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成就美

来源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1385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白华先生作为一代美学宗师,和凡人俗世眼中的学者标准似乎相去甚远,非著作等身之人,可是每每读他的《美学散步》,总不由得击节赞叹:既源生于传统文化,又汲取了西方美学的精髓,艺术的灵性和诗情洋溢在书中的每个角落。2017年是宗白华先生诞辰120周年(1897—1986),特推荐先生的经典之作,以臻纪念。
  宗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共写过30多篇美学论文,《美学散步》是他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也几乎汇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这些文章是宗先生在不同时期对美学问题的探索与思考,因其写作的时间、地点、背景、缘由不同,选录的文章也正如书名一般,有些“散”的味道。谓之“散步”,兴之所至,步亦随之,形散而神不散。宗先生始终保持着对于诗书、书画、舞乐、建筑等艺术门类所体现的共同美学特征的敏感,旁征博引,联系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基于人们对于艺术的共性表达,探讨美学的基本规律,梳理着自己的美学之悟与艺术之思。对于“虚”与“实”、“空灵”与“意境”等美学概念的思考与深悟始终贯穿其中。
  宗先生尤其重视对空间意识的论述。诗意的理论阐述,直觉的思维呈现,虽然阐释的是深奥的美学理论,但体现出的却是中国传统审美的诗性与灵性。这种传承自中国古典美学的文化风格,使他的作品始终注重哲学在美学中的根本价值体现,重视逻辑与直觉的统一,而不是把美学描述成一座高不可攀的象牙之塔。
  正因为这本小书同时拥有着诗人的气质和学者的严谨,让美学真正有了可亲近的美感。无论是希腊哲学家的艺术理论,还是康德的美学思想评述,抑或是罗丹的雕刻,都没有因为地域与文化差异让读者觉得隔膜;无论是敦煌艺术的意义,还是古代的音乐寓言,抑或是江南建筑的飞檐,都没有因为历史与时间流逝让读者觉得生硬。宗白华先生对美学的理解可谓是一边漫步,一边娓娓道来。正是渊博的学识、兼容并蓄的治学态度,让他对于美的寻找、解释、批判与赞美,都是那样的亲切自然。这不仅是学术上的成就,更是美的人生表达。
  愿每一个追寻“美”的读者都可以在《美学散步》中永葆人生的诗意与对生命的憧憬。
  ·阅读体验·
  我读《美学散步》时,有过一些很有意思的小事情。
  大约是2000年的时候,任教我班语文的小许老师给学生们开了一个推荐阅读的书单,其中“文艺美学”一类的第一本书就是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当时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我闻名已久,却未详读过其书。小许老师那时刚毕业不久,总是念叨着想考文艺学的硕士研究生。我有点担心小许老师过于痴迷自己的专业爱好,给学生们推荐的书太深奥。于是我决定先读一读,如果我读不下去,那么学生们能读下去的可能性就不大。
  当读完整本书时,我立刻就推荐本班学生阅读。我阅读时最大的收获就是:我改变了以往认为美仅仅存在于艺术领域的错误认知,原来美同样存在于自然、社会生活、技术工艺和科学文化中。每一门学科都应该是美的,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过程本身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也应当是被美修饰与打磨过的。我相信,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也一定会收获属于他们自己的关于美的认识。
  还记得翻开那本不厚的书时,打动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我是教数学的,很多学生心目中的数学就是一门充满了数字和符号的枯燥学问。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写过“数学好玩”四个字送给小学生,可不少人以为,只有数学家才会觉得数学有意思,学不了数学的人根本就不会觉得数学好玩,更无美可言。
  不仅仅是数学,推而广之到高中的每门课程,又有多少学生会觉得教育与学习是美的?我和不少人探讨过这个问题。有人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于“应试”二字。然而宗白华先生则告诉我们: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为,它与逻辑并非绝对不相容。就好像考试和素质教育并非截然对立。“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宗先生形象地描述了美学思辨的过程,其实任何一门学科的思辨与学习都有着这样的过程。散步是方法论,通过这种形式来体悟理论与内涵。如果仅仅为了散步而散步,或是仅仅想达到目的地而忽略了散步的过程,那么学习本身将变得极其痛苦而无味。
