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时向窗外望去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nsun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字面上的含义来说,胶片(Film)仅表达了它的载体是塑料软片。只有当我们把化学光敏材料涂布在塑胶片基上,才能形成通常摄影语境中的摄影用胶片(Photographic film)。因而当我们谈及胶片,我们实际在提及始于1826年所确立的光敏材料及其流程所代表的化学成像记录术。与之相对,当我们说到数字成像,亦指称1969年所发明的藉由半导体装置将光学影像转换成电子信号的数字记录技术1。
  在摄影诞生的前夜,透镜日臻完善,暗盒趋于完美,这一切,都刺激着人们对直接留存暗盒成像的渴望2 。1814年,尼埃普斯(Nièpce)利用暗盒整日曝光,获得了人类第一张非固定的摄影图像。其后的问题是如何留存已形成的影像,经过十数年的改进,在1826年,他借助一块抛光的涂有沥青的锡铅合金版拍摄了第一幅可永久留存的影像,《由勒格拉向窗外望去》(View from the Window at Le Gras)正式宣告了摄影在技术上的诞生。这一简短回顾是想提醒读者,摄影术的核心问题既非光学,也非相机,而是如何转换光的成像并留存影像。
  化学记录与物理实在的摄影时代
  摄影术是在光敏材料上记录物体的光学或辐射成像的技术3 ,它源于人类对记录光学成像的向往。迄今为止只有化学和数字两种光学成像记录介质(The recording medium),因此,如愿付出些许耐心,清晰地讨论它们并非如想象般困难。无论化学或是数字记录,对于摄影来说,记录介质就如同书写的纸张一样不可或缺,它对摄影过程及最终影像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在1906年的柯达广告中如是宣示成像材料于摄影的重要性,“胶片对图像的决定性要远大于镜头或相机”。1969年后至今,胶片不再是唯一的光成像记录介质,甚至行将远去。我们略改为“图像取决于记录材料”即可很好地将这句话再延伸一百年。
  摄影记录,在物理材料上需要以镜头相机为代表的“器械”(Equipment)和以胶卷为代表的“感光材料”(Materials)消耗品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均有自行组装(Assemble)的可能,譬如从器械的角度,你可以选择镜头、机身、闪灯或其他附件;而在感光材料部分,则是可以在数个主要品牌的数十种胶片型号中进行选择。如同选择长焦镜用于进行远摄拍摄一样,选择胶片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也是为了延伸相机的拍摄能力(譬如一些高感度胶片),当然对于日常拍摄而言,胶片也可以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因为和数字成像不同,每个型号的胶卷成像都有自己的风格特性。
  传统概念里的摄影,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变形金刚”。许多摄影者习惯于组合自己的器材搭配,通过对摄影成品的反思而不断修改自己的平台,这种日渐完善的搭配过程永远充满乐趣和吸引力。换镜头以获取更亮的取景或更广的视场,换相机以获得1/8000s的快门速度或连续包围曝光,增添附件以获得更稳定的成像或无线控制的能力,当然还能通过更换胶卷以获得不同的成像风格或满足不同的场景需要。相信这些场景和心路历程大家也深有体会,这就是所谓的“漫漫摄影发烧路”。
