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对民间美术的整理研究,针对民间美术设计理念中所蕴含的形式美法则作以简要陈述,通过研究提出对民间美术发展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民间美术 形式美法则 运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民间美术的启蒙发展是带有阶级色彩的图译形式,是统治阶级为了传达自身目的和对美好事物追求愿望的图译表达,此时,民间美术仅仅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少有审视其艺术创造的影子,更无视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民间美术成为劳动人民对于美好事物的承载体和表达方式。新的文化理念的介入,使民间美术从只停留在表面形式的表象模仿发展成为具有生命灵动性的设计作品。有史以来,民间美术一直以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展现于世人的眼前,站在独特的角度上审视着人类的情感变化,其表现形式也千变万化,给世人留下种种对于生命和自认法则的启迪,沿传世袭,经久不衰,形成一种不可抗拒的文化力量,占据着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一席之地。
一 民间美术概述
1 民间美术的发展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理环境差异较大,不同地域的人对于自然万物的感知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受这些元素的影响,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也颇具地方特色。尽管地区不同,风俗习惯不同,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存在着差异,但民间美术这一艺术形式所表现出的“创造点”都是一致的,即通过简朴的形式、夸张的线条、明丽的色彩,表现劳动人民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达到情感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是艺术品所体现出的“质感”,这种“质感”有时会被创造者以不同的情绪色彩和夸张的线条表现出来,是真挚情感和纯洁心灵的流露。“质感”的高低决定着民间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只有创造者将最真挚的感情投入到“质感”之中,所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和灵动性,才能成为传承济世的经典。各种民间美术形式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例如:刺绣、纺织为剪纸艺术、彩绘艺术提供了精湛的表现技艺,为创造出民间美术的新形式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民间美术作品的创造和所有艺术创造一样,对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活空间的条件变化极为敏感。在物质条件改善后,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也随之发展为多元化。人们在解决基本生存需要之后,良好的客观条件引发出对于客观事物的审美心理需求的变化,人们把这种变化融入到新的创作之中,以艺术的形式寄托着自己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情感,这样的良性循环,培养着人们对于审美中的创新能力和精神上的依托,这种从日常生活抽象出的艺术形态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是不可抑制的情感交流。
2 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
中国民间美术的种类繁多,主要形式有年画、风筝、泥塑、剪纸、编织,等等,至今广为流传。民间美术通过物态形式直接反映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的理解,满足审美需求,用于美化自身生活。民间美术体现的艺术特征更具有直观性,以真、善、美为基本艺术审美特征。创造者常常把现实生活中的生命要求和美好愿望作为自己创作的初衷倾注于作品之中,以自身的功利意愿和审美选择作为设计标准,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美好愿望诉诸于作品的审美形式。也正因如此,民间美术的许多艺术形象和形式都成为现代艺术家评判现代作品的艺术标准。民间美术所体现出的尽善尽美的艺术特征是极为强烈的,而这种创造思维又是不自觉的。通过长时间的艺术沉淀和对形式美的认识,民间美术作品更为自然化、形象化。民间美术是清新的、质朴的,它是惟一一种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艺术形式。它融合实用性和教化性于一身,对于大多数劳动人民而言,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不单纯为审美,而是实用。它的产生发展均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有关,体现着物质和精神的高度统一。民间美术以传统道德规范为设计理念,还承担着启蒙教育的作用,将人生价值、是非因果、道德观念等融入自身,这也是民间美术发展和存在的价值驱动力。
二 民间美术中的形式美法则设计表现
