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磕绊绊”的课,未必不是好课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hal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四年级的"小数的意义"。教师组织学生交流:"1分米等于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3分米呢?"学生回答"1分米=1/10米",并解释: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分米是1份,写成分数是1/10米,写成小数是0.1米。同样地,对于"3分米=3/10米=0.3米",学生的回答与解释都很清晰与准确。课上得很顺畅。这应该是由于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
其他文献
1.引言评价素养与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紧密相关,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Popham 2014)。当前,由于教师职前教育缺少评价相关课程,教师资格认证尚未将评价素养纳入考
摘要:从切片研究的角度,设计观课议课记录量表,以尊重教师、成就教师,集中焦点、深入研究,平等对话、相互学习为设计理念。使用时,观课教师用白描的方式描述有讨论价值的课堂现象,授课教师诚恳回应,主持人基于互动与分享,引导小结与提升。  关键词:观课议课记录量表设计使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过程。同时,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
“儿童创造信息”,强调课堂信息创造的主体是儿童,信息的性质是创造,即在课程与教师的支持下,儿童将新的信息与原有的经验经过“化学反应”创造新的经验,至此,儿童才算是真正
儿童创造信息是儿童生长的关键证据,儿童在课堂上创造了怎样的信息?如何才能帮助儿童在课堂上创造丰富、正确的信息?以黄寅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Project 1 A profile为例,先
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是面向全体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这就需要教师做到:有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情怀,有一双察言观色的慧眼,善于倾听,懂得学生的“大众思维”,做“最坏的打算”
以“任务型课堂儿童信息的产生和优化”为主题的观察和研究,分析学生在任务指引下信息的产生和优化的相关证据。观察发现,学生在任务驱动的课堂中更易产生大量信息,教师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