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是落实十六大精神、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作了简单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字] 电子政务 必要 现状 发展方向
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并明确提出了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新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什么是电子政务?
全面的电子政务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务信息的网络化、信息化、公开化、透明化。从老百姓这方面看就是大家能及时地从网络、电视、平面等各种媒体及时、全面地了解自己关心的政务信息;二是政务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就是各个不同级别、不同职能的政府部门都能通过其相对独立但又紧密联系的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其管理职能。通俗地讲,老百姓需要政府做事的时候,包括申请护照、酒店开业,需要政府审批,都可以通过网络解决,这是老百姓会切身体会到的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是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电子政务的发展有以下的必要性:
1、它可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优化,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的公开度、透明度和办事效率,以适应为信息时代社会服务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2、电子政务是信息时代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要求,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3、电子政务可以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电子政务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它的推进所带来的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巨大,它为社会直接和间接提供了巨额的人、财、物的需要,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例如,为了支持数字北京工程的实现,北京市宣布投资1800亿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300亿用于以电子政务为主的信息化领域,奠定“数字北京”的基础。
二、电子政务在我国的现状及问题。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政务起步较晚,在发展的过程中突显了一些问题
1、电子政务建设缺乏统一标准,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随着电子政务项目一哄而上,在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建设上,不考虑同其他部门的互联互通、协同办公,而是自成体系、互相封闭,这给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电子政务的基础是土地、人口、法人等社会经济的基本数据,随着电子政务的推进,有的部门却把自己掌握的相关数据当成“独家秘笈”,不愿意共享。在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建设上,不考虑同其他部门的互联互通、协同办公,更不可能让老百姓合理享受这些信息资源,因此信息的利用水平十分有限。
2、在国内电子政务建设中,“重开发,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重网络建设、轻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在我国,电子政务的实际应用程度不高,基本上是为了各级政府、各部门内部办公之用,而能够为老百姓提供服务的项目、内容比较少,效率也不是很高,有的政府部门网站并没有真正办理各种电子政务的功能,只是作为宣传国家和本部门政策、制度和信息发布窗口,有的政府网站不少数据和信息陈旧不堪,甚至几年没有更新,有的网站已经处于基本瘫痪状态。
3、电子政务缺乏整体规划,存在大量的重复建设和无序建设。由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在硬件建设、软件开发、网络建设等各方面都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各部门、各地方都独立开发、独立投资和建设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因此重复性建设很多。同时,建设成本和效益不成比例,在很多地方,电子政务工程只是被当成了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并没有真正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方面,普通公众对电子政务知之甚少,用之更少,另外一方面,有的IT厂商把电子政务当然是摇钱树,把电子政务吹成了“万亿工程”,有的政府部门甚至由此滋生出新的腐败现象。
4、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各地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行业差别上。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的不平衡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发展较快,例如首都北京作为我国最早实施电子政务工程的地区,到2000年底,已初步建成了公用信息平台和政务信息网络。上海的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也取得了实效,目前该网站共列出707项业务,其中的640项可以在网上受理,提供2000多个可供下载的表格。与这些重点部门和地区相比,我国的其他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的电子政务发展相对迟缓。
5、网络安全威胁与风险初见端倪,信息和数据安全面临挑战。这些年来,政府网站被国内外黑客袭击,内容被篡改、信息失密、泄密等现象较为突出,银行、证券等金融等系统问题突出,法轮功及其他等违法信息也乘机作乱。究其原因,无非是政府部门整体安全防范技术水平低下,对引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缺乏保护,信息安全所依赖的管理、技术等基础信息产业薄弱,严重依赖国外,技术创新不够,安全技术、安全产品低水平重复、法制建设不健全,依法管理力度不够等等原因。
三、电子政务在我国未来的发展和改进的方向。
1、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以“重政务、轻电子”为原则,利用网络为老百姓提供尽可能多的网上服务,让全社会都来体验网上办事、网上办证的方便和快捷。具体来说, 电子政务建设突出三方面建设内容:一是关注门户网站的建设,不仅能在网上为公众提供各种信息服务,还要能够提供网上办事。二是关注外网建设,因为为老百姓提供网上服务,关键是要有一个功能强大的外网平台。三是发展多终端接入,为老百姓提供便捷的服务,如无线上网、电话、手机短信以及各种便民卡等。
2、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程度,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度 ,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首先,通过主管部门合理、有效的行政干预,解决信息资源各个部门所有、各个部门垄断的问题,实行围绕政府提供的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进行专门的规划,或者建立严格的制度,这样才有可能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到真正的高度,推动跨部门、跨系统的协同应用。其次,合理划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网络之间的管理职能和权限,以及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之间的管理职能和权限,构建地级市的统一电子政务平台,有效整合中央和省级部门应用系统,连接县、乡的应用系统的互连互通,资源共享应该加强数据库的建设。在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方面也应该利用对信息资源的整体规划,和合理有效的制度结合起来,避免重复建设的数据库。
3、加强电子政务系统工程的整体规划和长远规划,统一电子政务在信息安全、软硬件建设以及评价体系等各方面的标准和规则,培养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建立政府部门的“首席信息技术主管”制度,并在适当时机建立《电子签名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促进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正规化、法制化。
4、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电子政务的建设的绩效可以从成本、效益、民众的满意度三个方面来评价。政府通过构建各种管理系统创造很大的经济效益,建设就是经济效益,管理就是经济效益,服务就是经济效益,群众满意是社会效益。目前我国有关部门正抓紧制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促进体系的尽快形成,在这个针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绩效评估体系中有许多的指标,比如量化的指标,办事时间的缩短、办事程序的减少、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等等,但是最根本的指标还是“公众满意度”。公众的认可和支持程度是电子政务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得到公众认可,接受全社会的检验和监督,才能证明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成功。
[关键字] 电子政务 必要 现状 发展方向
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并明确提出了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新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什么是电子政务?