形式美法则作为所有视觉艺术的创作法则,在民间美术中的应用最为突出。夸张与简化的手法在民间美术作品中是最为常见的。民间艺人将所要表现的元素以夸张的手法将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艺术性地联合在一起,以表达对自然的美好意愿。这样的夸张表现不同于现代艺术的抽象表现。民间美术中所运用的大胆率真的、呈现出对生活行为的变形手法来自于人们对生活的依恋,无论是作品的结构还是色彩的应用,都体现着具有东方特色的局部夸张的典型特点。民间美术的造型多以对称的形式出现,即使不是连续图形也追求整体的视觉平衡和韵律的统一。在使形象不脱离现实原型的同时,通过简化或繁复线条、变化空间、夸张的用色,创造出将不可能存在的事物或存在于同一空间的形象逻辑合理化。没有统一就没有秩序,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对称和均衡的运用是将画面保持平衡的势态,对比和调和是变化统一的直接体现,将画面中不同位置的元素和彼此的关系保持合理的比例,决定着整幅画面的均衡和力量的牵制,统一的环境或被某种元素破坏而达到某种视觉效果,在同一画面中使众多元素达到形式上的统一,势必要采用调和法则来处理,无论是小对比还是大调和,所有手段的目的无非就是将这些形式美法则运用于民间艺术作品中,使其主题突出化,将不同的元素一体化。“减少枝节,突出特点,行云流水,整体统一”是形式美法则在民间艺术作品创作效果的真实写照。以民间美术中的传统年画为例,年画中画面的线条形成了粗与细、曲与直的强烈对比,达到古拙粗犷、概括性强的艺术风格。这其中体现了简化法则对整体形象的概括。这样的手法应用可以将事物的特点最大化展现出来。不同的线条出现在画面不同的部位就形成了不同的神韵,凝重处如钢丝铸成,飘舞处飞舞灵动,这是韵律感的产生和实际应用。年画画面饱满紧凑,有主有次,通过大小的对比,使作品主题更加突出,体现了对比法则和变化法则在突出重点的设计应用,只有将“繁化简,简添繁”才能突出效果和实物的主题。年画所描绘的对象明显,情景人物形象生动突出,安排巧妙,表现出匀实、和谐、对称的美感,体现出画面整体的统一感和。夸张的手法更是在年画艺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论是鲜艳、浑厚、对比强烈的色彩设计,还是人物造型的比例搭配,都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而相当自由地改变物体的形态。例如画一片荷叶,可以画半边绿半边黄,而黄色的荷叶是生活中所没有的,然而画上去却看着很美。又如,“连年有余”年画中将孩子的身体比例做夸张的缩小化,而四肢和头部却做了夸张的放大,以达到将孩子脸部尽可能地细节化,作品整体中将孩子腹下的鲶鱼也做形体夸张,以表达劳动人民对于风调雨顺年景的渴望。图中的莲藕、荷花同时出现在同一层面上,通过时空的变换更为直接地表达创作者的设计意图。
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像一部反映民间生活的百科全书,设计者应更为深入地理解、掌握形式美法则在其中的作用,并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下去。当然,不仅是在民间美术中所存在的图形设计,所有设计图形中运用的形式美法则都没有特定的界限,这其中的把握尺度是深入设计者内心的,是一种自然情感的流露,就像我们感受冷暖一样自然。正因为没有特定的界限,设计之间才是相容相通的。民间美术以其造型规律简洁、风格新颖独特,承载着社会理念、道德修养和文化积淀等理念,一直传承至今,不论从美学角度还是社会学角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 民间美术的发展与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现代美术形式,更有别于原始美术。民间美术最早启蒙于史前文化的原始美术,它的表现形式单纯、简练,是随着集体生活的生存需要而产生的,体现着一种原始宗教的韵味,其表现图形中往往带有被上层社会力量所抑制的盲从和被压抑感,巫术意义强于其图形自身的观赏价值。统治阶层的意愿以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使那时的民间美术几乎找不到可以观赏的影子。较而言之,民间美术越到后期的发展越趋向于宽松的自娱自乐型,图形创造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个体认识自然的自发情感在里面,其表现出的色彩也普遍带有对自然生命意义的象征,同时,图形的整体设计具有独立的装饰感和欣赏价值。这使得民间美术已经具有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情感转化的可视形式,我们将其称之为民间美术艺术品。
民间美术讲究的是心灵的感悟,那么如何将形式美法则更好地运用于民间美术中,将形式美法则运用得恰到好处呢?首先,要透彻领会不同形式美法则中各自特定的表现功能和审美意义,明确受众的欲求形式效果,从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承载元素入手,将民间美术中所设计的形式美法则做更为深入的分析,之后再根据需要,正确选择合适的元素进行设计,从而构成适合受众需求的形式美,创造出新的民间美术作品。其次,在民间美术作品的创造过程中,形式美是每一位艺人追求的精神享受。当我们接触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物时,它必须具备合乎逻辑的内容和形式。但随着价值观念、生活理想、思想习俗的变化,形式美法则也随之变化着,而变化带来的创作变化势必影响着民间美术的发展。所以,在掌握传统艺术的同时,将新的设计理念融入到新的设计中也是现代设计家们所要注意的。民间美术是有思想有灵性的,它既遵循形式美法则,又不能将形式美法则生搬硬套到设计中去。如果只一味照抄,那么民间美术这块艺术文化瑰宝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只有变化才能创新,只有根据不同的内容,灵活运用形式美法则,在形式美中体现创作型的特点,才能推动民间美术的继承和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外来新文化的潜入,基于新文化背景的影响,民间美术所涉及的对象会更加广泛化、形象化、浪漫化,对作品整体的渲染气氛、形象塑造、环境描述更会有新的突破,民间美术应更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成为新的民间艺术的推动力。现代民间美术更细腻、更深入地描绘着形象的微枝细节,对于今后民间美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也为民间美术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新的艺术模式的产生创造了新的机会。
