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语言训练,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下面谈谈以发展创造思维为主的语言训练。
一.丰富表象与发展语言的形象性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组成部分,是指人过去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表象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运动等来获得,而视觉表象最具有鲜明、多样性和灵活性。表象是可以储存的,它是想象的材料。儿童的表象积累多了,就会促进其思维,尤其是形象思维的发展。所以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儿童的观察活动,其目的就是为积累表象,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在方法上多引导儿童进行观察,尤其是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孩子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会获得大量的表象。如春天到了,引导儿童观察花草树木。要求把看到的说出来或写下来。有的老师引导孩子认识柳树:柳条长长的,是绿色的,在风中摇摆着。他就可以说一句话:“绿色的柳条在春风中摇摆。”或“柳树的长长的绿色柳条,在风中飘摇。”又如,儿童看见桃花,数数五个花瓣儿,一串串的,粉红色的,有香味。这时在语言调节下,就会说出“桃花开了,粉红色的,每朵有五个花瓣,一串串的,太美了,我还闻到阵阵的香味呢。”这些观察结果的表述,会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二.发展想象与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最初一般具有复制或再现的性质,逐步发展其独立性和创造性,创造性成分会日益增多。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呢?儿童想象的发展主要靠生动如画的语言。口头语言通过声音传导意义,由听觉接受;书面语言通过文字传导意义由视觉接受。不论是由听觉还是由视觉接受的信息,对语言所体现的景物、事物、人物,要能实现其具体效果,是需要通过学生的想象才能实现的。因此在教学中的一般做法是:
1.充分运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
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方面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人物、人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写的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例如《林海》的第2—5段,写岭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写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种的绿色,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写落叶松的海洋和俏丽的白桦的句子等。凡是这样生动具体的语言,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边读边想象画面。既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又会发展想象力。
2.提示关键词句的内涵,唤起学生的想象
有的词句不是一看即明白,必须将词句内涵提示出来,使学生理解该词句的比喻之义、含蓄之义、言外之义,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如《全神贯注》一课,第二节中,两个“好象”的句子,要引起学生的想象。“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要启发学生想象出说了什么悄悄话?在启发学生的想象时,学生还会想出更多的内容。
3.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准确,才能唤起学生的想象
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头脑中积蓄的表现再现出来,要善于把学生一些联想的条件,善于给学生描绘、设计出一些情境,使学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想象,使学生听教师读、讲,如身临其境。如果教师的语言干巴巴,就是有好的教材,也不会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想象与情感分不开,只有情感充沛,想象才会丰富。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感情,要以富有感情的生动语言,唤起学生的想象。
三.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1.鼓励质疑,激发求异思维和创造意识
有人说,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这话是千真万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广阔的、灵活的,并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发问,诚恳地欢迎学生提出问题。
2.教师要善于设计多形式、多层次、多答案的练习
鼓励学生动脑筋说自己的话,不要人云亦云,别人说了,你就不要重复。日久天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发展。
总之,要提高阅读教学创造性,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创造意识。
(作者通联:336300江西省宜丰县新昌一小)
一.丰富表象与发展语言的形象性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组成部分,是指人过去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表象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运动等来获得,而视觉表象最具有鲜明、多样性和灵活性。表象是可以储存的,它是想象的材料。儿童的表象积累多了,就会促进其思维,尤其是形象思维的发展。所以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儿童的观察活动,其目的就是为积累表象,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在方法上多引导儿童进行观察,尤其是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孩子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会获得大量的表象。如春天到了,引导儿童观察花草树木。要求把看到的说出来或写下来。有的老师引导孩子认识柳树:柳条长长的,是绿色的,在风中摇摆着。他就可以说一句话:“绿色的柳条在春风中摇摆。”或“柳树的长长的绿色柳条,在风中飘摇。”又如,儿童看见桃花,数数五个花瓣儿,一串串的,粉红色的,有香味。这时在语言调节下,就会说出“桃花开了,粉红色的,每朵有五个花瓣,一串串的,太美了,我还闻到阵阵的香味呢。”这些观察结果的表述,会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二.发展想象与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最初一般具有复制或再现的性质,逐步发展其独立性和创造性,创造性成分会日益增多。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呢?儿童想象的发展主要靠生动如画的语言。口头语言通过声音传导意义,由听觉接受;书面语言通过文字传导意义由视觉接受。不论是由听觉还是由视觉接受的信息,对语言所体现的景物、事物、人物,要能实现其具体效果,是需要通过学生的想象才能实现的。因此在教学中的一般做法是:
1.充分运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
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方面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人物、人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写的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例如《林海》的第2—5段,写岭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写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种的绿色,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写落叶松的海洋和俏丽的白桦的句子等。凡是这样生动具体的语言,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边读边想象画面。既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又会发展想象力。
2.提示关键词句的内涵,唤起学生的想象
有的词句不是一看即明白,必须将词句内涵提示出来,使学生理解该词句的比喻之义、含蓄之义、言外之义,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如《全神贯注》一课,第二节中,两个“好象”的句子,要引起学生的想象。“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要启发学生想象出说了什么悄悄话?在启发学生的想象时,学生还会想出更多的内容。
3.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准确,才能唤起学生的想象
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头脑中积蓄的表现再现出来,要善于把学生一些联想的条件,善于给学生描绘、设计出一些情境,使学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想象,使学生听教师读、讲,如身临其境。如果教师的语言干巴巴,就是有好的教材,也不会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想象与情感分不开,只有情感充沛,想象才会丰富。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感情,要以富有感情的生动语言,唤起学生的想象。
三.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1.鼓励质疑,激发求异思维和创造意识
有人说,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这话是千真万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广阔的、灵活的,并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发问,诚恳地欢迎学生提出问题。
2.教师要善于设计多形式、多层次、多答案的练习
鼓励学生动脑筋说自己的话,不要人云亦云,别人说了,你就不要重复。日久天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发展。
总之,要提高阅读教学创造性,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创造意识。
(作者通联:336300江西省宜丰县新昌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