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教师节,送拥抱、送鲜花的多了,送购物卡、送礼品的少了;而中秋的月饼市场,更是遭遇了近几年来最大的一次寒流,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豪装奢华范儿月饼不再琳琅满目,相反简装家庭装的月饼悄然占领市场,月饼总体销量下滑明显,月饼黄牛党叫苦连连;公然为国庆节准备的礼盒少之又少,国庆送礼从公开走入地下。专家表示,遏制中国式送礼风潮,不能一阵风,必须要从制度建设上入手,长期坚持。
教育部禁止老师收礼 家长又爱又怕
今年的教师节与往年有所不同。《中国西部》杂志记者从成都多所中小学了解到,就在教师节之前,教育部专门发了一个文件,关于节俭同时要隆重庆祝教师节的通知。文件当中专门提到,禁止老师收受学生的礼品、有价证券之类的贵重物品。教育部中小学教育奖励基金会发出倡议:第一,倡议广大家长和学生在教师节期间不要给老师送礼;第二,老师也不要收取学生和家长的礼品。我们即将出台的另外一个政策就是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理办法,明确规定,不得收受学生的礼品、有价证券等,这是师德底线、师德红线。为了响应教育部的号召,《中国西部》杂志记者获悉,在教师节前夕,成都市教育局专门出台了《成都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要求教师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不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不索要、收受学生和家长的钱物。
从中央到地方,两道禁令让刚刚过去的教师节出现了一些严肃的色彩,不过家长的心里并不轻松。本刊记者随机采访的多位家长表示,“这个政策很公平”。但也有家长疑惑:“不给老师送礼,万一对孩子不再‘上心’了怎么办?”80后的刘先生告诉本刊记者,他刚给儿子在城西一所幼儿园报了名,教师节给老师送了购物卡。“不送礼你想过得好?咋可能。娃娃班上的好些班干部都是关系户……”而李先生的孩子开学就上初三了,他说毕业班在某种程度上更流行送礼,“老师学生压力都大,如果成绩不行,老师也不想管你”。也有不少家长表示,当送礼变得很隐蔽,反而会产生新问题,如果“大环境”是“都不送”,送礼之风才会真正被刹住。

而为了让家长放心,今年教师节前夕成都青羊区包括树德实验中学、实验小学西区、文翁实验学校等在内的32所学校都在校内张贴出了一份公告。公告倡议,家长、学生们可以通过“讲难忘的师恩”、“给老师的一个短信”、“给老师的一封信”、“给老师一个拥抱”等形式,给老师“送礼”。本刊记者采访了成都七中、龙泉航天中学的两位老师,两位老师都表示今年教师节氛围好过往年,学生家长要求私下会面的电话也少多了。一位老师说今年教师节学生集体买了一束百合花送给她,她觉得很高兴,这样的礼物既表示的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也让这个节日更有意义。另一位胡姓老师告诉记者,当天班里的孩子都挨个给了他一个拥抱,让他很感动。
月饼遭遇极寒流 销量至少下滑20%
今年中秋前夕,多道禁令剑指中秋月饼市场。中央发文限制“三公”消费、反对铺张浪费,随后中纪委高调公布举报电话,要求坚决刹住用公款送节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中国西部》杂志记者在对成都的月饼市场调查后发现,“月饼热”在悄悄降温。记者走访成都数家超市发现,中高端月饼礼盒有所减少,一两百元的包装和散装月饼占了主角。倒卖月饼券的“黄牛党”也慨叹“今年生意不好做。”
9月14日,记者在成都川师附近一家连锁超市看到,月饼专柜上一改往年被各种礼盒“独占江山”的局面,礼盒和散装月饼已占据半壁江山。除了每块几元到十几元的散装月饼外,大部分礼盒的价位也都在一两百元,数百甚至上千元的“白富美”非常鲜见。正在选购的吴大姐说,往年月饼的“礼品”含义太重,价格成了衡量情谊的标杆,“商家在包装、搭配出售物上下的功夫太大”。旁边一位许先生则说,今年单位没发月饼券,快过节了就自己来买,“吃多少买多少,不用担心月饼券太多而浪费了”。