  这几年我时常听到“胶片感”这个概念,也就是指特定的成像风格差异,选择胶片,同时也是在选成像风格。真正的胶片,无论负片或反转片、品牌、型号或价格,都具有自己的成像风格,而这些特征是线性记录的数字成像方式并不直接具备的。在大家都只能用胶片的时代,我们不提胶片感,我们提的是更核心的东西,反差(非线性曲线)、色调(色彩敏感性与色平衡)和颗粒(锐度),当然,这些就是胶片感的源头。
  在过去,选择不同的胶片,实际就是在选择成像风格。你若喜欢丰富的影调,那就是T-Max,喜欢纪实风情,Tri-X一定是上佳的考虑;拍棚里RDPIII或E100G,拍风光E100VS或RVP50。摄影师乐于这种确定性,因为一切都很简单,没有太多的选择,就是选择。上学的时候一开始都是自己缠乐凯电影盘片用。胶片争论也是同学之间的常见话题,小罗喜欢富士,老隋喜欢柯达,大家总争得面红耳赤,一出门,摄影包里还是乐凯缠片。在我个人的胶片时代末期,我也曾为了使用T-Max而投资过全套原装药水,还发奋图强地提升暗房技术,最后成片和数字相机文件一比,二话没说就结束了自己的胶片时代。我对这个转换的原因深有感触,那就是如果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区别,人们总是选择更简便的方法。回想起当年确定柯达决定性胜利的,正是那句1890年问世的“你只管按快门,其他的交给我们(You press the button, we do the rest.),”里面所隐含的“不折腾”概念。
  对于摄影而言,过去的十年承上启下,犹如剪辑软件时间轴上的溶解(Dissolve)转场效果,在两个场景的胶着缠斗中,缓慢地推动着摄影数字化这一历史进程。如今,胶片工业的动荡和势微宣示着这一转场已然结束,我们正式、完全地进入了数字化摄影时代。我有幸成长于这一时代,十年前我开始学习图片摄影、读研、教书,热爱胶片并转向研究数字技术,恰好居于变动中心,亲身思考、感受并深入研究这一摄影技术史上唯一的巨变。2012年快结束的时候,《中国摄影》的编辑从远方写信给我,问有我没有兴趣在这个时代的终结点分享我的经验和思考给爱摄影的人。这篇文章就是我的回答,如果我的分析和论述能帮助到一两个困惑于此的爱摄影的人理清思绪,那就最好不过了。
  茶与水之争,现象与个体观点
  这样阶段性的阐述,需要尽可能客观地分析和考虑,也需要真实地体验和故事。我想提醒一个即使有经验的读者也容易忽略的问题。就是当我们坐下来谈论胶片摄影和数字摄影的时候,很难持有完全公平与客观的态度。因为你毋庸置疑地存在于数字主导的摄影时代。此时,数字摄影的所有缺陷因为与你息息相关而被放大。而已作为过去式的胶片技术,则因为与你渐行渐远,它的优点甚至缺点都会容易被回忆美化。所以,当你开始尝试要进入这个大话题的时候,忘掉你所正在使用的媒材偏好,丢掉某些成见,假装成一个局外人往往是最好的选择。   一件东西如果遗忘了很久而重新发现,我们常常会慨叹它的好而忘了它的不好。曾有人问我,胶片可以产生那样美好的质感,为什么人们要放弃和遗忘它。就好像我有一次问我的教授,国际平面设计风格4既然可以产生如此优雅与完美的视觉效果,为什么它会消失一样。答案只有一个,它存在着某种“不合时宜”继而致其灭亡的缺陷,而它的继任者则能通常弥补和部分解决这种缺陷。“缺陷”就是关键,因而从缺陷入手,结合对于“时宜”这样大环境的比较分析,是我们透析这一过程的起点。
  在2011年的年末小聚会上,一个朋友表示,他认为用数字相机拍出来的是垃圾,而用胶片拍出的来才是Art(艺术)。我感觉很奇怪,因为这句话表述了对摄影的评价应该是基于设备和材料的。如果认同这个前提,摄影师存在的意义就基本消失了。因为如果你认同摄影设备和材料决定了摄影水平判定的话,你已经从大前提上否定了摄影学习、批评和研究的必要性。按照这种逻辑,大家只要用回胶片,或者用回某种特定相机型号,就张张都是艺术创作,非常荒谬。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两种记录方式会带来如此巨大的理解差异呢?
