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29日傍晚,七八位来自南京城里不同角落工作的外籍人士,下班后从四面八方赶到位于南京郊区大学城商业街上的一个名叫贝丽妮的意大利餐厅。他们都是一个名叫“普方协会”的慈善组织的积极分子,其中大多数都是身兼企业要职的公司白领女士。这天晚上,他们要讨论的内容是:几天后即将举办的一次慈善募捐晚会的具体步骤和安排。桌子上没有意大利式的美味佳肴,只为这些工作一天后疲倦不堪的人们准备了若干面包片和火腿肉片。四十分钟后,会议结束了。这些人互相道别后,各自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中。他们的家人还在南京城的某个地方等着他们回家共进晚餐。
这些人大都是些在南京地区工作的欧美人士。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这个慈善机构 —— “普方协会”,起源于12年前发生在南京的一个悲惨的故事。
2000年4月1日深夜,来自苏北沭阳县的4个失业青年,深夜潜入南京玄武湖畔的一栋别墅。4个青年人最初只是想偷摩托车。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从一个广告上得知玄武湖畔的金陵御花园是南京最高档的别墅区。那晚,他们潜入小区,最终选择了一家外籍家庭。行窃被发现,但因言语不通,惊惧之中,他们选择了持刀杀人灭口。这个不幸家庭的主人普方先生时任中德合资扬州亚星奔驰公司外方副总经理,他40岁的妻子佩特拉·普方、15岁的女儿桑德拉和13岁的儿子托斯腾也惨遭杀害。案发两个小时后,4名凶手被南京警方抓捕归案。
接下来的故事,是大多数中国人难以想象的。
法庭上,从德国赶来的普方家庭的亲友见到了这4名凶犯时,与他们想象中的强壮和凶悍之徒相反,十分普通和瘦弱。他们注意到,四个来自苏北农村的年轻人从小便辍学离家,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城里完全无法找到一个像样的工作,其中一个人在街头配过几天钥匙,还有一个人在一家小餐厅里当过几天厨师。
依照中国的法律,这几个凶犯无疑将被判处死刑。然而,在了解了案情之后,普方夫人的母亲在德国驻华领事官员的建议下,写信给南京地方法院,表示不希望判4个年轻人死刑。在德国,法律上已经废除了死刑。而且很多德国人看来,判处这些人死刑,并不能改变现实。在当时中国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上,也有德国记者转达了普方家属希望宽恕被告的愿望。外交部方面回应“中国的司法机关是根据中国的有关法律来审理此案的”。在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书中特别写道:“本案庭审后,被害人贝塔·普方的近亲属致函本院,认为各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应当受到法律惩罚,但反对对各被告人适用死刑。对此,本院予以注意。本院认为,依照我国的法律规定,凡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一律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本案四名被告人在我国境内犯罪,应当适用我国刑法,依照我国法律定罪量刑。”最终,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驳回了4名被告的上诉,维持死刑的判决。
惨案发生数月后,居住在南京的一些德国人想到,几年之后,也许认识普方这一家人的朋友,都会先后离开南京。到那个时候,这个不幸的家庭就会被人们完全遗忘。所以,由普方当初在南京的朋友们发起,大家设立了一个纪念普方一家的基金会。接下来,他们的目标和意愿更为深远,这些外籍人士们开始寻求一种更积极的方式,去纪念普方一家。为了让这类骇人听闻的惨剧不再发生,他们决定把最初募集到的善款用来支付那4个凶犯的家乡——苏北沭阳县贫困家庭的孩子们的学费,希望他们能完成中国法律规定的9年制义务教育,为他们走上自主而充实的人生道路创造机会。
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座监狱。”从2000年成立到今天,普方基金已成为在南京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由在华外籍人士发起组成的慈善基金会。基金会成员也由最初在南京的几个德国人,发展到现在来自江苏以及上海地区工作的诸多外籍人士(主要是欧美澳等国家)。一些有爱心的中国人也参与了进来。随着中国逐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他们把资助对象由初中生延伸到高中生。12年来,普方基金会已资助了上千名中国江苏贫困儿童上学。最近,他们高兴地发现,苏北地区的人民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逐渐富裕起来。他们又开始把慈善助学的重点选定在安徽的金寨地区。
