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 实践 拓展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zhw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四篇课文以“人与动物”为主题,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度发生的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笔者在这组课文的教学实践中,利用课前、课中、课后不同的学习时机,巧妙借助不同形式的学习单,努力使学生对教材文本及语言经历从学习感知、迁移深化到尝试运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学会阅读,提升阅读素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课前“单元预习单”,为整组阅读做好铺垫
  人教版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采取主题单元建构的方式,能让学生更直观地对课文进行有序的了解和整合。但不少学生在预习时往往是漫无目的地匆匆走过场,没有达到应有的预习文本的效果,这就需要学习单的导航,为文本阅读牵线搭桥。在第七组课文教学前,笔者依托单元主题,立足学情,设计了如下整组预习单。
  
  在预习单中设计摘抄词语,不仅能扎实学生的字词基础,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字词的能力。
  第三学段阅读应努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该预习单设计让学生记录自己初读课文后所获取的信息,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能通过整组课文的前后比较,使学生对单元主题有更明确的认知。
  学贵有疑。预习时,学生带着“记录问题”的心理去阅读课文,对文本的细节会更加关注,对文本会产生更大的阅读期待。如在预习《最后一头战象》时,学生纷纷提出问题:“嘎羧离开村寨时为什么要带着自己的象鞍?”“嘎羧临死前为什么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它为什么没有回到象冢,而是来到百象冢?”通过检查反馈,笔者梳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了教学预设,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教学活动。
  同时,笔者还在整组预习单设计中预留了空白,旨在给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让他们展现个性化的初读成果。如有学生写道:“我最喜欢《跑进家来的松鼠》这篇课文,它的语言很有趣,我很喜欢读。”有的写道:“我曾经在沈石溪的书中读到过《最后一头战象》这个故事的全文。”……
  二、课中“阅读练习单”,为语言实践打好基础
  如果说课前的“整组预习单”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那么课中的“阅读练习单”则将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上。笔者在第七组课文的教学中,在把握学习目标的同时,设计了相应的阅读练习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学习语言、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所在。如《金色的脚印》阅读练习单设计如下:
  《金色的脚印》阅读练习单
  1.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并按课文内容填空。
  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它们_____________;而正太郎对狐狸一家的心理也产生了变化,从一开始的________到后来的_________;狐狸一家对正太郎的情感也由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_,最后甚至会___________。
  2.正太郎看到是老狐狸救了自己,他会想些什么呢?请仿照课文中心理描写的写法特点,写一段他的心理活动。
  朦朦胧胧的正太郎,看到此情此景,他心潮腾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笔者认为,阅读练习单的设计应当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指向阅读的两个层面。
  (一)指向阅读方法的习得
  能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组课文教学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阅读方法。《金色的脚印》篇幅较长,学生在概括时容易重复啰唆。通过完成阅读实践单中的第一题,学生既能感知全文的两条主线,又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回答,提高了概括能力。
  本组课文教学时还要求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描写动物的课文,将它们与本组课文作内容和写法上的对比。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文本间的对比阅读,笔者设计了相应的练习。如《跑进家来的松鼠》一课的“阅读实践单”要求学生填写这样一份表格。
  
  学生在这份表格的填写中,知道了课文之间的对比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有序比较,为之后完成语文园地里“交流平台”中的文本对比打下基础。
  (二)指向表达方式的迁移
  在阅读教学时,我们还要把握文本的表达特色,找准语言迁移点,巧妙设计学习单,实现表达方式上的迁移,使学生在不同形式的练习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金色的脚印》一课在描写正太郎对狐狸一家的情感变化时,着重描写了正太郎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的提示语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使得心理描写丰富、生动。在引导学生感知这一表达特色后,笔者让学生模仿课文中心理活动的表达特色,描写一段心理补白。
  《最后一头战象》将战象嘎羧的动作、神态描写得细致入微,展现了它对战场忠诚、对村民不舍的高尚情怀。笔者在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动作、神态描写后,设计了这么一道练习:
  嘎羧告别村寨时,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请你展开想象,将当时的场景描写具体,注意写上人物的动作、神态。