  有人设定实验,使用同级别数字和胶片相机来进行同参数拍摄,从画面的直接结果差异来进行比对。从成像风格上来讲,这是一个看似公平,实测非常不公平的竞赛。数字相机的特性是拍摄和记录一体化,为了达到出厂标准,数字相机默认产生的应该是非常科学与标准化的记录画面。而胶片相机的拍摄和记录是分离的,胶片成像会在这个标准成像的基础上增加许多添加成分,除了不同胶片原始的成像特性和颗粒性差异,还要算上冲洗所引发的特性变异与偏色等等。从纯视觉的角度、胶片带来了一个不那么忠于眼睛所见的图像。如果进而搭配劣质的加点漏光的相机、像场不足的塑料镜头和街头山寨冲洗,你还会拥有暗角、污色,甚至划痕等极限的“艺术性”佐料。数码相机的标准设置就好比净水器一样,尽可能干净地还原,而胶片拍回的则是那种添加了味道(Flavor)的水。对于大部分饮水者来说,带点香甜味道的水都会更受欢迎。于是也就难免会让人产生胶片画面更具艺术气质的感觉。
  如果我们进行推敲,某些偏激的表述更可能出现在于那些并没有好好用过胶片者的表述里,他们没有亲身经历过胶片令人头痛的偏色、划痕、聚焦失真这些折磨,更进一步,当前数字相机所造就的近乎理想的“平淡”画面或许也真的很让人厌倦,于是在这样的思考下,这些胶片的单一视觉风格和技术缺陷反倒成了“艺术性”的表现。
  或许还有一种可能性是一些有态度的摄影师,希望借用胶片表达自己对这个数字世界的反叛。我能充分理解这种自我异化以便与芸芸众生划清界线的心理源头,但这样也未尝不是一种过于逃避的苦修方式。毕竟,我们生活在真的数字时代。以前拍摄反转片只需要幻灯机观看即可满足享受,但面对数字网络时代的沟通方式,作为一个创作者而言,你多数情况下必须要将作品转换到数字文件,小到发送电子邮件到画廊,大到印刷画册。简而化之,无论任何技术或事物,大环境的变化和要求才是真正促成转换的最终极动力,所以打败胶片的其实不是数字相机,而是一个数字化的世界,一个母语为“数字”的世界。
  胶片在数字化世界的内在冲突
  胶片作为数字世界的移民,有天然的不适应性。现在看来,在技术层面上的几个大的过时引致了它的逐步灭亡。
  首先是成本,对于那些仍旧热衷于胶片创作的摄影师而言,胶片现今的缺陷估计更为明显。首先,用16G存储卡的价钱去拍和冲洗一卷胶卷显得过于昂贵。放到冲洗店忐忑地等上一两天才能看到,奔波有余,效率却很低。如果需要把胶片扫描上网分享的话,需要更多地时间和金钱再去扫描,扫描需要一张张的修去灰点和小毛,它会牵扯更大的精力。结果也不一定好,如果没有专业的设备投入和技术,一般程度地修修补补反倒会降低摄影作品的品质。
  胶片的精度限制是它的另一重要缺陷。在20世纪晚期,银盐颗粒的发展已接近极限,而此时可处理图像的电脑技术和打印技术已蓬勃兴起。与此同时,伴随着80年代中期摄影在艺术界地位的不断巩固,画廊和美术馆对于大型摄影作品的兴趣正在飞速提升,新的技术和市场不断刺激着对更高图像精度的需求。但即使是采用专业拍摄和冲洗流程的135专业胶片,高标准输出尺寸仍极为有限。替代方案是换用大型底片相机来换取较小的放大倍数。这种妥协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幅面输出的需求,但成本和操作便利性也成为新的制约。与更少流程损失的数字相机比较,相同投入下,胶片几乎没有任何精度优势。