  也有人认为学生不能在教育与学习中获得美的体验是教材编排的问题。宗先生在书中提到“艺术须能表现人生的有价值的内容”“艺术作为艺术而不是文化的其他部门,它就必须同时表现美。”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编者怎么编排教材,教材中都是经过时间陶冶、经历过无数人思考和判断的经典知识。知识本身是美的,不因我们的喜好而改变。
  当我读到宗先生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由陶渊明《饮酒》系统阐述了中国古典诗画中的空间美,那么我们的学生学陶诗时感受到这种美感了吗?简洁是数学最引人注目的美感之一,爱因斯坦认为,只有借助数学,才能达到简单性的美学准则。二次函数y=ax2 bx c(a≠0),可以描述物體做平抛运动的轨迹;当c=0时,又可以作为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如若再限制b=0,得y=ax2(a≠0),就既可以用于计算圆的面积,也可以刻画自由落体的规律,还可以表示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可以囊括世间的众多事物变化现象及其规律。这种美感,我们的学生感受到了吗?
  学生在面对完全陌生的知识或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时,他们总是怀着期待与欣喜的。然而,作为已经熟知了这些知识的教育者,我们是像自己初学时那样满怀着激动与喜悦,以一种充满美感的方式把天地运行的神奇、人类思考的精华优雅地传授给学生,还是像贩卖白菜那样把这些已经烂熟于心、习以为常的知识“贩”给学生呢?当我们“驱赶”着学生去背诵“王昌龄被冠以‘七绝圣手’‘诗家天子’等称号”的时候,当我们给学生介绍他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被后人评价为“唐人七绝压卷”的时候,我们是否带着学生一起去领略他的诗歌中的雄壮优美的边塞风光、荡气回肠的爱国豪情呢?当学生具体感知诗歌内外兼美、形神统一境界的时候,自然会认识到王昌龄的称号不是他人所封,而是他一生专力于写“七绝”、篇篇求精品的结果。否则王昌龄及其诗歌对学生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非是具象的美的感知。   “美对于你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问题是,我们如何用美的方式来传递美本身。
  《美学散步》让我真正开始思考智育中的“美育”问题。每当高一学生入学的时候,我会给他们开展高中数学入门讲座,主题关于陈省身先生的“数学好玩”和数学家田刚的“玩好数学”。无论是“好玩”还是“玩好”,每每在看到这两个词时,学生便会发出会心的嬉笑声。可当我从“勾股定理与毕达哥斯拉”的趣味数学视频导入,从数学抽象概括、换位思考、背景情境的真实性、评价标准的分层性、结果呈现的多元性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意义与价值,并从高考试卷、PISA数学素养测评、中法中学生数学交流中,遴选延展性、思辨性、逻辑性较强的重思维品质训练的题目与他们共同探讨时,学生的态度就从犹豫迟疑逐步变为热情高涨。他们发现,原来数学的思考与演算真的“好玩”,数学的思维真的是“美”的。
  不仅仅是智育,德育活动中也需要融入美的元素,德育才能落地生根。记得我担任学校德育处主任的时候,遇到一个叛逆期的学生,他不肯上学,常常在上课时间睡觉。任课教师忍无可忍,把他送到德育处,并请来家长。那个男生,睥睨着满屋子的师长,昂着头,有些“英勇就义”的桀骜不驯的意思。我们苦口婆心地教导,他完全不理不睬。
  当我目光触及桌面上已经被翻旧的《美学散步》时,我告诉他,这是一位名叫宗白华的美学家留下来的唯一著述。因为人需要凭借美感来体悟到生存的意义与价值,所以世界上有了专门研究美学的人。我翻到做过读书札记的部分给他看,宗先生说:“每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文化,都欲在实用生活之余裕,或在社会的重要典礼,以庄严的建筑、崇高的音乐、闳丽的舞蹈,表达这生命的高潮、一代精神的最深节奏。”“吾人借此返于失去了的和谐,埋没了的节奏,重新获得生命的中心,乃得真自由、真生命。美对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此。”
  还没等我说完,他突然抓起书大声嚷道:“读书有什么用?你说这种书能帮你当主任吗?”家长紧张得一个劲儿地道歉。当时的我虽然很想狠狠地批评他一番,但是还是冷静地示意他坐下来,因为训斥换来的依然是叛逆。我继续耐心告诉他:“读书分两种:一种是读世人眼中的‘有用之书’,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成为一种赖以谋生或是经济仕途的手段。这种读书古已有之,但也绝非一些思想家深恶痛绝必得批判而后快的对象。虽然目的功利了些,但不能否认这种‘学而优则仕’的读书起码也还是磊落的。而另一种读书,是读些‘无用之书’。读这些书,不能换来实际的利益。它也不是非做不可的事,而是自己想要去做的事。走上社会时,人总会碰到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甚至是不能理解的事,也会碰到很多觉得美好的、愉悦的、不可思议的事。这个时候,作为一个人自然想了解更多、学习更多。失去好奇心、求知欲和对美的感知力,人就不能称为人。如果连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都不想了解,还能指望他做什么呢?美好、正义、文明,这些词听起来也许离我们有些远,可它们其实一直融在生活里,是人类孜孜不倦为之努力的东西。读这些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成为一个真正出色的人。”