全面的电子政务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务信息的网络化、信息化、公开化、透明化。从老百姓这方面看就是大家能及时地从网络、电视、平面等各种媒体及时、全面地了解自己关心的政务信息;二是政务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就是各个不同级别、不同职能的政府部门都能通过其相对独立但又紧密联系的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其管理职能。通俗地讲,老百姓需要政府做事的时候,包括申请护照、酒店开业,需要政府审批,都可以通过网络解决,这是老百姓会切身体会到的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是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电子政务的发展有以下的必要性:
1、它可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优化,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的公开度、透明度和办事效率,以适应为信息时代社会服务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2、电子政务是信息时代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要求,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3、电子政务可以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电子政务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它的推进所带来的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巨大,它为社会直接和间接提供了巨额的人、财、物的需要,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例如,为了支持数字北京工程的实现,北京市宣布投资1800亿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300亿用于以电子政务为主的信息化领域,奠定“数字北京”的基础。
二、电子政务在我国的现状及问题。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政务起步较晚,在发展的过程中突显了一些问题
1、电子政务建设缺乏统一标准,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随着电子政务项目一哄而上,在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建设上,不考虑同其他部门的互联互通、协同办公,而是自成体系、互相封闭,这给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电子政务的基础是土地、人口、法人等社会经济的基本数据,随着电子政务的推进,有的部门却把自己掌握的相关数据当成“独家秘笈”,不愿意共享。在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建设上,不考虑同其他部门的互联互通、协同办公,更不可能让老百姓合理享受这些信息资源,因此信息的利用水平十分有限。
2、在国内电子政务建设中,“重开发,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重网络建设、轻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在我国,电子政务的实际应用程度不高,基本上是为了各级政府、各部门内部办公之用,而能够为老百姓提供服务的项目、内容比较少,效率也不是很高,有的政府部门网站并没有真正办理各种电子政务的功能,只是作为宣传国家和本部门政策、制度和信息发布窗口,有的政府网站不少数据和信息陈旧不堪,甚至几年没有更新,有的网站已经处于基本瘫痪状态。
3、电子政务缺乏整体规划,存在大量的重复建设和无序建设。由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在硬件建设、软件开发、网络建设等各方面都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各部门、各地方都独立开发、独立投资和建设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因此重复性建设很多。同时,建设成本和效益不成比例,在很多地方,电子政务工程只是被当成了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并没有真正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方面,普通公众对电子政务知之甚少,用之更少,另外一方面,有的IT厂商把电子政务当然是摇钱树,把电子政务吹成了“万亿工程”,有的政府部门甚至由此滋生出新的腐败现象。
4、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各地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行业差别上。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的不平衡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发展较快,例如首都北京作为我国最早实施电子政务工程的地区,到2000年底,已初步建成了公用信息平台和政务信息网络。上海的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也取得了实效,目前该网站共列出707项业务,其中的640项可以在网上受理,提供2000多个可供下载的表格。与这些重点部门和地区相比,我国的其他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的电子政务发展相对迟缓。
5、网络安全威胁与风险初见端倪,信息和数据安全面临挑战。这些年来,政府网站被国内外黑客袭击,内容被篡改、信息失密、泄密等现象较为突出,银行、证券等金融等系统问题突出,法轮功及其他等违法信息也乘机作乱。究其原因,无非是政府部门整体安全防范技术水平低下,对引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缺乏保护,信息安全所依赖的管理、技术等基础信息产业薄弱,严重依赖国外,技术创新不够,安全技术、安全产品低水平重复、法制建设不健全,依法管理力度不够等等原因。
三、电子政务在我国未来的发展和改进的方向。
1、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以“重政务、轻电子”为原则,利用网络为老百姓提供尽可能多的网上服务,让全社会都来体验网上办事、网上办证的方便和快捷。具体来说, 电子政务建设突出三方面建设内容:一是关注门户网站的建设,不仅能在网上为公众提供各种信息服务,还要能够提供网上办事。二是关注外网建设,因为为老百姓提供网上服务,关键是要有一个功能强大的外网平台。三是发展多终端接入,为老百姓提供便捷的服务,如无线上网、电话、手机短信以及各种便民卡等。
2、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程度,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度 ,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首先,通过主管部门合理、有效的行政干预,解决信息资源各个部门所有、各个部门垄断的问题,实行围绕政府提供的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进行专门的规划,或者建立严格的制度,这样才有可能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到真正的高度,推动跨部门、跨系统的协同应用。其次,合理划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网络之间的管理职能和权限,以及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之间的管理职能和权限,构建地级市的统一电子政务平台,有效整合中央和省级部门应用系统,连接县、乡的应用系统的互连互通,资源共享应该加强数据库的建设。在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方面也应该利用对信息资源的整体规划,和合理有效的制度结合起来,避免重复建设的数据库。
3、加强电子政务系统工程的整体规划和长远规划,统一电子政务在信息安全、软硬件建设以及评价体系等各方面的标准和规则,培养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建立政府部门的“首席信息技术主管”制度,并在适当时机建立《电子签名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促进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正规化、法制化。
4、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电子政务的建设的绩效可以从成本、效益、民众的满意度三个方面来评价。政府通过构建各种管理系统创造很大的经济效益,建设就是经济效益,管理就是经济效益,服务就是经济效益,群众满意是社会效益。目前我国有关部门正抓紧制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促进体系的尽快形成,在这个针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绩效评估体系中有许多的指标,比如量化的指标,办事时间的缩短、办事程序的减少、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等等,但是最根本的指标还是“公众满意度”。公众的认可和支持程度是电子政务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得到公众认可,接受全社会的检验和监督,才能证明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