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21世纪,原有的教育模式不再适合社会的需要,我国的教育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新课改。新课改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在教学上的创新。本文以英语学科为切入点,探究了创新教学观下的创新学习行为。
关键词:新课改 创新教学观 创新学习行为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即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提倡建立新的评价方式,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创新教育成为新课改下的主流。那么,如何创新教育从而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观,并进一步把这种创新的教学观付诸实践,即形成创新学习行为,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
一、教师要形成较为恰当的创新教学观
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各种信息传递迅速,各种知识更迭加快。所以当今教育不再是以传授学生知识为主,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如何研究、怎样研究的教学。“在现代学习中,学习知识是手段,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目的。”因此,为了适应新时期的需求,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我们教师应该具有创新教学观。什么是创新教学观呢?创新教学观就是由以教授学生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即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如何创造实践的能力;就是以动态的、开放的、宽容的眼光看待教学,运用创新型思维方式,建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1.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如果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不能有较强的学习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所以,形成创新教学观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当前,学生最头痛、最不感兴趣的学科之一就是英语,所以很多学生,尤其是男学生都学不好英语。我现在就以英语学科为例,谈谈英语学科学生兴趣的养成。
现实中,我们没有英语交际的环境,导致学生兴趣点不好挖掘。语文学科可以讲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来吸引学生,但英语教学中,即使你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学生也不一定能听懂。所以,英语学科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找好兴趣点。在缺少英语交际环境的状况下,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对接便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最关键的途径。我们要利用生活的经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生活中的模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购物》口语教学中,我便是用实物演示和生活经验的结合来激发学生兴趣的。
教师:LiMing, have you got the pen for me? (李明,钢笔买回来了吗?)
李明:Yes, I have. It is the cheapest of all.(买回来了,是最便宜的!)
教师:How much is it? (多少钱一支?)
李明:One hundred yuan.(100元。)
教师:Oh, you have increased the whole sale price of the pen by ten times.(噢,你把批发价给老师翻了10翻吧。)(学生们立刻哄堂大笑。)
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英文歌曲也可以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大大增加英语学习的趣味性,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表明, 英文歌曲中蕴涵着巨大的语言潜能和英语实践能力,使学生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提高。例如,在学习必修二 Unit 3 the Olympic Games 时,我摒弃了 Introduction 环节,只循环播放了经典奥运歌曲“Hand in Hand”,要求学生静听和跟唱。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在随后的Reading自主学习中十分投入,学习气氛浓厚,检测结果良好。
2.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础,是灵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大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力”是课改的精神。那么,什么是发散思维呢?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寻求多样性的答案的一种开放性的思维。发散思维不是固守常规,而是求新求异。那么,教学中怎样才能求新求异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考,提供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多角度思考的环境或创设一个多角度思考的情境,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性运用教材,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元素,为学生多提供发散思维练习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导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展开联想,通过连词成句、听音辨曲、看图说话等形式多方位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也可以多布置一些模仿任务,让学生有机会将生活经验和课堂结合,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英语结合,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例如,学习了如何制作奶昔,就可以让学生演示并描述自己制作蔬菜汁的过程;学习了有关新西兰的Reading部分, 就可以让学生对具有同样特征的日本国画图并描述其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我们还可以跳出课本,改编或补充教材内容,并以多种形式进行演绎,使学生、老师共同参与其中。
还有,一些貌似很笨的方法同样有奇效。例如,每讲完一篇英语课文,我都从课文中选取一些最主要的单词和短语,让学生用一段话把这些单词、短语串起来。这样不仅能够在语境中巩固所学新词,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说出不同主题的短文来。尽管举步维艰,却成效显著。
3.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教学观最主要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教师由主演的角色转变为导演的角色,由主体角色变为主导角色,并且创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将学生的双眼解放出来主动地去观察,去寻找;将学生的大脑解放出来,主动地去思考;将学生的双手解放出来主动地去实践。例如,在教 Environment这一课时,我事先设计好这样一个问题,以供学生讨论。“When you see the word ‘environment’, what other words or phrases can you think of? ” 這时,就让学生自由结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制成了不同的单词树,由小组长利用投影向同学们展示。然后再让学生联想,将单词树变成句子树。学生自然而然就联想到“Barren land is the charge for cutting wood.”“Car and industry discharge a large number of gas to the atmosphere.”等。这样学生就能顺着大气污染、汽车尾气排放、森林砍伐、温室气体等很多话题畅所欲言了,这样不但深入理解了课文又超出了课文,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只有明确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有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并且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师应时刻牢记心中,这样才能形成不断更新的创新教学观。
二、教师创新教学观下的学生创新学习行为的特点
教师在实施新的教学观后,学生的学习也必然会出现一番新的气象,这在教育学理论上叫做“创新学习行为”。也就是说创新性教学观是为了产生创新性的学习行为,创新性学习行为是创新性教学观实施的结果。那么,在教师实施新的教学观后,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呢?