  从摄影流程的角度而言,数字流程最大的优势在于减去了中间人为环节。你的照片不用再让《一小时快照》(One Hour Photo)中的冲洗技术员“Sy”先生所看到。当然,这只是对那些隐私过份敏感的人的说辞。减去人工冲洗环节的最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一些摄影配套设施不发达地区的摄影师来说,意味着你在摄影器材和材料上可以和发达国家的摄影师达到同一标准。用我多年前的原话就是,“在数字摄影时代,大多数国内用户所捕获的影像品质,才真正与西方发达国家站在平等的地位上,摄影的竞争才刚刚开始。”5这一点应该容易理解,完美的胶片影像的诞生需要一个同样完美,但却易受干扰的过程。你需要无尘的空间、纯净的药水,完美的净水系统、高标准的设备以及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的技术人员。任何一点附着的灰尘都可能经由细小的底片放大而形成斑点,水温、药水浓度和纯净度都会对画面产生难以预估的影响。换句话说,真正的释放胶片的潜能太需要配套设施和技术人员了,如果只是摄影师自己搭配强大的拍摄系统,买上最昂贵的胶片,在缺乏专业技术和配套的条件下,可以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换个角度,我们在胶片时代也没有建立起全面专业的胶片处理流程环境,那么对于饱受配套设施不确定性摧残的专业摄影师来说,几乎没有任何理由继续使用胶片创作,选择数字对他们而言是更准确的选择。
  需要补充的是,现在即使有了相同的数字相机和打印机(甚至更好),相同的色彩管理软件和RIP,我们出的作品技术品质 —— 虽然已经缩小了差距 —— 至少在整体上,如果我说它们仍然没有很好地跟上发达国家的水平,相信大多数摄影同行亦会持有相同的见解,结果如此,原因相似,都是归因于拍摄或操作流程中人的因素。这亦正亦反的例子试图阐明,影像品质或技术指标,并不来源于特定的技术,而来自于创作者或操作环节。如果操作得当,即使很原始的技术也毫无疑问能创作出精美的高标准图像。   摄影介质与摄影创作的联系
  我到美国后接触过几个摄影师,特别是我的导师。和我一样,我的导师也是摄影师和设计师双背景,因而也有多次探讨。他们很晚放弃胶片,因为胶片是他们在作为摄影师的过程中已经充分了解的介质,而且他们有极为专业的胶片配套设施和技术人员保证。因此,摄影师更有可能建立起自己对于摄影的预估系统。因为对自己所选择器材、胶片特性和冲洗非常熟悉,使得摄影师可以根据拍摄现场情况来预知拍摄组合对最终画面的影响,在尚未进行拍摄前就先通过技术调整来确保了作品的最终成功率。摄影师一旦预估到这张照片不能达到最终的要求,就会重新调整,直至预测到满足需要的影像才进行拍摄。
  这种在拍摄前,基于经验不断预测最终形成画面的过程是摄影师与世界建立情感联系的纽带,也是摄影用于辅助分析世界的途径。因此,职业摄影师一般不会轻易更改他所熟悉的方式,放弃或不放弃胶片多数并非是出于情感因素,而是依据创作介质是否满足其个人的创作要求而定。一旦新技术可以更好地完成这种观看到作品的转换,那么也没有必要停留在过去的技术上给自己增加烦恼。因为使用过时的技术意味着直线增加时间和成本,也抬高了最终作品的不确定性。摄影师的专业职责是以自己的方式创造影像,而没有义务为某个阵营或技术摇旗呐喊。
  就好像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所引用的法国谚语一般,稍作修改,便成了“胶片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有一些摄影师,包括不少从数字相机开始入手摄影的人,中途开始唾弃数字技术,转而热爱他们并没有充分经验过的胶片,这也并非是少见的现象。如果有原因的话,更多是感性地基于对数字摄影的不满,又或者听到了太多的胶片传说。
  我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因为胶片有这样那样的不方便,你就会更珍惜每次拍摄机会,因为你更珍惜每次的拍摄机会,你就会得到更好的照片。与之类似的逻辑也出现在大画幅和胶卷的比较中。我从不认同这类限制论的观点,这就像是那种觉得把自己绑在凳子上才能好好学习的学生,能好好学习才怪。这种莫名其妙而又强加给自己的限制来源于对自己能力突破和提升的渴望,而并非是真正对于器材与创作形式契合的理解。以我的摄影经验看来,摄影水平的提升,实则决定于拍摄前预知的过程,而不在于相机暗盒里装的是芯片还是底片。如果不是真正的喜欢和了解某种材料,而是因无法提升自己的摄影水平转而寄希望于某种材料的“缺陷”来完成自己的升华,是浪费时间和资源的做法。