在民间美术发展的进程中,形式美法则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为我们今天的民间美术的传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民间美术蕴藏着浓厚的中国民俗文化,它同社会民风和时代的发展都是紧密联系的,而形式美法则在其中的作用也是随着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的,但万变不离其中,形式美法则的准则是不会改变的。民间美术与形式美法则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可以说,民间美术是形式美法则的图形意化,而形式美法则是民间美术进行创新的基石和方法。民间美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从某种角度来讲,同样是社会文明的体现,而民间美术的发展还要靠新的形式美法则作为支撑。我们要将民族的精华传承下去,就要使传统技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拥有新的精神面貌,这就要求设计师将形式美法则最大化地为民间美术服务,使之发扬光大,使中国的传统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暄:《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传承——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新理念》,《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
[2] 王平:《基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标识设计》,《装饰》,2003年第12期。
[3] 李琳:《“图形设计”在现代文化传播中的应用》,《新闻知识》,2010年第12期。
[4] 柯扬:《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传统之“意”、时尚之“境”》,《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第3期。
[5] 杜士英:《视觉传达设计原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
强小宁,男,1977—,宝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造型设计,工作单位: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萧亚琴,女,1977—,苏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设计史论与平面设计,工作单位: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关键词:民间美术 形式美法则 运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民间美术的启蒙发展是带有阶级色彩的图译形式,是统治阶级为了传达自身目的和对美好事物追求愿望的图译表达,此时,民间美术仅仅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少有审视其艺术创造的影子,更无视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民间美术成为劳动人民对于美好事物的承载体和表达方式。新的文化理念的介入,使民间美术从只停留在表面形式的表象模仿发展成为具有生命灵动性的设计作品。有史以来,民间美术一直以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展现于世人的眼前,站在独特的角度上审视着人类的情感变化,其表现形式也千变万化,给世人留下种种对于生命和自认法则的启迪,沿传世袭,经久不衰,形成一种不可抗拒的文化力量,占据着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一席之地。
一 民间美术概述
1 民间美术的发展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理环境差异较大,不同地域的人对于自然万物的感知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受这些元素的影响,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也颇具地方特色。尽管地区不同,风俗习惯不同,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存在着差异,但民间美术这一艺术形式所表现出的“创造点”都是一致的,即通过简朴的形式、夸张的线条、明丽的色彩,表现劳动人民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达到情感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是艺术品所体现出的“质感”,这种“质感”有时会被创造者以不同的情绪色彩和夸张的线条表现出来,是真挚情感和纯洁心灵的流露。“质感”的高低决定着民间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只有创造者将最真挚的感情投入到“质感”之中,所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和灵动性,才能成为传承济世的经典。各种民间美术形式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例如:刺绣、纺织为剪纸艺术、彩绘艺术提供了精湛的表现技艺,为创造出民间美术的新形式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民间美术作品的创造和所有艺术创造一样,对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活空间的条件变化极为敏感。在物质条件改善后,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也随之发展为多元化。人们在解决基本生存需要之后,良好的客观条件引发出对于客观事物的审美心理需求的变化,人们把这种变化融入到新的创作之中,以艺术的形式寄托着自己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情感,这样的良性循环,培养着人们对于审美中的创新能力和精神上的依托,这种从日常生活抽象出的艺术形态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是不可抑制的情感交流。