1.自主性学习。这种自主性学习并不等于学生的自学,自学是一种被动的、索然无味的学习,而自主性学习是在教师的主导与组织下,以设定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标,学生利用手中教材,自己主动搜集资料,查找资料,独立思考,掌握知识,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有成效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和发展自己的智能情操,毕竟要靠学生个人自己主动地探究与反思,要通过个人的经验不断地改组改造和提高才能实现。”所以说,这种学习是“学生建构式”的学习。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在教师设定目标的指引下,学生通过使用电子词典自己解决生单词,通过网络搜集一些英语文化常识,并且提出问题,在课堂上一块和老师探讨,这就是一种自主性学习。
2.合作式学习。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系的杨宝忠教授认为:“合作教学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动中的合作学习,也是合作中的互动学习,既能够发扬民主,又能照顾到个体,注重培养团体精神,锻炼协作能力。合作的前提是教师仔细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工、合作,最后确定答案,展示成果。
3.开放式学习。开放式学习最早由大教育家韦伯提出。开放式学习就是继续解放学生的身心,使他们从书本中走出来,延伸到课外资料,从课堂中走出来,走入到社会,是让学生无拘无束、不拘形式地学习。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如在练习听力时可以让学生选择英语歌曲来听,选择英语电影来看,这样就从教材中将学生解放了出来,又能让学生感兴趣,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4.实践操作式学习。我们学习知识,最主要的是把知识变为技能,这才能实现一次质的飞跃。学生从平时中学会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理论,还不能上升为技能。那么,怎样上升为技能呢?这就需要实践操作。如果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理论不能付诸实践,那么对理论的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在英语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用英语演讲和对话交流的实践机会,这样学生才能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三、创新教学观与创新性学习行为的关系
创新性教学观决定创新性学习行为。如果没有教学观的创新,学习行为的创新就无从谈起。如果教师没有新的教学观念的转变,不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不能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就不能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创造性的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行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可以说教师教学观的创新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创新是息息相关的。教师教学观的创新是关键,是起点,而学生学习行为的创新是目的,是结果。新课改下的教育应该走一条以创新式教学观带动创新式学习行为的路子。
参考文献:
[1] 方明主编,《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3]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这对话》,北京师大出版,2002年版
作者簡介:
王艳荣(1972—),河北沧州人,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英语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
黄东民(1973—),河北东光人,副教授,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新课改 创新教学观 创新学习行为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即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提倡建立新的评价方式,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创新教育成为新课改下的主流。那么,如何创新教育从而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观,并进一步把这种创新的教学观付诸实践,即形成创新学习行为,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
一、教师要形成较为恰当的创新教学观
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各种信息传递迅速,各种知识更迭加快。所以当今教育不再是以传授学生知识为主,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如何研究、怎样研究的教学。“在现代学习中,学习知识是手段,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目的。”因此,为了适应新时期的需求,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我们教师应该具有创新教学观。什么是创新教学观呢?创新教学观就是由以教授学生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即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如何创造实践的能力;就是以动态的、开放的、宽容的眼光看待教学,运用创新型思维方式,建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1.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如果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不能有较强的学习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所以,形成创新教学观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当前,学生最头痛、最不感兴趣的学科之一就是英语,所以很多学生,尤其是男学生都学不好英语。我现在就以英语学科为例,谈谈英语学科学生兴趣的养成。
现实中,我们没有英语交际的环境,导致学生兴趣点不好挖掘。语文学科可以讲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来吸引学生,但英语教学中,即使你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学生也不一定能听懂。所以,英语学科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找好兴趣点。在缺少英语交际环境的状况下,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对接便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最关键的途径。我们要利用生活的经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生活中的模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购物》口语教学中,我便是用实物演示和生活经验的结合来激发学生兴趣的。
教师:LiMing, have you got the pen for me? (李明,钢笔买回来了吗?)
李明:Yes, I have. It is the cheapest of all.(买回来了,是最便宜的!)
教师:How much is it? (多少钱一支?)