而在一些知名品牌月饼门店的门口,倒卖月饼票的黄牛党们也向本刊记者大倒苦水,连称这个中秋节“伤不起”。9月15日在龙舟路附近一家品牌月饼店门口,只要有人上前想进门买月饼,就会迎上来五、六位黄牛党来推销自己手中的月饼券。记者看到,来买月饼的人中大部分手里没券。几个有券的市民都被“黄牛党”们围个结实,请求卖给他们。一位李姓的“黄牛党”透露,今年中央发文限制三公消费,这个中秋很多单位都不再发月饼券,他们手中“流通”的月饼券明显减少,“生意不好做了。”
某品牌月饼成都经销商方先生说,今年中高端月饼的产量,确实有所下降。每年6月份,经过市场评估后,他们会定下生产预额。与往年相比,今年300元以上中高端月饼的预额产量下降了20%左右,结余的资金转而投入100元以下“亲民”月饼的生产中,“成都今年有50万盒左右”。另一品牌月饼成都经销商刘先生说,今年成都的月饼市场遭遇的极寒流,比前几年的生意都差,销量至少下滑的20%。而问及原因,刘先生告诉本刊记者,“主要是太多人不敢送礼了,导致月饼礼品市场严重萎缩,今年的月饼大部分都卖给老百姓自家食用了。”
國庆送礼季 送礼花样多隐蔽化
虽然今年9月的礼品市场明显淡于往年,但一些新的现象值得注意。本刊记者调查发现,与往年相比,公款送礼的现象确实明显减少。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花样翻新的礼品和送礼手段,给“两节”送礼披上了“隐身衣”,甚至形成了灰色产业链,值得警惕。
与以往提着各种礼品东奔西走不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购+快递”的形式,无疑让送礼变得更加方便和隐蔽。“两节”前,各地快递公司的工作量普遍有所增加。“不仅承运更多的网购商品,也有更多人直接找我们代寄礼品。”成都一家快递公司的主管说。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网店不仅可以把礼品和发票寄到不同的地址,还可以将发票内容开成“办公用品”、“会议费”等,为公款送礼提供便利。
在京东商城,一家店铺售有面值从358元到3988元不等的阳澄湖大闸蟹礼券。该店的一名客服告诉记者,如果多买一些,可以把购物发票内容开成“办公用品”,而且每张券可以寄往不同的地址,再将发票寄到购买者指定的地方。而在天猫商城,一家珠宝店售卖千足金、千足银制作的“金月饼”、“银月饼”等礼品,售价从300多元到上万元不等。客服告诉记者,只要买家自付运费,店家便可以把礼品分别寄到不同的地址,再单独把内容为“办公用品”的发票寄给买家。
与网购实物礼品并通过快递寄送相比,电子礼品卡和礼品券的出现,让送礼方式更加隐蔽。记者发现,不少电商都推出了电子礼品卡或礼品券,只要输入卡号、密码,就可以完成支付。送礼者通过短信把卡号和密码发给收礼人,即完成了送礼过程。“在线支付便捷省心,收送方式时尚环保,礼品兑换随心所欲。再也不必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家自称“中国首家电子礼券综合平台”的网站这样宣称。甚至手机话费充值都被当成了一种“实用”的送礼途径:为收礼人充上数百元话费,再短信说明,双方不用见面,收礼人甚至无法拒绝,简便易行。
遏制送礼风潮 制度建设是关键
“节假日通常是干部送礼的好时机,中央三番五次提醒不要公款送礼的时机很好。”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李兴国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遏制送礼风潮,不是只刮一阵风,还是得着眼于制度建设。
此前,人民日报联合网站推出的调查显示,“八项规定”在基层干部和普通网友中的知晓率高达九成。对于阻碍其有效落实的最大因素,“缺乏具体细化标准、制度建设要跟上”成为首要选择。
