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茶圣陆羽及“陆羽壶”的创作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ia_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羽,唐代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文化及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蜀水,一路之上,他逢山采茶,遇泉品水,每有心得,即记之于文,后寄居升州(今江苏南京)、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山间专心著述《茶经》一书。他写成的《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的有关茶叶科学知识和制茶、品茶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因《茶经》的问世,陆羽被后人视为“茶圣”,宋代陈师道为《茶经》作序:“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在陆羽的《茶经》中,对我国茶的起源有如下的论述:“茶之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对茶的特点的叙述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啜苦咽甘,茶也”。对古代有关茶的论述的摘录有:“《神茶食经》:‘荼(茶字的古写)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华佗《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对名茶产地的论述有:“淮南、浙东、浙西、剑南”等,其中也记述到了常州义兴(宜兴)县生君山悬脚岭北峰。”对泡茶用水的优劣的评述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对盛茶器具碗的品评有:“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其它内容还有有关采摘、制茶、煮茶、茶器等。
  饮茶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当发端于明代。一是饮茶方式由唐代以来的煮茶改为明代中期出现的冲泡茶。二是至明代正德年间,宜兴紫砂壶问世,用紫砂壶泡茶,人们才品尝到了茶的真味。明代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载:“以本山土砂(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紫砂矿土成陶),能发真茶之色香味。”从陆羽到周高起,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在理论上达到了两个高峰。
  后人对陆羽极为推崇,尊之为“茶圣”。在宜兴紫砂的百花园内,也有反映“茶圣”陆羽的作品。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的紫砂壶高手蒋彦亭制作的“陆羽茶经壶”,为全手工捏塑的塑器,壶身塑一松段,另塑一人物半坐于松段之上,壶体的松干鳞节遍布、疤节丛生;壶嘴以一松枝塑成,伸展自如;壶把塑松枝弯曲成耳把;嘴、把松皮粗糙,凹凸不平,而所塑的人物陆羽却衣纹飘动,平滑贴身,面部的塑造精细、光润,双目有神,神态怡然自得;盖为嵌盖,上置一书卷即《茶经》。这种雕塑手法纯是信手为之,是对前人的崇敬,塑之则有如神助,人与壶融为一体,自然天成。
  紫砂壶的设计有具象、抽象、意象等手法。蒋彦亭的“陆羽茶经壶”属具象的一类,而“陆羽壶”(见图1)的设计则属于抽象和意象相结合的作品,即是说在抽象造型中孕含了作者的设计理念。其形为圆筒形,底部略收,壶身高爽,长耳把,两弯嘴长如悬胆,嵌盖,圆柱形长钮与壶体相呼应。由于壶体的高爽,在众多的紫砂壶作品中有鹤立鸡群、卓尔不凡之态。陆羽为一专家型的学者,其知识面广,皆来自实践,后人把他的《茶经》视为茶文化的经典之作,显示的是陆羽的真才实学,为时人所不能及也。同时,壶型高则容水深,寓意陆羽学问的高深,众望所归,自然而然成为茶学的圣者。
  “陆羽壶”陶刻了陆羽在明月之夜仍在著书立说的形象。陆羽在全国各地考察茶事的过程中,积累的资料无可胜计,要把这些资料分门别类、辑录成书,这是一项十分艰巨而繁重的工作。据有关史料记载,陆羽著《茶经》的地点:一为江苏南京的林场寺,二为江苏丹阳的村舍农家,三为浙江吴兴的山间农舍。所以“陆羽壶”的陶刻没有刻任何背景,适用于任何一个地方。在“陆羽壶”上方的近壶嘴处,刻一圆月,在壶体下方的近把处刻陆羽手持毛笔仰望明月,似乎是笔耕不辍之暇,走出村居、僧舍舒展一下疲倦的身躯。在这一明月之夜,仍提笔疾书的形象令人肃然起敬。为了刻好陆羽的形象,用毛笔的细线多次临摹了唐代画圣吴道子的人物画。吴道子的人物用线既飘逸又劲挺,人物的面部刻画精到细腻,衣纹飘拂,有“吴带当风”的美誉。刻陆羽的形象,把吴道子的画风借鉴过来,抓住陆羽一心著述、神情专注的气质。陶刻的用刀为要刻出中国画“墨分五色”的效果,着重要注意线面的结合,注意主次、虚实、深浅、粗细等变化,注意用丰富的刀法来刻出国画的效果。其面部的用线也很注意精准、传神,其它如衣纹线等注意宜精不宜多,其长线则一刀直下,不能有稍许的迟疑,以刻出陆羽在微风轻拂之中飘飘欲仙的学者风采。
  “陆羽壶”的设计创作,反映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陆羽的《茶经》对茶文化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在茶文化中得到了高雅的享受和人生的乐处。但茶文化的发展还要求我们在瞻仰前人的同时,不忘我们肩负的责任,我们应该创作更多的新品、精品来推动我国茶文化的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 紫砂壶是最佳的饮茶器具,这种茶具历经几百年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大自然为紫砂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在千姿百态的紫砂壶体造型中,大多都是通过点、线、面的巧妙组合与泥色的浑然天成来展示它的形象美,以达到端庄、典雅、婉约、古朴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 一壶乾坤;紫砂壶;工艺设计  紫砂壶采用得天独厚的五色土制成,历代艺人以大自然为创作源泉,吸收了其它传统艺术的造型风格,经过辛
宜兴古老而秀丽的山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滋育了一代代名臣良将、文人学士,而且还孕育了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东晋,可以说梁祝文化发端在宜兴,流传到江浙,漫游至全国,蜚声于九州。根据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情况和有关资料看,无论从文字记述、史志记载还是从传说角度,梁祝故事的原发地应当在江苏宜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脍炙人口,1 600多年来广为流传,它
摘 要 在陶瓷器皿中,紫砂壶为众人所熟知,它是公认的历史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紫砂壶在中国的传承已经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它不仅有使用价值,还有着无法比拟的艺术美以及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 上合桃壶:紫砂:艺术美  紫砂壶用得天独厚的紫砂泥料制成,历代艺人以大自然为创作源泉,吸收了其它传统艺术的精髓.辛勤探究、揣摩并精心设计了造型各异的器型.孕育了紫砂壶艺独特的风格和内涵。紫砂艺术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气
均陶是中国陶瓷工艺品的一朵奇葩,与紫砂、彩陶、青瓷、精陶共称为宜兴的“五朵金花”,彰显了宜兴陶艺的成就。宜兴均陶本起于粗陶,后随着贴花工艺、釉面装饰等制作工艺的进步,提升了其艺术感,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愫,成为纯粹的艺术品。  1 宜兴均陶的发展历史  宜兴均陶特指宜兴均山一带生产的施釉陶器,又称为宜均。宜兴均陶起于东汉时期,明代达到鼎盛时期,其中“粉青紫长颈瓶”作为贡品为朝廷皇室所用。清代葛明祥参与
摘要 紫砂壶是通过造型设计与工艺技法来完成的,它承袭着传统工艺闪亮的光环,展示历史生活的痕迹,又在不断的传承中显示崭新的活力。紫砂“如意壶”从主题定位、造型设计、装饰手法上经过提炼加工、反复修改、最终定型,使壶艺形式与吉祥的蕴意契合,为现代壶艺注入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 紫砂“如意壶”;吉祥;工艺  紫砂壶是用得天独厚的“五色土”制成的,历代艺人以大自然为创作源泉,吸收了其它传统艺术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