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安溪县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民国传世之“观音木雕” 形态风格与明代德化制瓷大师何朝宗的观音塑像形态风格极为相似,从两者的鉴赏中,我们也看到了属于民国时代的特殊性,正是这个动荡的时局,才有观音雕像由瓷转木的变化,才让我们看到了炎黄子孙的不向命运低头的智慧与信心。
关键词:观音雕塑;泉州;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2
何朝宗的渡海观音立像 安溪博物馆馆藏文物观音木雕立像
成冬冬 摄影 成冬冬 摄影
前沿:
何朝宗观音塑像,她的世俗化、性格化和美女化,是一个时代艺术的升华和凝聚,几百年来仍洋溢着感人的艺术魅力。民国传世的观音木雕,以何朝宗观音塑像的个性化特点,延续着这一艺术魅力,通过这些艺术特征,我们可以窥见到人们对美化生活而从事的艺术追求。而从这两个物件的背后,我们依稀看到了一个动荡时局的变幻,一个民族信仰的无奈,一个艺术形态的变幻。
一、馆藏文物“观音木雕”的风格特征
安溪县博物馆馆藏有一尊观音木雕,高22cm宽10cm,高髻,分为上下两层,中间缀三角形宝石配饰,头巾以披风行垂于肩部;脸均略呈椭圆型,眼部微瞌。容貌静穆慈祥,庄重神妙;圆肩修身,富有节奏感的衣纹线条相当流畅,那多层次而又临风飘拂的衣袂,显得静中有动;胸腹部正中衣带交结,双手藏于袖内作左拱势;下着长裙曳地,衣裳下摆翻卷边角起翘若迎风飘拂,赤足立于莲座之上。形象端庄,文静慈祥,人物性格非常突出,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帮助芸芸众生度过任何坎坷与灾难。
二、“观音木雕”的追崇者“何朝宗瓷艺”
“观音木雕”形态风格与何朝宗的观音塑像形态风格竟极为相似,以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馆藏何朝宗的“渡海观音”立像为例。“渡海观音”高46cm宽15cm,高髻,分上下两层,上层螺髻,中央以灵芝形发钗横缀,头顶披风巾垂于肩部。面庞丰腴略呈椭圆形,眼微瞌,巧鼻樱嘴。背微佝,颈脖及上胸袒露,横贯璎珞串饰。身着广袖通肩大衣,衣褶贴体,衣纹自两肩向胸前下垂,胸腹部正中衣带交结,双手藏于袖内作左拱势。圆肩修身,右部衣紋简练丰满,透露出肌体的弹性感,左侧皱折迭起密集流畅,下着长裙曳地,衣裳下摆翻卷边角起翘若迎风飘拂,赤足立于浪座上,衣褶自然,似临风飘拂的仪态,充分体现了作者高深的艺术造诣。由于他塑的观音,既是神,又是人们理想中善与美的化身,产生了极强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在当时,日本及东南亚佛教国家对它格外喜爱,视为珍壁,有“天下共宝”之誉。
三、从“瓷木变幻”看民国泉州变幻
瓷是易碎品,木是耐用品,在民国这一动荡时期,观音雕像的“瓷木变幻”由此而来。中国近代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转型引起社会失控和失序,给社会民众带来双重失落感。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新的制度尚未建立,整个国家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乃至社会发展方面都处于一种严重失衡的状态。尤其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12-1927年),政府更迭频繁,经济发展举步维艰,随着封建权威丧失,广大民众对政府失去信任,中国传统的纲常伦理和其推崇的儒家文化信仰也丧失了可信度和支撑力。同时,中国此时遭遇西方侵略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现象、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遇到新困难和新矛盾,普通民众并不能解决,只好借助于宗教来寻求心灵慰藉和精神帮助。民国年间,除佛教寺院,道教宫观外,地方性的庙宇遍布于城乡各个角落,民众遇到灾害、疾病、贫困或其他难事,便去烧香拜神,许愿还愿,祈求消灾降福,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所以这些庙宇香火不断,成为慰藉普通民众心灵的场所。而时局动荡,民众颠沛流离,很多人将祈福跪拜的信仰塑像从瓷器换成了木雕,只因木雕可以随时与信众奔走与中华大地,也在坎坷的旅途中,撑起一片未来的希望与梦想。
泉州作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远在新时期时代,泉州就有陶器生产,唐末五代瓷艺已趋成熟。北宋的青瓷、青白瓷和白瓷已远销国外。宋元时期,泉州瓷器的制作多受浙江越窑的影响,釉色青翠可爱,可谓“巧剜明珠染春水,轻施薄冰盛绿云”。明代德化制瓷大师何朝宗雕塑的“乳白瓷观音”,光洁高雅,富于神韵,被誉为“天下共宝之”的“东方艺术珍品”。清至民国,自制釉上彩绘颜料,所绘制的古彩瓷,精细,用色考究。民国期间,由于日军侵华和地方兵灾匪乱,瓷器销路受阻,乡村民窑纷纷倒闭,瓷器生产日趋衰落。
