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xcun8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题主持人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教育改革、价值教育等,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途径、方法创新研究”等项目,出版《教育学的文化性格》(1999)、《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2001)、《公共教育学》(主编,2007)、《教育哲学的责任与追求》(2007)、《教育哲学》(2008)等学术专著和教材,发表研究论文130多篇。
  党的十八大凝练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近期也多次在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教育部、北京市等先后就如何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具体实施意见,让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蔚然成风,方兴未艾。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键要在如何“融入”上下功夫,真正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里选编的一组文章,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路径、方法创新研究”及北京市教委委托项目“北京市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行动研究”课题组从北京市近百所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地调研发现的案例中选择出来的,现以专题形式予以发表,旨在展现一线中小学在结合区情、校情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丰富实践,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生活的多元途径与方法,如义务支教、经典传承、同伴引领、家校联动、红色游学、班级管理、课堂渗透、舞台体验、榜样示范等,为进一步深化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在这些文章中,《关于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一文,则是对入校调研过程中校长和教师普遍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回应,希望能够起到交流思想、答疑解惑、坚定信念、促进行动的作用。
其他文献
摘 要:本学期起,开始尝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学习共同体”理念的实践研究,从倾听、导学、应对三方面来具体阐述在实践研究中粗浅的思考与尝试。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实践;思考;倾听;导学;应对  一、初识“学习共同体”  何谓“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中包含了两个关键词,即“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最早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基于协作的有机组织形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共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