从野蛮到慈悲,从仇恨到和解,经历了像“野兽进入丛林”一样的两次世界大战的人类,在精神领域内开始不断反省。依照哲学家黑格尔的说法,人类冲突的终极解决之道必然是和解。而在中国从古到今的历史记忆中,更多的是像《赵氏孤儿》这类血亲复仇的故事。在中国的文化中,正义的胜利不是和解,而是要像程婴那样,在忍辱负重、前赴后继乃至不择手段的斗争中加以实现。看来,宽容与和解或许是我们有待补充的欠缺品质。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特聘研究员)
这些人大都是些在南京地区工作的欧美人士。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这个慈善机构 —— “普方协会”,起源于12年前发生在南京的一个悲惨的故事。
2000年4月1日深夜,来自苏北沭阳县的4个失业青年,深夜潜入南京玄武湖畔的一栋别墅。4个青年人最初只是想偷摩托车。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从一个广告上得知玄武湖畔的金陵御花园是南京最高档的别墅区。那晚,他们潜入小区,最终选择了一家外籍家庭。行窃被发现,但因言语不通,惊惧之中,他们选择了持刀杀人灭口。这个不幸家庭的主人普方先生时任中德合资扬州亚星奔驰公司外方副总经理,他40岁的妻子佩特拉·普方、15岁的女儿桑德拉和13岁的儿子托斯腾也惨遭杀害。案发两个小时后,4名凶手被南京警方抓捕归案。
接下来的故事,是大多数中国人难以想象的。
法庭上,从德国赶来的普方家庭的亲友见到了这4名凶犯时,与他们想象中的强壮和凶悍之徒相反,十分普通和瘦弱。他们注意到,四个来自苏北农村的年轻人从小便辍学离家,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城里完全无法找到一个像样的工作,其中一个人在街头配过几天钥匙,还有一个人在一家小餐厅里当过几天厨师。
依照中国的法律,这几个凶犯无疑将被判处死刑。然而,在了解了案情之后,普方夫人的母亲在德国驻华领事官员的建议下,写信给南京地方法院,表示不希望判4个年轻人死刑。在德国,法律上已经废除了死刑。而且很多德国人看来,判处这些人死刑,并不能改变现实。在当时中国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上,也有德国记者转达了普方家属希望宽恕被告的愿望。外交部方面回应“中国的司法机关是根据中国的有关法律来审理此案的”。在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书中特别写道:“本案庭审后,被害人贝塔·普方的近亲属致函本院,认为各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应当受到法律惩罚,但反对对各被告人适用死刑。对此,本院予以注意。本院认为,依照我国的法律规定,凡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一律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本案四名被告人在我国境内犯罪,应当适用我国刑法,依照我国法律定罪量刑。”最终,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驳回了4名被告的上诉,维持死刑的判决。
惨案发生数月后,居住在南京的一些德国人想到,几年之后,也许认识普方这一家人的朋友,都会先后离开南京。到那个时候,这个不幸的家庭就会被人们完全遗忘。所以,由普方当初在南京的朋友们发起,大家设立了一个纪念普方一家的基金会。接下来,他们的目标和意愿更为深远,这些外籍人士们开始寻求一种更积极的方式,去纪念普方一家。为了让这类骇人听闻的惨剧不再发生,他们决定把最初募集到的善款用来支付那4个凶犯的家乡——苏北沭阳县贫困家庭的孩子们的学费,希望他们能完成中国法律规定的9年制义务教育,为他们走上自主而充实的人生道路创造机会。
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座监狱。”从2000年成立到今天,普方基金已成为在南京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由在华外籍人士发起组成的慈善基金会。基金会成员也由最初在南京的几个德国人,发展到现在来自江苏以及上海地区工作的诸多外籍人士(主要是欧美澳等国家)。一些有爱心的中国人也参与了进来。随着中国逐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他们把资助对象由初中生延伸到高中生。12年来,普方基金会已资助了上千名中国江苏贫困儿童上学。最近,他们高兴地发现,苏北地区的人民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逐渐富裕起来。他们又开始把慈善助学的重点选定在安徽的金寨地区。
从野蛮到慈悲,从仇恨到和解,经历了像“野兽进入丛林”一样的两次世界大战的人类,在精神领域内开始不断反省。依照哲学家黑格尔的说法,人类冲突的终极解决之道必然是和解。而在中国从古到今的历史记忆中,更多的是像《赵氏孤儿》这类血亲复仇的故事。在中国的文化中,正义的胜利不是和解,而是要像程婴那样,在忍辱负重、前赴后继乃至不择手段的斗争中加以实现。看来,宽容与和解或许是我们有待补充的欠缺品质。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