  那学生或许是惊讶于我的心平气和,或许是惊讶于我竟然从“美”的角度来做他的思想工作,最终也平静下来,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来他的任课教师没有再带着他来找我。
  又过了好几年,一个QQ名为“风逝年华”的人发来一条好友申请:“您还记得那个问您读书有什么用的男生吗?”加了好友之后,果然是当年那个孩子。他已经硕士毕业,在一所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任教。他说,最感激的不仅仅是当年老师们的耳提面命,而是那次长谈之后,他发现了读书的价值和追求“美”的意义。他告诉我他读了很多美学家和哲学家的书,像王国维、李泽厚、朱光潜、宗白华、周来祥、徐复观等。他的QQ签名这么写着:“用我们的笑容为世界增一份美,别让这个世界的黯淡减了我们笑容的美。”这让我不禁去思考,在德育工作中,作为教育者,调动和保持学生的灵性,避免刻板的说教,让德育中的美育因素引领学生和谐发展,让美与真、善同行,也许才是最重要的。
  卢梭在《爱弥儿》里说:“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所获得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这三种教育培养起来的。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宗白华先生一直认为,生命的本体在于内在的气韵和精神,这是不能由任何逻辑语言加以表述,在艺术和审美中才能得到完全的表达。合乎美的教育是按照教育规律指引的方向、在充分领悟的基础上,由人来组织和实施的教育。
  当美学被重新重视起来的时候,我们不应忘记,守望、呼唤、重塑、张扬教育的美学精神,对于抵御物化、摆脱精神荒芜,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拓展阅读·
  1.《美的历程》 李泽厚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创作的文艺理论著作,1981年首次出版。该书主要内容共分10个部分,包括“龙飞凤舞”“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该书是一本广义的中国美学史纲要,作者以深邃独具的目光,雄浑凝练的笔触,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从龙飞鳳舞的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并指出这也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民族审美意识的积淀过程。该书为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
  2.《谈美书简》 朱光潜
  《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在82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谈美书简》不是一般的高头讲章,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全书由13封书信结集而成,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
  3.《美的沉思》 蒋勋
  20世纪80年代的书坛,曾掀起过一次有关书法美学问题的大讨论,这个讨论是延续学术界关于美学问题的讨论而来,每个书法理论家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论述。在当时,这次讨论使得很多热爱书法的人对书法美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同时也更开拓了人们对认识书法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眼界。所以,这次讨论在中国近现代书法史上也是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的讨论。
其他文献
“科研兴校”是我一直以来的治校方略,“带头做科研”也是我对自身的要求。我的教育科研起步并不早,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论文发表时间是2003年,在我工作第15年的时候。但自那时起,便有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发展态势。从市级立项课题到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从市级刊物到在《中小学管理》《教学与管理》《上海教育科研》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再到独立或编著出版专著,让我日益享受着科研带来的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区域发展的欣喜