李兴国指出,依靠道德熏陶、法治制约之后,最终要走到制度规范的道路上。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于官员收受礼品的限制极为细致,精确到价位和种类,而且贯彻得十分严肃。只有当制度上不存在漏洞,才能让干部和公众信服,同时也便于对违规行为实施处罚。
教育部禁止老师收礼 家长又爱又怕
今年的教师节与往年有所不同。《中国西部》杂志记者从成都多所中小学了解到,就在教师节之前,教育部专门发了一个文件,关于节俭同时要隆重庆祝教师节的通知。文件当中专门提到,禁止老师收受学生的礼品、有价证券之类的贵重物品。教育部中小学教育奖励基金会发出倡议:第一,倡议广大家长和学生在教师节期间不要给老师送礼;第二,老师也不要收取学生和家长的礼品。我们即将出台的另外一个政策就是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理办法,明确规定,不得收受学生的礼品、有价证券等,这是师德底线、师德红线。为了响应教育部的号召,《中国西部》杂志记者获悉,在教师节前夕,成都市教育局专门出台了《成都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要求教师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不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不索要、收受学生和家长的钱物。
从中央到地方,两道禁令让刚刚过去的教师节出现了一些严肃的色彩,不过家长的心里并不轻松。本刊记者随机采访的多位家长表示,“这个政策很公平”。但也有家长疑惑:“不给老师送礼,万一对孩子不再‘上心’了怎么办?”80后的刘先生告诉本刊记者,他刚给儿子在城西一所幼儿园报了名,教师节给老师送了购物卡。“不送礼你想过得好?咋可能。娃娃班上的好些班干部都是关系户……”而李先生的孩子开学就上初三了,他说毕业班在某种程度上更流行送礼,“老师学生压力都大,如果成绩不行,老师也不想管你”。也有不少家长表示,当送礼变得很隐蔽,反而会产生新问题,如果“大环境”是“都不送”,送礼之风才会真正被刹住。

而为了让家长放心,今年教师节前夕成都青羊区包括树德实验中学、实验小学西区、文翁实验学校等在内的32所学校都在校内张贴出了一份公告。公告倡议,家长、学生们可以通过“讲难忘的师恩”、“给老师的一个短信”、“给老师的一封信”、“给老师一个拥抱”等形式,给老师“送礼”。本刊记者采访了成都七中、龙泉航天中学的两位老师,两位老师都表示今年教师节氛围好过往年,学生家长要求私下会面的电话也少多了。一位老师说今年教师节学生集体买了一束百合花送给她,她觉得很高兴,这样的礼物既表示的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也让这个节日更有意义。另一位胡姓老师告诉记者,当天班里的孩子都挨个给了他一个拥抱,让他很感动。
月饼遭遇极寒流 销量至少下滑20%
今年中秋前夕,多道禁令剑指中秋月饼市场。中央发文限制“三公”消费、反对铺张浪费,随后中纪委高调公布举报电话,要求坚决刹住用公款送节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中国西部》杂志记者在对成都的月饼市场调查后发现,“月饼热”在悄悄降温。记者走访成都数家超市发现,中高端月饼礼盒有所减少,一两百元的包装和散装月饼占了主角。倒卖月饼券的“黄牛党”也慨叹“今年生意不好做。”
9月14日,记者在成都川师附近一家连锁超市看到,月饼专柜上一改往年被各种礼盒“独占江山”的局面,礼盒和散装月饼已占据半壁江山。除了每块几元到十几元的散装月饼外,大部分礼盒的价位也都在一两百元,数百甚至上千元的“白富美”非常鲜见。正在选购的吴大姐说,往年月饼的“礼品”含义太重,价格成了衡量情谊的标杆,“商家在包装、搭配出售物上下的功夫太大”。旁边一位许先生则说,今年单位没发月饼券,快过节了就自己来买,“吃多少买多少,不用担心月饼券太多而浪费了”。