李明:One hundred yuan.(100元。)
教师:Oh, you have increased the whole sale price of the pen by ten times.(噢,你把批发价给老师翻了10翻吧。)(学生们立刻哄堂大笑。)
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英文歌曲也可以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大大增加英语学习的趣味性,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表明, 英文歌曲中蕴涵着巨大的语言潜能和英语实践能力,使学生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提高。例如,在学习必修二 Unit 3 the Olympic Games 时,我摒弃了 Introduction 环节,只循环播放了经典奥运歌曲“Hand in Hand”,要求学生静听和跟唱。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在随后的Reading自主学习中十分投入,学习气氛浓厚,检测结果良好。
2.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础,是灵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大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力”是课改的精神。那么,什么是发散思维呢?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寻求多样性的答案的一种开放性的思维。发散思维不是固守常规,而是求新求异。那么,教学中怎样才能求新求异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考,提供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多角度思考的环境或创设一个多角度思考的情境,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性运用教材,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元素,为学生多提供发散思维练习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导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展开联想,通过连词成句、听音辨曲、看图说话等形式多方位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也可以多布置一些模仿任务,让学生有机会将生活经验和课堂结合,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英语结合,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例如,学习了如何制作奶昔,就可以让学生演示并描述自己制作蔬菜汁的过程;学习了有关新西兰的Reading部分, 就可以让学生对具有同样特征的日本国画图并描述其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我们还可以跳出课本,改编或补充教材内容,并以多种形式进行演绎,使学生、老师共同参与其中。
还有,一些貌似很笨的方法同样有奇效。例如,每讲完一篇英语课文,我都从课文中选取一些最主要的单词和短语,让学生用一段话把这些单词、短语串起来。这样不仅能够在语境中巩固所学新词,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说出不同主题的短文来。尽管举步维艰,却成效显著。
3.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教学观最主要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教师由主演的角色转变为导演的角色,由主体角色变为主导角色,并且创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将学生的双眼解放出来主动地去观察,去寻找;将学生的大脑解放出来,主动地去思考;将学生的双手解放出来主动地去实践。例如,在教 Environment这一课时,我事先设计好这样一个问题,以供学生讨论。“When you see the word ‘environment’, what other words or phrases can you think of? ” 這时,就让学生自由结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制成了不同的单词树,由小组长利用投影向同学们展示。然后再让学生联想,将单词树变成句子树。学生自然而然就联想到“Barren land is the charge for cutting wood.”“Car and industry discharge a large number of gas to the atmosphere.”等。这样学生就能顺着大气污染、汽车尾气排放、森林砍伐、温室气体等很多话题畅所欲言了,这样不但深入理解了课文又超出了课文,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只有明确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有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并且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师应时刻牢记心中,这样才能形成不断更新的创新教学观。
二、教师创新教学观下的学生创新学习行为的特点
教师在实施新的教学观后,学生的学习也必然会出现一番新的气象,这在教育学理论上叫做“创新学习行为”。也就是说创新性教学观是为了产生创新性的学习行为,创新性学习行为是创新性教学观实施的结果。那么,在教师实施新的教学观后,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呢?
1.自主性学习。这种自主性学习并不等于学生的自学,自学是一种被动的、索然无味的学习,而自主性学习是在教师的主导与组织下,以设定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标,学生利用手中教材,自己主动搜集资料,查找资料,独立思考,掌握知识,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有成效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和发展自己的智能情操,毕竟要靠学生个人自己主动地探究与反思,要通过个人的经验不断地改组改造和提高才能实现。”所以说,这种学习是“学生建构式”的学习。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在教师设定目标的指引下,学生通过使用电子词典自己解决生单词,通过网络搜集一些英语文化常识,并且提出问题,在课堂上一块和老师探讨,这就是一种自主性学习。
2.合作式学习。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系的杨宝忠教授认为:“合作教学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动中的合作学习,也是合作中的互动学习,既能够发扬民主,又能照顾到个体,注重培养团体精神,锻炼协作能力。合作的前提是教师仔细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工、合作,最后确定答案,展示成果。
3.开放式学习。开放式学习最早由大教育家韦伯提出。开放式学习就是继续解放学生的身心,使他们从书本中走出来,延伸到课外资料,从课堂中走出来,走入到社会,是让学生无拘无束、不拘形式地学习。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如在练习听力时可以让学生选择英语歌曲来听,选择英语电影来看,这样就从教材中将学生解放了出来,又能让学生感兴趣,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4.实践操作式学习。我们学习知识,最主要的是把知识变为技能,这才能实现一次质的飞跃。学生从平时中学会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理论,还不能上升为技能。那么,怎样上升为技能呢?这就需要实践操作。如果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理论不能付诸实践,那么对理论的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在英语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用英语演讲和对话交流的实践机会,这样学生才能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三、创新教学观与创新性学习行为的关系
创新性教学观决定创新性学习行为。如果没有教学观的创新,学习行为的创新就无从谈起。如果教师没有新的教学观念的转变,不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不能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就不能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创造性的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行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可以说教师教学观的创新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创新是息息相关的。教师教学观的创新是关键,是起点,而学生学习行为的创新是目的,是结果。新课改下的教育应该走一条以创新式教学观带动创新式学习行为的路子。
参考文献:
[1] 方明主编,《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3]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这对话》,北京师大出版,2002年版
作者簡介:
王艳荣(1972—),河北沧州人,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英语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
黄东民(1973—),河北东光人,副教授,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