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iao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教学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有助于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优势
   1.生动激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为主动。信息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集于一体,有助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2.调动多种感官,发挥主体作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学生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知识,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强得多,改变了传统教学结构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的状况,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巧设问题练习,减轻精神负担。信息技术传统教学中的问题练习和教学评价的形式比较单一。要么是师生之间一对一的问答,要么是教师分析难题,学生听讲。学生回答问题时难免紧张,担心遇到答错题的尴尬。引入信息技术后,课堂就有了生命的活力。教师可以通过人机对话,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快乐地获取知识。
   4.扩充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可以综合各种媒体的功能,传递大容量的信息,为教师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丰富教学的内涵和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只靠课本的内容的讲解是完全不够的,教师必须作适当的补充,利用信息技术就能速度快、效率高的完成这一任务。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科学利用互联网,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延伸到课堂以外,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信息技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较大的信息量传递给学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5.发挥交互作用,转变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还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条件,实现师生双向交流。教师可以有效地监控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自我控制学习步骤,还可以反复练习巩固知识和技能。利用多媒体能够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把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有声有色地展示出来,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但很多教师不自觉地走进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误区,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信息飞逝、满堂灌。课堂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像是讲座或者学术报告,老师只管低头盯着电脑屏幕“念”,或者操控电脑演示多媒体课件,或者引用大量信息。大屏幕成了信息海洋,不管学生能否来得及阅读和消化。信息量过大、呈现速度过快,超过一般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出现“信息飞逝”的现象。这样用机器取代教师,对学生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既违背了教学规律,也忘记了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2.重视课件制作,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现代教学媒体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课件的制作,将备课的主要精力花费在制作课件上,将上课的过程演变为播放课件的过程,忽视了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于是,课堂上就见教师轻点鼠标,将学生带入预设的教学程序中,画面精美生动,学生应接不暇,但是自主思维却处于几乎停滞的状态,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三、走出误区,提高实效
   1.信息技术使用要有利于增进师生情感。课程改革强调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双向交流是教学的灵魂。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活动形式,教学媒体的使用不能将师生关系演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关系,媒体发挥的是辅助教学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动作、面部表情、和示范中展示出来的教学基本功等富有生命力的因素是媒体所不能替代的。
   2.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要切合实际,在课件制作上要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原则。信息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应是为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而服务的。选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要服从实际教学需要,切忌哗众取宠,忽视实际效果。在课件使用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明确教学要求,布置学习任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加强指导。制作多媒体课件,应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原则,应围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设计课件,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为切入口。
   3.重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多媒体教学中,很多教师使用的课件都是上课前准备好的。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需要预设,但不能太死太严,应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思考空间,学生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会生成很多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生成的新情况作出应变处理,重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内蒙古地区马铃薯产业化生产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
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本文基于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会学”的角度,认为课前预习是保证学生“学会”的基础,并提出了探究初中语文有效预习
随着英语的广泛应用,学校和社会对英语科目备加关注。课堂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实施教学的主要阵地。新课改背景下,对英语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
气象条件对于农业生产的极其重要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不同的农作物要求的适宜气象条件不同,气象条件是农业生产不可脱离的自然环境。同时气象灾害也一直是农业生产过程中
引人入胜的导入能让学生将注意力都聚集到特定的学习方向上来,但这需要精心设计和选择。引人入胜的导入,是教师智慧的展示,能为一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