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得不承认,酒这个东西喝多了真会误事!”自从5年前与田华松结下梁子,但凡有饭局,田斌都会找理由滴酒不沾,即便与家人聚餐也是如此。
凭借近10年的粮食经纪人身份,田华松和田斌在黑龙江宁安市粮食市场上几乎无人不知。“虽然是粮贩子,但这哥俩买卖做得挺大,都有自己的公司。”当地一粮农告诉《民生周刊》记者。
田华松是田斌的表哥。2006年5月,田华松注册成立宁安市沿湖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为购销稻谷、玉米、杂粮。翌年7月,表弟田斌也拥有了自己的宁安市汇丰米业有限公司,经销加工稻谷,购销玉米、杂粮、农副产品。
此后,田氏兄弟便强强联合,业务上互通有无,田斌说:“合作方式就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田华松出资,我拿到钱后再向粮农代购粮食。”
然而,兄弟二人原本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在2012年秋天破裂。那年9月19日,宁安市人民法院受理了沿湖米业诉汇丰米业委托合同纠纷一案。2014年9月2日,该院做出一审判决,判决汇丰米业返还沿湖米业141万余元。汇丰米业不服,一周后上诉至牡丹江市中级人民法院。
尽管二审法院维持了一审判决,但追溯两级法院的庭审始末,究竟是一笔还是两笔的80万元代购粮款,成为案件争议焦点。
酒局前后的两张收据
虽然田氏兄弟都是靠收粮起家,但田华松入行要早于表弟田斌。作为一个县级市,宁安坐落在黑龙江省东南部,系该省优质商品粮基地县,也是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原料基地县,农业人口近30万。
近年,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落实,当地传统农业种植户种粮积极性被激活,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事实上,整个黑龙江省进入新世纪以来粮食市场化进程都在加速,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粮食经销格局的变化。
一位对黑龙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历程较为熟悉的人士告诉《民生周刊》记者,2004年至2010年间,黑龙江一些地方国有粮库不再敞口收粮,随之一些种粮大县的粮农出现了卖粮难的现象。生逢其时,以收粮为职业的粮食经纪人应运而生,“他们从种植户手中收购粮食,粗加工后就近或跨区售给粮食收储企业和粮食经营者,从中赚取粮食差价。”
“田华松刚入行时也是单打独斗。起初,农民对粮食市场不了解,加上卖粮有难度,一看村里来人收粮而且不打白条给的都是现金,只要比种粮成本价略高些,就把粮都卖给他了。粮食到手后,他再把收到的粮倒卖给更大的粮贩子。低进高出,所以他那几年确实挣了不少钱。”田斌说。
直到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田华松才不再亲自下乡收粮,转而寻找其他粮贩子代收粮食。
按照田斌的说法,兄弟二人合作之初的两三年,均视亲情为重,即便是粮价极不理想的2008年前后,由于田斌收粮速度快于田华松外销速度,一定程度上造成余粮积压时,二人也没有“红过脸”。那时,1981年出生的田斌觉得表哥是个值得信任的人。
黑龍江一些地方国有粮库不再敞口收粮后,以收粮为职业的粮食经纪人应运而生。图/CFP
2009年底,兄弟二人在分析了2009年国内粮食市场价格特点后认为,2010年应该是粮价高位年,于是,田华松根据自己的外销能力,计划为田斌出资780万元,由其从当地农户手中收购玉米。
“这笔资金田华松并不是一次性打到我账上的,而是先给我一部分启动资金,等我收回第一单粮交付给他后,他再根据每周市场行情变化,确定每公斤玉米的收购底价和收购数量并给我打款,然后我拿到钱再收第二单粮,以此类推。”
遵照双方付款和交粮的口头协议,2010年11月5日,又到了田华松给田斌打款的日子。
根据以往的惯例,双方去银行办理划款业务后,田斌确认粮款到账后要给田华松写一张收据并以此证明款已收讫。但据田斌说,“那天他说中午要宴请外地来的客户,所以上午他让我先把收条写好。”
田斌没有多想便照着表哥的要求做了。按照他的说法,当天该笔业务办理速度要比预期快,从银行出来后已临近中午,田华松希望田斌以“副主陪”的身份陪自己的客户吃饭。
午宴从中午12时一直持续到15时。虽然不胜酒力,但为了给表哥撑面子,田斌喝了很多酒,以至于最后如何回家的都忘记了。
但是,田斌深夜酒醒后突然想起,白天酒局间歇,表哥似乎又让自己写了一张80万元的收据,“当时我就很害怕,真要是这样,就等于我要付给田华松160万元的玉米。”
重复收据成起诉依据
第二天吃过早饭,田斌就拨通了田华松的电话。由于一时难以确定自己是否多开具了一张收条给田华松,因此电话接通后,田斌先寒暄了几句才提及正事。
“田华松的回答让我又惊又喜。惊的是他说确实还有一张收条在他手里,喜的是他说昨天自己也喝多了,稀里糊涂地又让我写了一张收条。”至此,田斌认为,既然是兄弟间的一场误会,自己就没有必要再担心了,只要找时间把多开具的收条拿回即可。
然而,事情并没有朝田斌设想的方向发展。几天后,当他见到田华松时,“我发现他在刻意回避收条的事。”按照田斌的说法,田华松先是说两张收条都交给公司财务了,让田斌自己找财务索要,而财务又推说没有田华松的批准,入账的票据不能撤回。
“就这样,我被田华松和他的财务推来推去好几回。”田斌说,直到自己放出“狠话”,田华松才信誓旦旦地承诺会将多出的收条毁掉,并保证以后不拿收条说事。