作为泉州民间传统技艺之一的手工木雕,其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泉州木雕之多、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历史上,泉州木雕的兴起和发展是在唐天宝二年(公元686年),武则天登基后,把年号改为开元,要求全国每州各修一寺,当时的泉州,经济繁荣、香火旺盛,在开元寺周边,同时修建大小寺庙100多座,号称“大开元万寿禅寺”,为木雕艺术的兴起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明清两代是泉州木雕艺术发展的辉煌时期,明代崇祯十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出资重修开元寺。现在的大雄宝殿,号称“百柱殿”,是用100根柱子支撑起来的,柱子上方有24尊带翅膀的木雕飞天,手持文房四宝和南音乐器,仪态万千,这批飞天像妙龄少女一样,她们象征着古印度教的神鸟——妙音鸟,也象征着24个节气。不论白天黑夜,一年24个节气,一天24小时,每年每月,每时每刻,都有这些妙音鸟翩翩起舞供奉在百柱殿内,供奉在释迦摩尼周围。当香火旺盛之时,烟雾缭绕在飞天之间,若隐若现,仿佛仙女下凡,飘飘欲仙,令人叹为观止。清末至明国年间由于政府的腐败,国力的衰退,外强的侵略,民不潦生,木雕艺术从此衰落,艺人名家也只能沦为匠人糊口度日。
四、后语
新中国成立后,泉州陶瓷业获得新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台开放政策的施行,作为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的泉州,众多的台湾乡亲到大陆谒祖寻根,进香参拜宗教活动频繁,泉州瓷艺与木雕的生产、销售、加工、定货一度上升为历史最高水平,人才辈出,名师名企业不断涌现,众多作品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纷纷获奖。为泉州的工艺美术界争光,为侨乡文化作贡献,为海峡两岸民间工艺、宗教文化交流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关于福建省民间信仰问题的调研报告》、《文化自觉与文明共存》、《社会科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德化县地方志》、《魅力泉州》
关键词:观音雕塑;泉州;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2
何朝宗的渡海观音立像 安溪博物馆馆藏文物观音木雕立像
成冬冬 摄影 成冬冬 摄影
前沿:
何朝宗观音塑像,她的世俗化、性格化和美女化,是一个时代艺术的升华和凝聚,几百年来仍洋溢着感人的艺术魅力。民国传世的观音木雕,以何朝宗观音塑像的个性化特点,延续着这一艺术魅力,通过这些艺术特征,我们可以窥见到人们对美化生活而从事的艺术追求。而从这两个物件的背后,我们依稀看到了一个动荡时局的变幻,一个民族信仰的无奈,一个艺术形态的变幻。
一、馆藏文物“观音木雕”的风格特征
安溪县博物馆馆藏有一尊观音木雕,高22cm宽10cm,高髻,分为上下两层,中间缀三角形宝石配饰,头巾以披风行垂于肩部;脸均略呈椭圆型,眼部微瞌。容貌静穆慈祥,庄重神妙;圆肩修身,富有节奏感的衣纹线条相当流畅,那多层次而又临风飘拂的衣袂,显得静中有动;胸腹部正中衣带交结,双手藏于袖内作左拱势;下着长裙曳地,衣裳下摆翻卷边角起翘若迎风飘拂,赤足立于莲座之上。形象端庄,文静慈祥,人物性格非常突出,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帮助芸芸众生度过任何坎坷与灾难。
二、“观音木雕”的追崇者“何朝宗瓷艺”
“观音木雕”形态风格与何朝宗的观音塑像形态风格竟极为相似,以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馆藏何朝宗的“渡海观音”立像为例。“渡海观音”高46cm宽15cm,高髻,分上下两层,上层螺髻,中央以灵芝形发钗横缀,头顶披风巾垂于肩部。面庞丰腴略呈椭圆形,眼微瞌,巧鼻樱嘴。背微佝,颈脖及上胸袒露,横贯璎珞串饰。身着广袖通肩大衣,衣褶贴体,衣纹自两肩向胸前下垂,胸腹部正中衣带交结,双手藏于袖内作左拱势。圆肩修身,右部衣紋简练丰满,透露出肌体的弹性感,左侧皱折迭起密集流畅,下着长裙曳地,衣裳下摆翻卷边角起翘若迎风飘拂,赤足立于浪座上,衣褶自然,似临风飘拂的仪态,充分体现了作者高深的艺术造诣。由于他塑的观音,既是神,又是人们理想中善与美的化身,产生了极强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在当时,日本及东南亚佛教国家对它格外喜爱,视为珍壁,有“天下共宝”之誉。