  说了许多胶片的缺陷,那数字摄影就没有缺陷吗?当然有,数字摄影的优点越明显,缺点也就越明显。
  我认为最危险的一个优/缺点,就是后面那个即拍即有的大屏幕。因为大部分摄影师拍完就看,已经不怎么需要再预测和判断画面,这样会很容易忽略对于预知能力的训练。摄影师和视觉世界的纽带在于观察,观察取景器和观察显示器还是有不少差异的。更多地观察,而非更多地按快门,才是更为紧要的视觉修炼。我个人对视觉训练方法的设计有浓厚的兴趣,在国内教书的时候曾要求学生像看真的照片一样透过光学取景器进行长时间观察,这是对于预知力的最直接训练。如果使用LiveView直接取景,或者仓促拍完马上回看,都不能很好地训练这种摄影师与视觉对象的联系6。
  摄影过程,有时候(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获得最终影像,而是在享受如打猎般框选、锁定以及捕获的观看过程。我在开篇的段落曾经提及拍摄的最佳方式,应该是多拍,但不是滥拍。多拍的方式应该是如果你发现一个有共鸣的场景,那么就要多拍,拍的过程中尽量少看,多凭借上次按快门前的视觉记忆去思考该如何拍摄。只要你愿意,而且对这个场景激情不灭的话,可以一直变化着拍下去,多拍是个叠加和累积的过程。如同出海打鱼,在感觉“对”的场景里碰到鱼群,就要使劲打捞;错的场景,就是空空的海域,不要广泛撒网,拍都不要拍。
  数字摄影的另一缺陷,或者说特征,就是它所产生的原始影像是真正数字化的,少了几分人们心理上“熟悉”的感觉。摄影是具有天然历史感的介质,我们大部分人都经历过胶片记录时代。譬如,胶片拍摄了他的百岁照片、记录了他的成长过程,家庭合影、毕业仪式。一切都使得我们对于影像有种“理应如此”胶片感的潜在期待。我们非常熟悉这种胶片美学,因为打开家中每本相册,每一张都是这样的感觉。某种意义上,胶片感,特别是有时间痕迹的胶片感,和我们心理上“记忆”的形式应该非常靠近,如果我们不让胶片效果数字化,这种感觉会随着胶片在大众视野中的消失而终结。当然,当完全的新一代成长起来以后,因为没有胶片感的直接记忆,所以对他们而言,这一切都是视觉效果而已。
  由此时向窗外远处望去
  作为立足今日、面向未来的形式,数字技术在满足了胶片摄影原有图像市场的几乎所有需求和技术要求的同时,又具备了很多开拓性的使用可能。图像记录的数字化使得图像可以被转化为统一的数字信号形式进行处理和传递,这深刻地影响了新闻、商业等几乎所有专业影像领域的工作方式。数字技术和硬件的高速技术刷新周期,使得相机不断获得更高的图像质量和拍摄能力并持续降低成本。相机软件技术和电脑后期软件的提升,使得数字相机捕获的图像具备了全历史空间的模拟能力和再创造能力。
  许多数字相机已预置胶片的效果参数,这样直接拍摄即可得到与某种型号胶卷相同色彩反应的数字照片,这已经比买胶卷出来的效果更上层楼了。对于更专业的需求,高级的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制造商如Nik,Alien Skin和onOne 等开发了高级的软件辅助用户模拟胶片效果(或者模拟暗房操作)。这些软件提供了匪夷所思的高级定制性,从每种原始色彩的色调转换特性,到相纸的号数和质感,完全在掌控之中。应该说,远远地超过了胶片时代所能达到的照片品质和效果。从这个角度再回看那时的胶片,它就像一个柯达或富士制造的化学效果预置(Preset)一样。我们都知道放到镜头前的效果镜片(Filter),胶卷又何尝不是放在镜头后夹在真实还原影像之前的效果滤片呢。