  学生因为之前对文本的表达特点有了全面的了解,因此在练笔过程中都能迁移运用,通过丰富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嘎羧对村民们的不舍。
  三、课后“学习拓展单”,为发展性阅读指方向
  课内阅读的完成不代表阅读的终止,而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学习拓展单的设计与应用,能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性阅读,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发展性阅读指明途径和方向。笔者在“人与动物”整组教学结束后,尝试设计了如下“学习拓展单”。
其他文献
摘要:徐州市铜山区郑集实验小学是一所至今已逾百年的农村学校,学校以篮球特色为突破口,努力建设篮球特色课程体系,喊出“让篮球快乐跳动,让校园充满活力,球品塑人品”的口号。为了做实、做强、做大学校篮球特色,学校从篮球校园文化打遣、指导团队建设、篮球校本教材编写及使用、篮球小型竞赛、运动训练等层面精心构思,巧妙设计,让郑小的学生圆梦于此。  关键词:篮球特色;篮球文化;指导团队;篮球竞赛;运动训练  中
《白鹅》(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是中国现代文艺大师丰子恺的名作,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对本文的写作方法,《教师教学用书》上有这样一段解释: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 “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 “敏捷地跑过来,努
汉语拼音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不可缺少的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刚入学的小朋友,面对的语文学习中的第一个难关就是汉语拼音。识记一个个抽象单调的拼音字母,拼读一串串混淆不清的音节……都给这个阶段的孩子带来了困难。光靠死记硬背、机械式的拼读,很难在汉语拼音的学习上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如何抓住一年级新生的认知特点,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
“自能”即“自主”和“能动”,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有步骤、有系统、有目的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养成积极主动思考的习惯、主动求知的欲望和深入探究的意识等等。那么,怎样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自能学习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以下四种策略:    一、前置性作业,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前置性作业指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它是为新课
【设计意图】  《小猫刮胡子》是一篇科普童话故事,教学中应始终坚持“儿童本位”的理念,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以儿童真实起点为本:链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  以儿童认知规律为本:抓住学生认识的模糊处、疑难处、空白处,运用多种方式在语境中识字、写字、学词、朗读,读懂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以儿童可持续发展为本:采用自主、合作、
三年级作为小学习作的起步阶段,构段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在总课题《基于目标的小学习作核心能力培养研究》的引领下,我们三年级子课题组开展了“构段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立足并列、总分、承接、因果四种基本段式,设计了16次段式专项训练,并积极开展了相应的课例研究。《有趣的课间活动》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一次“并列段式”的专项训练课。为了凸显主题,我把“能运用连接词句写出两个以上活动场面”定为本课的教学目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课标教材第八册第五组课中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冯骥才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情变化,最后被花的勇气所震撼,从而明白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这篇课文最大的语言特色就是词语充满了感情色彩。教师若能牢牢地抓住这一特点来设计和展开教学,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一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一位教师上《花的勇气》这一课时,紧紧地抓
摘要:美国《健康与幸福》教材设计特点有:注重整体化设计,教材愿景、教材目标、教材内容、实践活动一脉相承;注重知行合一,用实践活动塑造健康行为;注重程序体验,将学习策略恰当地融合在学习内容之中。这些为我国体育与健康学科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实践活动;健康行为;《健康与幸福》教材;体育与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
叶圣陶先生曾言:“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可见,语感培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语感不是学生天生就有的,需要经过长期语言阅读、分析和运用才能形成。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潜入文本,涵咏词句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要使学生的语感由最初的低层次感性直觉向着全面、深刻、丰富而又灵敏的深层次理性直觉迈进,应从反复诵读、潜心会文、比较品味、追索拓展、揣摩想象等五个方面进行培养。 
【教材分析】  《乞巧》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教学目标】  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