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群的绘画风格特征及其美学精神论析

来源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1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德群绘画作品的风格特征经历了具象和抽象两个阶段,具象阶段是其抽象艺术风格形成的必经之路,为其抽象艺术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由具象到抽象的探索过程中,朱德群以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在形式上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技法,坚守独立精神,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抒情抽象之路.其作品暗含天人合一、阴阳之道、意境渲染等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朱德群在推动西方文化艺术的输入和中国文化艺术的输出、促进中西方艺术交流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艺术观念和艺术风格对当代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他文献
余华在《第七天》中大量引入新闻事件,为作品带来了独特的真实感,但这种真实感是大众媒介幻象机制的产物,注定无法达到破除拟态环境的意图.与此同时,《第七天》对社会性文本的偏重,使得展现人物生活的独特性为展现其社会历史背景让步.在此基础上,余华放弃了对所描绘的社会进行剖析和理解,而是选择了代入大众的立场和情绪,表现出了最朴素直接的乌托邦冲动.最终,余华留下了相对纯粹的社会性文本,也不可避免地牺牲了部分人物个性和文本深度.
晚清女学生同时拥有闺秀和新女性两种不同的身份.一方面,她们是来自士绅家族的闺秀,幼受庭训,接受过良好的古典文学教育,遵守传统女德观念;另一方面,女学兴起后,她们又进入女学接受近代女子教育,被塑造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女性,拥有启蒙女界的自觉意识和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在女学生繁荣的写作背后,两种身份并存共生,分别于公、私领域发挥不同的作用,又在道德层面实现了新旧两种身份书写的互动与融合.晚清女学生写作背后的身份认同与自我建构是晚清女性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身份认同的缩影,她们的努力与尝试体现了女性智慧与女性力量.
常州梳篦作为优秀的民间手工艺制品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图案、造型和色彩等艺术不仅是地方独特艺术文化的展现,也是常州人民创造力的主要呈现,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之一.文章从造型、色彩、装饰图案等方面阐述了常州梳篦的艺术特色,重点分析了常州梳篦艺术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创新应用的意义、原则,通过实践希望以文创产品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梳篦进行传承和发展,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