2 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
中国民间美术的种类繁多,主要形式有年画、风筝、泥塑、剪纸、编织,等等,至今广为流传。民间美术通过物态形式直接反映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的理解,满足审美需求,用于美化自身生活。民间美术体现的艺术特征更具有直观性,以真、善、美为基本艺术审美特征。创造者常常把现实生活中的生命要求和美好愿望作为自己创作的初衷倾注于作品之中,以自身的功利意愿和审美选择作为设计标准,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美好愿望诉诸于作品的审美形式。也正因如此,民间美术的许多艺术形象和形式都成为现代艺术家评判现代作品的艺术标准。民间美术所体现出的尽善尽美的艺术特征是极为强烈的,而这种创造思维又是不自觉的。通过长时间的艺术沉淀和对形式美的认识,民间美术作品更为自然化、形象化。民间美术是清新的、质朴的,它是惟一一种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艺术形式。它融合实用性和教化性于一身,对于大多数劳动人民而言,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不单纯为审美,而是实用。它的产生发展均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有关,体现着物质和精神的高度统一。民间美术以传统道德规范为设计理念,还承担着启蒙教育的作用,将人生价值、是非因果、道德观念等融入自身,这也是民间美术发展和存在的价值驱动力。
二 民间美术中的形式美法则设计表现
形式美法则作为所有视觉艺术的创作法则,在民间美术中的应用最为突出。夸张与简化的手法在民间美术作品中是最为常见的。民间艺人将所要表现的元素以夸张的手法将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艺术性地联合在一起,以表达对自然的美好意愿。这样的夸张表现不同于现代艺术的抽象表现。民间美术中所运用的大胆率真的、呈现出对生活行为的变形手法来自于人们对生活的依恋,无论是作品的结构还是色彩的应用,都体现着具有东方特色的局部夸张的典型特点。民间美术的造型多以对称的形式出现,即使不是连续图形也追求整体的视觉平衡和韵律的统一。在使形象不脱离现实原型的同时,通过简化或繁复线条、变化空间、夸张的用色,创造出将不可能存在的事物或存在于同一空间的形象逻辑合理化。没有统一就没有秩序,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对称和均衡的运用是将画面保持平衡的势态,对比和调和是变化统一的直接体现,将画面中不同位置的元素和彼此的关系保持合理的比例,决定着整幅画面的均衡和力量的牵制,统一的环境或被某种元素破坏而达到某种视觉效果,在同一画面中使众多元素达到形式上的统一,势必要采用调和法则来处理,无论是小对比还是大调和,所有手段的目的无非就是将这些形式美法则运用于民间艺术作品中,使其主题突出化,将不同的元素一体化。“减少枝节,突出特点,行云流水,整体统一”是形式美法则在民间艺术作品创作效果的真实写照。以民间美术中的传统年画为例,年画中画面的线条形成了粗与细、曲与直的强烈对比,达到古拙粗犷、概括性强的艺术风格。这其中体现了简化法则对整体形象的概括。这样的手法应用可以将事物的特点最大化展现出来。不同的线条出现在画面不同的部位就形成了不同的神韵,凝重处如钢丝铸成,飘舞处飞舞灵动,这是韵律感的产生和实际应用。年画画面饱满紧凑,有主有次,通过大小的对比,使作品主题更加突出,体现了对比法则和变化法则在突出重点的设计应用,只有将“繁化简,简添繁”才能突出效果和实物的主题。年画所描绘的对象明显,情景人物形象生动突出,安排巧妙,表现出匀实、和谐、对称的美感,体现出画面整体的统一感和。夸张的手法更是在年画艺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论是鲜艳、浑厚、对比强烈的色彩设计,还是人物造型的比例搭配,都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而相当自由地改变物体的形态。例如画一片荷叶,可以画半边绿半边黄,而黄色的荷叶是生活中所没有的,然而画上去却看着很美。又如,“连年有余”年画中将孩子的身体比例做夸张的缩小化,而四肢和头部却做了夸张的放大,以达到将孩子脸部尽可能地细节化,作品整体中将孩子腹下的鲶鱼也做形体夸张,以表达劳动人民对于风调雨顺年景的渴望。图中的莲藕、荷花同时出现在同一层面上,通过时空的变换更为直接地表达创作者的设计意图。