三、从“瓷木变幻”看民国泉州变幻
瓷是易碎品,木是耐用品,在民国这一动荡时期,观音雕像的“瓷木变幻”由此而来。中国近代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转型引起社会失控和失序,给社会民众带来双重失落感。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新的制度尚未建立,整个国家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乃至社会发展方面都处于一种严重失衡的状态。尤其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12-1927年),政府更迭频繁,经济发展举步维艰,随着封建权威丧失,广大民众对政府失去信任,中国传统的纲常伦理和其推崇的儒家文化信仰也丧失了可信度和支撑力。同时,中国此时遭遇西方侵略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现象、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遇到新困难和新矛盾,普通民众并不能解决,只好借助于宗教来寻求心灵慰藉和精神帮助。民国年间,除佛教寺院,道教宫观外,地方性的庙宇遍布于城乡各个角落,民众遇到灾害、疾病、贫困或其他难事,便去烧香拜神,许愿还愿,祈求消灾降福,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所以这些庙宇香火不断,成为慰藉普通民众心灵的场所。而时局动荡,民众颠沛流离,很多人将祈福跪拜的信仰塑像从瓷器换成了木雕,只因木雕可以随时与信众奔走与中华大地,也在坎坷的旅途中,撑起一片未来的希望与梦想。
泉州作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远在新时期时代,泉州就有陶器生产,唐末五代瓷艺已趋成熟。北宋的青瓷、青白瓷和白瓷已远销国外。宋元时期,泉州瓷器的制作多受浙江越窑的影响,釉色青翠可爱,可谓“巧剜明珠染春水,轻施薄冰盛绿云”。明代德化制瓷大师何朝宗雕塑的“乳白瓷观音”,光洁高雅,富于神韵,被誉为“天下共宝之”的“东方艺术珍品”。清至民国,自制釉上彩绘颜料,所绘制的古彩瓷,精细,用色考究。民国期间,由于日军侵华和地方兵灾匪乱,瓷器销路受阻,乡村民窑纷纷倒闭,瓷器生产日趋衰落。
作为泉州民间传统技艺之一的手工木雕,其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泉州木雕之多、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历史上,泉州木雕的兴起和发展是在唐天宝二年(公元686年),武则天登基后,把年号改为开元,要求全国每州各修一寺,当时的泉州,经济繁荣、香火旺盛,在开元寺周边,同时修建大小寺庙100多座,号称“大开元万寿禅寺”,为木雕艺术的兴起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明清两代是泉州木雕艺术发展的辉煌时期,明代崇祯十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出资重修开元寺。现在的大雄宝殿,号称“百柱殿”,是用100根柱子支撑起来的,柱子上方有24尊带翅膀的木雕飞天,手持文房四宝和南音乐器,仪态万千,这批飞天像妙龄少女一样,她们象征着古印度教的神鸟——妙音鸟,也象征着24个节气。不论白天黑夜,一年24个节气,一天24小时,每年每月,每时每刻,都有这些妙音鸟翩翩起舞供奉在百柱殿内,供奉在释迦摩尼周围。当香火旺盛之时,烟雾缭绕在飞天之间,若隐若现,仿佛仙女下凡,飘飘欲仙,令人叹为观止。清末至明国年间由于政府的腐败,国力的衰退,外强的侵略,民不潦生,木雕艺术从此衰落,艺人名家也只能沦为匠人糊口度日。
四、后语
新中国成立后,泉州陶瓷业获得新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台开放政策的施行,作为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的泉州,众多的台湾乡亲到大陆谒祖寻根,进香参拜宗教活动频繁,泉州瓷艺与木雕的生产、销售、加工、定货一度上升为历史最高水平,人才辈出,名师名企业不断涌现,众多作品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纷纷获奖。为泉州的工艺美术界争光,为侨乡文化作贡献,为海峡两岸民间工艺、宗教文化交流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关于福建省民间信仰问题的调研报告》、《文化自觉与文明共存》、《社会科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德化县地方志》、《魅力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