:但是不得不承认,如果按照这种设定去解释……似乎……可以说得通呢……  北京 老崇文区 刘鹤  依我看这篇故事又用了微推理最经典也是最恶心的手法—
后悔是内心的毒蛇,它让你失去了过去,同时也败坏了未来。  Q:  4年前我认识了他,在工作中相互产生感情,他未婚,有同居女友;我已婚,有一孩子。现在我为他离婚,孩子归我。而他却和女友登记结婚了。我真的要崩溃了。他和我说,伤我们俩谁他都不忍心。现在我们还在一个单位工作,而我以后要面临他们结婚生子,等等。我该怎么办?  广州禅猫  A:  如果把标题稍微改变一下,感觉会好一些:“我离了婚去爱我真爱的人
创意蛋糕师:从不做同样的蛋糕    这真是一个创意横行的时代啊。现居加拿大的刘梦雅在网上开设了创意蛋糕定制店。她从来不做一模一样的蛋糕。店主很执拗,如果没有好的创意,她宁肯不接订单。她开创意蛋糕店就是为了满足自己不断冒出的新鲜创意。  为蛋糕用真丝的芭比娃娃做内衬,为它穿上奶油做的衣服:为喜欢汽车的客户制作汽车蛋糕;为热爱童话的孩子制作木屋蛋糕……各式各样绝不雷同的蛋糕为她带来巨大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