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像一部反映民间生活的百科全书,设计者应更为深入地理解、掌握形式美法则在其中的作用,并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下去。当然,不仅是在民间美术中所存在的图形设计,所有设计图形中运用的形式美法则都没有特定的界限,这其中的把握尺度是深入设计者内心的,是一种自然情感的流露,就像我们感受冷暖一样自然。正因为没有特定的界限,设计之间才是相容相通的。民间美术以其造型规律简洁、风格新颖独特,承载着社会理念、道德修养和文化积淀等理念,一直传承至今,不论从美学角度还是社会学角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 民间美术的发展与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现代美术形式,更有别于原始美术。民间美术最早启蒙于史前文化的原始美术,它的表现形式单纯、简练,是随着集体生活的生存需要而产生的,体现着一种原始宗教的韵味,其表现图形中往往带有被上层社会力量所抑制的盲从和被压抑感,巫术意义强于其图形自身的观赏价值。统治阶层的意愿以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使那时的民间美术几乎找不到可以观赏的影子。较而言之,民间美术越到后期的发展越趋向于宽松的自娱自乐型,图形创造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个体认识自然的自发情感在里面,其表现出的色彩也普遍带有对自然生命意义的象征,同时,图形的整体设计具有独立的装饰感和欣赏价值。这使得民间美术已经具有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情感转化的可视形式,我们将其称之为民间美术艺术品。
民间美术讲究的是心灵的感悟,那么如何将形式美法则更好地运用于民间美术中,将形式美法则运用得恰到好处呢?首先,要透彻领会不同形式美法则中各自特定的表现功能和审美意义,明确受众的欲求形式效果,从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承载元素入手,将民间美术中所设计的形式美法则做更为深入的分析,之后再根据需要,正确选择合适的元素进行设计,从而构成适合受众需求的形式美,创造出新的民间美术作品。其次,在民间美术作品的创造过程中,形式美是每一位艺人追求的精神享受。当我们接触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物时,它必须具备合乎逻辑的内容和形式。但随着价值观念、生活理想、思想习俗的变化,形式美法则也随之变化着,而变化带来的创作变化势必影响着民间美术的发展。所以,在掌握传统艺术的同时,将新的设计理念融入到新的设计中也是现代设计家们所要注意的。民间美术是有思想有灵性的,它既遵循形式美法则,又不能将形式美法则生搬硬套到设计中去。如果只一味照抄,那么民间美术这块艺术文化瑰宝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只有变化才能创新,只有根据不同的内容,灵活运用形式美法则,在形式美中体现创作型的特点,才能推动民间美术的继承和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外来新文化的潜入,基于新文化背景的影响,民间美术所涉及的对象会更加广泛化、形象化、浪漫化,对作品整体的渲染气氛、形象塑造、环境描述更会有新的突破,民间美术应更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成为新的民间艺术的推动力。现代民间美术更细腻、更深入地描绘着形象的微枝细节,对于今后民间美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也为民间美术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新的艺术模式的产生创造了新的机会。
在民间美术发展的进程中,形式美法则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为我们今天的民间美术的传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民间美术蕴藏着浓厚的中国民俗文化,它同社会民风和时代的发展都是紧密联系的,而形式美法则在其中的作用也是随着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的,但万变不离其中,形式美法则的准则是不会改变的。民间美术与形式美法则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可以说,民间美术是形式美法则的图形意化,而形式美法则是民间美术进行创新的基石和方法。民间美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从某种角度来讲,同样是社会文明的体现,而民间美术的发展还要靠新的形式美法则作为支撑。我们要将民族的精华传承下去,就要使传统技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拥有新的精神面貌,这就要求设计师将形式美法则最大化地为民间美术服务,使之发扬光大,使中国的传统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暄:《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传承——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新理念》,《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
[2] 王平:《基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标识设计》,《装饰》,2003年第12期。
[3] 李琳:《“图形设计”在现代文化传播中的应用》,《新闻知识》,2010年第12期。
[4] 柯扬:《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传统之“意”、时尚之“境”》,《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第3期。
[5] 杜士英:《视觉传达设计原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
强小宁,男,1977—,宝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造型设计,工作单位: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萧亚琴,女,1977—,苏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设计史论与平面设计,工作单位: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