有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第一天放学回家,爸爸问他:“你的新老师长什么样啊?”  “跟幼儿园老师一样。”孩子回答,“只是脸不一样。”  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沙湾镇中心小学 李巧霞/荐
【摘 要】弟子“侍坐”是孔门一种有效有趣的教学形式。《论语》中有三章关于“侍坐”教学的珍贵记录,值得我们从教学艺术的角度加以深入研究。其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堪称孔门侍坐教学艺术的典范。若将三章整体来看,又会有一些新的有价值的发现:如子路的独特形象问题、孔子对子路的教学艺术问题等。  【关键词】《论语》;侍坐;教学艺术;孔子;子路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教育事業的创新持续发展与学生学习质量的普遍有效提升,需要越来越多卓越教育者的涌现与引领。教育者走向卓越的路径各有不同:有的得自所在组织提供的良好环境与支持,有的缘于个人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有的厚积薄发,有的锋芒早现;有的强在业务能力之精深,有的重在教育教学理念之先进;等等。在许昌良校长身上我则看到:怀揣梦想,是卓越教育者的本色。  一、梦想激发热情  “梦想”在许昌良身上是不断延展与深化的。它起初表
佐藤学博士认为学校是各种各样的人共同学习的“公共空间”,每个孩子的学习权和尊严都应该受到尊重,各种各样的思考方式与生活方式都应该受到尊重,这就是学校的“公共性”原理。[1]3基于这个原理,学习共同体的课堂要求师生具备宽容品质,尊重他人,倾听他人。  展现尊重学生的姿态  传统课堂中,教师是监督者和评判者,具有“高高在上”的威严。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要以学习引导者和陪伴者的姿态走到每一个学生的身边。
·主持人语·  为顺应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江苏省于2011年4月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旨在通过课程基地建设深度推进课程改革,转变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一经推出便得到了积极响应,各地各校围绕课程基地建设,在诸多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无锡市启动了与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相匹配的高中学科基地建设,以学科共建基地为平台推动区域学科课程基地项目的实施,并在此过程中强
【关键词】专业协同;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78—0052—03  江苏省常州经开区横山桥中心小学顺应时代潮流,主动站到课改前沿,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为载体,探索出一条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发展之路,其教师团队呈现的蓬勃、“看得见”的生长样态令人赞叹。窃以为,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们的成长经验,即专业协同。专业协同的实
【摘 要】双语数学教师首先要明确,双语数学教学必须体现数学学科特质,英语语言必须服务数学教学活动。要真正做到在双语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生数学学科素养与英语语言运用素养的双赢,还需要落实双语教育课程协同理念。另一方面,双语数学教学的开展也必须遵循语言认知规律。  【关键词】双语;数学教学;学科本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70-0015-02
我从教20多年,有幸结识了很多与我共事多年的优秀教师。他们爱生敬业的奉献精神、优秀的品德、高尚的人格、无私忘我的工作态度深深感化着我、影响着我,使我对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并不断鞭策激励我勇往直前。  杨皆辛同志是我从教道路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位教育工作者。他曾是我高三时的班主任、数学老师,他教学认真,风格朴实,严谨踏实,关心爱护学生,宽严相济,是我学生时代极为尊敬和崇拜的老师之一。在我走上教育岗
【摘 要】有爱和善的教师,才能给予学生幸福的童年,才会有优秀的教育品质。学校要给予教师“爱与善”的温暖,唤醒、强化教师“爱与善”的意识。江苏省泗洪育才实验学校以“人本”为理念,以“质量”为核心,关爱教师成长、关心教师生活、关注教师健康,通过多种途径培养教师的向心力,让教师“拧成一股绳,共圆一个梦”,构建师生幸福成长的“爱之路径”。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青年教师;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