化学胶片和暗房的效果一旦被这些高级软件数字化解码和控制,借助艺术家、摄影者之手,我们可以化学或非化学的方式,基于这种效果,发展和创造出更美妙的视觉表现。   在数字时代,数字化模拟,可以视为对某种风格形式的最高尊重或延续。其拟人潜台词是:亲爱的过时技术,虽然因为价格、工艺、甚至不喜欢你的工作流程等因素,我已不能用你来进行创作,但是我却喜欢你的风格,因为这是人类的视觉遗产。另一方面,人类需要模拟(analog)信号的事物,因为人类生活在非数字的物理世界中,却不得不用数字的方式去沟通,数字不能自我产生风格,必须有人来告诉它该怎么做。这个导师,就是胶片摄影所遗留下来的视觉遗产。
  在全数字的时代,这样的故事无处不在。在胶片的堡垒电影领域,Grain35,一个为DSLR电影模拟电影胶片颗粒的项目,通过实际拍摄冲洗不同的电影胶片来数字化那些真实的胶片颗粒,它可以在低预算的数字电影项目中真实地合成电影胶片颗粒。对于更怀念家庭录像和8mm、16mm电影的创作者来说,Red Giant Retrograde可以实现非常逼真的效果再现。声音呢?iZotope Vinyl,可以在声音合成中控制电噪、唱片新旧程度以及机器噪音等属性来模拟黑胶唱片效果。而在绘画领域,Corel Painter甚至Photoshop早已可以创造真实的油画和丙烯等绘画笔触和画布肌理。放宽一些视界,Form 1,这一几天前在MIT刚刚发布的万元人民币级的低预算3D打印机,使得我们可以等待在家里下载并“打印”出真的物体和商品的那一天。
  不管你想不想,数字技术正在引领人类以更快的速度走向拟真化。如果你正在阅读这篇文章,那么你正在实际经验着一个超速发展的数字网络化世界。数字化后的摄影,因为关联技术的飞速变化,其自身的风潮变化速度要远远超过化学时代。
  数字化的核心是网络。我们可以由网络的角度来观察摄影变化,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到现在,第一代的摄影网络如Photo.net等在线论坛系统,多以器材和摄影讨论为主,因为相机还多数没有数字化;第二代摄影网络则以Flick这样的在线艺廊服务为主,侧重于摄影创作与展示,数字相机的发展刺激了照片“作品”的张贴量。第三代则刚刚兴起,在像Instagram为代表的日记形态的摄影分享平台,走向了本质的去“作品”化,摄影不再仅仅是个创作活动,而是更为私人化的表现介质。未来会怎么发展?在Instagram和Path等新兴图像平台,纯化论者(Purists)已不再欢迎数码相机拍摄后上传的作品(换句话说Instagram一代或许认为拿相机拍照已显过时)7 。这样下去,背着相机去拍照的经典形式,没准很快也就消失了。
  几天前iPad刚升级到第4代,iPhone 5 刚刚发布,在Flick统计中iOS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拍照设备。基本上你看到这里的时候,Memoto,8一种可穿戴的小型照相机将开始发售。这种只有镜头的相机卡在你的身上,每30秒一张地拍摄纪录你的生活、位置,通过手机程序将你的生活串成时间轴。这让我想起英国迷你电影《Black Mirror》(黑镜)第三部《你的全部历史》(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里面所描述的有些让人担忧的未来场景。但反过来想,存在即合理,如果有一天黑镜故事真的在你身边发生了,那都是当时的人类根据那时的技术和社会环境所做出的合理选择。
  百余年前,摄影术诞生的前一天,尼埃普斯和他的暗盒呆在一起望向窗外的时候并不知道什么将会到来,窗外所见平淡无奇,清风徐来,与它的昨日并无二致。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