对此,当初陪同田斌向田华松索要收条的一名张姓男子证明了此说法,但由于田华松的电话始终处于关机状态,且没有其他证据佐证,因此《民生周刊》记者目前不能确认田斌所述情况的真实性。
凭借近10年的粮食经纪人身份,田华松和田斌在黑龙江宁安市粮食市场上几乎无人不知。“虽然是粮贩子,但这哥俩买卖做得挺大,都有自己的公司。”当地一粮农告诉《民生周刊》记者。
田华松是田斌的表哥。2006年5月,田华松注册成立宁安市沿湖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为购销稻谷、玉米、杂粮。翌年7月,表弟田斌也拥有了自己的宁安市汇丰米业有限公司,经销加工稻谷,购销玉米、杂粮、农副产品。
此后,田氏兄弟便强强联合,业务上互通有无,田斌说:“合作方式就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田华松出资,我拿到钱后再向粮农代购粮食。”
然而,兄弟二人原本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在2012年秋天破裂。那年9月19日,宁安市人民法院受理了沿湖米业诉汇丰米业委托合同纠纷一案。2014年9月2日,该院做出一审判决,判决汇丰米业返还沿湖米业141万余元。汇丰米业不服,一周后上诉至牡丹江市中级人民法院。
尽管二审法院维持了一审判决,但追溯两级法院的庭审始末,究竟是一笔还是两笔的80万元代购粮款,成为案件争议焦点。
酒局前后的两张收据
虽然田氏兄弟都是靠收粮起家,但田华松入行要早于表弟田斌。作为一个县级市,宁安坐落在黑龙江省东南部,系该省优质商品粮基地县,也是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原料基地县,农业人口近30万。
近年,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落实,当地传统农业种植户种粮积极性被激活,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事实上,整个黑龙江省进入新世纪以来粮食市场化进程都在加速,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粮食经销格局的变化。
一位对黑龙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历程较为熟悉的人士告诉《民生周刊》记者,2004年至2010年间,黑龙江一些地方国有粮库不再敞口收粮,随之一些种粮大县的粮农出现了卖粮难的现象。生逢其时,以收粮为职业的粮食经纪人应运而生,“他们从种植户手中收购粮食,粗加工后就近或跨区售给粮食收储企业和粮食经营者,从中赚取粮食差价。”
“田华松刚入行时也是单打独斗。起初,农民对粮食市场不了解,加上卖粮有难度,一看村里来人收粮而且不打白条给的都是现金,只要比种粮成本价略高些,就把粮都卖给他了。粮食到手后,他再把收到的粮倒卖给更大的粮贩子。低进高出,所以他那几年确实挣了不少钱。”田斌说。
直到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田华松才不再亲自下乡收粮,转而寻找其他粮贩子代收粮食。
按照田斌的说法,兄弟二人合作之初的两三年,均视亲情为重,即便是粮价极不理想的2008年前后,由于田斌收粮速度快于田华松外销速度,一定程度上造成余粮积压时,二人也没有“红过脸”。那时,1981年出生的田斌觉得表哥是个值得信任的人。

2009年底,兄弟二人在分析了2009年国内粮食市场价格特点后认为,2010年应该是粮价高位年,于是,田华松根据自己的外销能力,计划为田斌出资780万元,由其从当地农户手中收购玉米。
“这笔资金田华松并不是一次性打到我账上的,而是先给我一部分启动资金,等我收回第一单粮交付给他后,他再根据每周市场行情变化,确定每公斤玉米的收购底价和收购数量并给我打款,然后我拿到钱再收第二单粮,以此类推。”
遵照双方付款和交粮的口头协议,2010年11月5日,又到了田华松给田斌打款的日子。
根据以往的惯例,双方去银行办理划款业务后,田斌确认粮款到账后要给田华松写一张收据并以此证明款已收讫。但据田斌说,“那天他说中午要宴请外地来的客户,所以上午他让我先把收条写好。”
田斌没有多想便照着表哥的要求做了。按照他的说法,当天该笔业务办理速度要比预期快,从银行出来后已临近中午,田华松希望田斌以“副主陪”的身份陪自己的客户吃饭。
午宴从中午12时一直持续到15时。虽然不胜酒力,但为了给表哥撑面子,田斌喝了很多酒,以至于最后如何回家的都忘记了。
但是,田斌深夜酒醒后突然想起,白天酒局间歇,表哥似乎又让自己写了一张80万元的收据,“当时我就很害怕,真要是这样,就等于我要付给田华松160万元的玉米。”
重复收据成起诉依据
第二天吃过早饭,田斌就拨通了田华松的电话。由于一时难以确定自己是否多开具了一张收条给田华松,因此电话接通后,田斌先寒暄了几句才提及正事。
“田华松的回答让我又惊又喜。惊的是他说确实还有一张收条在他手里,喜的是他说昨天自己也喝多了,稀里糊涂地又让我写了一张收条。”至此,田斌认为,既然是兄弟间的一场误会,自己就没有必要再担心了,只要找时间把多开具的收条拿回即可。
然而,事情并没有朝田斌设想的方向发展。几天后,当他见到田华松时,“我发现他在刻意回避收条的事。”按照田斌的说法,田华松先是说两张收条都交给公司财务了,让田斌自己找财务索要,而财务又推说没有田华松的批准,入账的票据不能撤回。
“就这样,我被田华松和他的财务推来推去好几回。”田斌说,直到自己放出“狠话”,田华松才信誓旦旦地承诺会将多出的收条毁掉,并保证以后不拿收条说事。
对此,当初陪同田斌向田华松索要收条的一名张姓男子证明了此说法,但由于田华松的电话始终处于关机状态,且没有其他证据佐证,因此《民生周刊》记者目前不能确认田斌所述情况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