而在一些知名品牌月饼门店的门口,倒卖月饼票的黄牛党们也向本刊记者大倒苦水,连称这个中秋节“伤不起”。9月15日在龙舟路附近一家品牌月饼店门口,只要有人上前想进门买月饼,就会迎上来五、六位黄牛党来推销自己手中的月饼券。记者看到,来买月饼的人中大部分手里没券。几个有券的市民都被“黄牛党”们围个结实,请求卖给他们。一位李姓的“黄牛党”透露,今年中央发文限制三公消费,这个中秋很多单位都不再发月饼券,他们手中“流通”的月饼券明显减少,“生意不好做了。”
某品牌月饼成都经销商方先生说,今年中高端月饼的产量,确实有所下降。每年6月份,经过市场评估后,他们会定下生产预额。与往年相比,今年300元以上中高端月饼的预额产量下降了20%左右,结余的资金转而投入100元以下“亲民”月饼的生产中,“成都今年有50万盒左右”。另一品牌月饼成都经销商刘先生说,今年成都的月饼市场遭遇的极寒流,比前几年的生意都差,销量至少下滑的20%。而问及原因,刘先生告诉本刊记者,“主要是太多人不敢送礼了,导致月饼礼品市场严重萎缩,今年的月饼大部分都卖给老百姓自家食用了。”
國庆送礼季 送礼花样多隐蔽化
虽然今年9月的礼品市场明显淡于往年,但一些新的现象值得注意。本刊记者调查发现,与往年相比,公款送礼的现象确实明显减少。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花样翻新的礼品和送礼手段,给“两节”送礼披上了“隐身衣”,甚至形成了灰色产业链,值得警惕。
与以往提着各种礼品东奔西走不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购+快递”的形式,无疑让送礼变得更加方便和隐蔽。“两节”前,各地快递公司的工作量普遍有所增加。“不仅承运更多的网购商品,也有更多人直接找我们代寄礼品。”成都一家快递公司的主管说。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网店不仅可以把礼品和发票寄到不同的地址,还可以将发票内容开成“办公用品”、“会议费”等,为公款送礼提供便利。
在京东商城,一家店铺售有面值从358元到3988元不等的阳澄湖大闸蟹礼券。该店的一名客服告诉记者,如果多买一些,可以把购物发票内容开成“办公用品”,而且每张券可以寄往不同的地址,再将发票寄到购买者指定的地方。而在天猫商城,一家珠宝店售卖千足金、千足银制作的“金月饼”、“银月饼”等礼品,售价从300多元到上万元不等。客服告诉记者,只要买家自付运费,店家便可以把礼品分别寄到不同的地址,再单独把内容为“办公用品”的发票寄给买家。
与网购实物礼品并通过快递寄送相比,电子礼品卡和礼品券的出现,让送礼方式更加隐蔽。记者发现,不少电商都推出了电子礼品卡或礼品券,只要输入卡号、密码,就可以完成支付。送礼者通过短信把卡号和密码发给收礼人,即完成了送礼过程。“在线支付便捷省心,收送方式时尚环保,礼品兑换随心所欲。再也不必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家自称“中国首家电子礼券综合平台”的网站这样宣称。甚至手机话费充值都被当成了一种“实用”的送礼途径:为收礼人充上数百元话费,再短信说明,双方不用见面,收礼人甚至无法拒绝,简便易行。
遏制送礼风潮 制度建设是关键
“节假日通常是干部送礼的好时机,中央三番五次提醒不要公款送礼的时机很好。”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李兴国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遏制送礼风潮,不是只刮一阵风,还是得着眼于制度建设。
此前,人民日报联合网站推出的调查显示,“八项规定”在基层干部和普通网友中的知晓率高达九成。对于阻碍其有效落实的最大因素,“缺乏具体细化标准、制度建设要跟上”成为首要选择。
李兴国指出,依靠道德熏陶、法治制约之后,最终要走到制度规范的道路上。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于官员收受礼品的限制极为细致,精确到价位和种类,而且贯彻得十分严肃。只有当制度上不存在漏洞,才能让干部和公众信服,同时也便于对违规行为实施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