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she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新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源动力,高校作为培养创新意识人才的重要机构,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前新型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提出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途径,旨在促进高校创新型办学理念的贯彻。
  【关键词】地方高校 大学生 创新意识 培养
  【基金项目】2016年延安大学辅导员工作研究科研课题资助项目“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项目编号:ydfdyky20161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42-01
  创新作为实现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条件,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民族崛起的主要动力,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企业的不断创新,而企业的创新又离不开有着高度创新意识的人才。高校作为创新性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已经将培养创新意识作为办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地方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
  1.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已经有200多个城市将建设创新型经济城市为其发展的主要目标[1],创新经济型城市就是需要拥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建立一种大学生的创新机制是高校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条件,也是学校实现就业目标、开展创新型教育的需要。
  2.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全面发展的言论中,与时俱进的一种创新意识对其个人有着非常重要的内部推动力[2],可见,高校加强对大学生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实现学生自身努力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知識经济的背景下,如果具备了创新思想和能力,就能够对化作一种内部的推动力量,从而充分的将自身潜能挖掘出来,从而形成全面发展的成功保障,能够形成一种引路作用,实现学生的多方位成长。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途径
  1.构建创新思想引导机制
  地方高校的学生其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正确思想教育的重要引导,通过正确思想和政治方面教育为载体,将思想理论应用在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工作中来,同时,通过心理课程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克服自身所有的自卑、依赖、從众等心理,让他们充分的意识到创新意识对自身的推动作用,激发学生用于尝试新鲜的事物,充分引导和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
  2.建立创新型的教学目标与课程
  发展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就需要高校充分的利用教学资源与课程的设置,构建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意识和素质为教育的核心体系,以知识的教育为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将教学中专业的基础性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经济综合性知识相融合,开设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型专业课程和实践培训,创建一个有着高度的复合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在学校教育课堂中,充分的调动学生创新课堂上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能够勇敢的表达自身观点,鼓励辩论,在这种灵活、自由的课堂组织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建设创新型教师组织
  建立一支有着高度创新意识和人格的专业教师队伍,从根本上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完善高校师资的发展机制,利用教师的创新意识引导,发挥强大的言传身教作用,让教师成为学生创新路途上的模范,帮助引导并指导学生的任何形式的创新型活动。
  4.搭建创新型学生实践平台
  学校应当积极的和专业对口的企业项链和,将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并鼓励学生参加企业开展的创新性项目或实践活动,高校与企业的联合,能够充分的对学生创新思想与理念给予资金、场地支持,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创新性论坛和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专业上的课外比赛和创业型大赛等,学校通过创新相关讲座和培训等来指导学生将自身的创新思想发挥到实践中去。
  5.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离不开科学的评价机制,学校应当促进教学过程中创新成果的创新转化,设置转型的奖励资金,对一些创新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或教师进行奖励,对一些学生的创新活动给予充分的经费支持。另外,学校应当通过创新学分、创新基金、奖学金等多种方式来鼓励学生将自身想法付诸实践,通过专业教师的辅导,来帮助学生的创新项目成功。
  结束语:
  地方高校需要针对自身教学实际情况,通过多方面的改变来进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寻求一种符合高校自身发展的创新道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忘初心,和地方的经济发展态势相结合,积极的通过办学课程与定位来实现学生创新意识的根本性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治仁.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思考[J].铜仁学院学报,2016,(05):171-174.
  [2]王荣,王靖.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机制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165-167.
  作者简介:
  赵鹏飞(1984.03-),籍贯:陕西米脂,研究方向:就业,创业。
其他文献
【摘要】双语教学是当前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各高职院校创新的教学模式,双语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发展。而教材建设又是决定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双语教学教材使用现状和双语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双语教学的目的,提出了适用于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教材特点的建议,即在双语教材建設中,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教材语言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突出教材内容的层次性,注重教材间的相辅相成
期刊
【摘要】课堂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鼓舞、唤醒和信任,品德课堂犹是如此。在亲身经历一节别有滋味的品德课教学后,我对师生间互动生成的人文情感(激励、鼓舞、唤醒和信任)和构建和谐课堂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关键词】课堂 艺术 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19-02  一、背景  那是一節即将在全市学科骨干教师面前展示的
期刊
【摘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当前我国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对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本文就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關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 创新路径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新时期背景下,高等院校的规模随之扩大,而且高等教育也逐渐向着大众化的趋势发展。为此,高校学生培养的质量在现代高等学校中的重要性也逐渐突显出来。基于此,文章将高校教学质量作为研究重点,阐述了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途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学 质量监控 保障体系 构建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21-01
期刊
【摘要】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有很多不同性格的人,他们的个性有很多差异,有的不爱说话,有的学生不热爱和别人交流,有的学生性格暴燥,有的学生个性懦弱不敢承担责任等等。这些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因此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制定一整套管理体制,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健康导师,积极探索一些适合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具体应用到实际中,充分发挥高职教师在学生中的应
期刊
【摘要】随着学校公寓社会化管理模式的出现,学生公寓已逐渐成为学生生活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学生的班级概念逐渐淡化,公寓概念逐渐增强。本文阐述了目前学校公寓管理现状和问题,从而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学生公寓 辅导员 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32-02  1.大学生公寓管理现状  由于近年来,高校不断
期刊
【基金项目】该文章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第六批学年课题《大班表演区中民俗资源发掘利用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23-02  本地位于吴越之地,江南水乡,文化底蕴浓厚,很多传统的民俗表演艺术都保留完整。《纲要》指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领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作为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本土
期刊
【摘要】促进与服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已成为当前社会的最强音,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共青團要充分发挥自身有利条件,帮助青年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本文立足于共青团的视角,梳理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概念,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不断探寻在青年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高校共青团在发挥职责与作用方面的有利条件与“瓶颈”,理顺思路,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 共青团 创新创业 
期刊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  【关键词】学习方式的改变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04-
期刊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不可或缺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核心力量,担负着培养和教育学生的双重职责,是离学生最“近”的老师。新入职辅导员角色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转型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新入职 辅导员 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42-02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要来源为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总体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