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妇的“孤苦”和“无依”看底层生存现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cy1239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层层递进分析的手法,对《白菜汤》中的农妇:从现实、处境、精神三个层面展开分析,借此揭露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底层生存现状的苦痛,同时,侧面反映出社会底层的强韧的蒲草精神。
  关键词:孤苦;无依;底层生存;蒲草精神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1
  快乐与悲伤,本是人类最普通不过的情感,然而,细想下来,这其中却包含了深邃复杂的内容:你快乐吗?你悲伤吗?你为了什么而快乐而悲伤?当你快乐了悲伤了会如何?……生活足够强大,它用力量主宰一切,成功地把这芸芸众生的欢笑和泪水变成了它的仆人!底层的世界里,孤苦而无依的人们,默默地活着,默默地死去,他们的喜乐,他们的辛酸,他们的悲哀,不足为外人知,也许他们自己都已经觉得不重要了,他们只是努力地活着。
  一、因为孤苦,所以更能显现社会现实
  如果说孤独的屏障是人间的冷漠,财富的差距和时代的隔阂。那么孤苦便可被称为现实的屏障。
  我们可以在《白菜汤》中看到在农奴制下农民生活的辛酸。翻看19世纪的俄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中所写的农妇的一贫如洗的生活都是实情的反映。我们可以从地主太太和农妇对白菜汤的截然不同的态度,读出当时俄国贫富悬殊的社会现状,民生悲惨的现实。文章结尾写地主太太对盐的不屑与妇人的惜盐如金的鲜明对比更是真实地揭露出地主和农奴之间经济、地位的巨大悬殊,进而控诉了这个制度的罪恶和腐朽。作家通过这个老寡妇的贫穷真实客观地再现了残酷的社会现实。
  总的来讲,她的情感世界被孤苦异化,精神世界却恰被孤苦净化。而无论是这种异化还是净化,都是富太太所无法理解的。
  二、失去至亲,陷入无依无靠的处境
  同样是丧子,同样是母亲,地主太太悲痛之下可以放弃到郊外美丽的别墅度假。在她看来这是最大最应该的牺牲,最好的表达方式。而贫苦农妇却只能“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脸颊很消瘦,颜色也阴暗,眼睛红肿着”“悲哀的眼泪又沿着她憔悴的脸颊流下来”,因为她从此无依无靠,再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放弃,甚至一点点加了盐的白菜汤,她也只能和着眼泪吞下,她不能“糟蹋”“加了盐”的白菜汤。
  小说的讽刺之处在于两者的不幸又有对比:富太太的孩子只有九岁,感情的建立尚未达到更深的层面,而穷寡妇的孩子已经伴同她20年,并且成长得出类拔萃。两者的伤痛程度自然有别。这一铺垫更加反衬出结局的意外:富太太悲伤取消度假计划,而老寡妇竟然一丝不苟地喝她的白菜汤。显然窮寡妇的表现并非常态,而是“变态”。这一“变态”背后的根源在于她的处境。可以这样说:地主太太不是假悲伤,她也表达了她的悲伤,以属于她的方式和程度。
  可是呢,悲伤之后,她还有丈夫,还有其他子女,还有财富,还有美丽的别墅。她有足够的物质依靠去满足和放纵她悲伤的心情,但那个可怜的妇人呢?农家,寡妇,失去二十岁的优秀的独子,该是怎样的悲伤呢?有人会提出一个问题:她悲伤吗?很奇怪,有什么理由怀疑一个母亲的丧子之痛呢?但是,地主太太认为她有理由怀疑这一点,因为她看到,这个失去孩子的妇人居然还在喝白菜汤!这在她,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我们稍加思考便可以想到:穷寡妇的世界一切都来之不易,儿子的失去固然是致命的伤痛,但她也不敢亵渎哪怕是一丁点用血汗换来的物质。在穷人的世界里,不仅孩子是自己的生命,大自然中的每一种物质也都是值得依靠的生命。
  所以,与其说《白菜汤》是一篇写亲情的作品,倒不如说是一篇反映现实归属依靠的作品。正如本段所提到的:农妇与富太太的深层次区别就在于农妇陷入无依无靠的处境之中,失去了现实中的归属感。而富太太并非这样。
  三、底层社会无奈的蒲草精神[1]
  寡妇,孤苦,失去优秀的独子。这一系列的悲哀足以将这个农妇击垮,“日子也完了,我活活地给人把心挖了去。”但是她能倒下吗?不!她不能。因为她孤苦无依,自此之后,她便是自己唯一的依靠。并且这一点跟坚强和贫富等毫无关系。为什么这样说?
  小说里汤中的盐,显示的就是人物生存的力量。这一切的一切,只是向我们在传达着一个理念:死者死已,生者继续。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这远不是生活的全部,农妇的行为向人们展示了生命的强度与韧性。这也正是一种无奈的蒲草精神。蒲草生存环境艰苦,却能凭借强韧精神活下来,这种品质与农妇存在着很大的契合点。因此我将农妇精神比作蒲草精神。故而本文想表明的重点便是孤苦无依所带给社会底层人民的现实处境。而今这种孤苦无依感似乎不仅限于社会底层人民,更在向更多的老年群体蔓延。
  孤苦无依所赋予的愁绪,就像是在细雨纷飞的日子里,岁月已经潮湿的发霉。只有无数把五彩缤纷的伞在冷清的街上亭立,预示着生命还在继续,世界依然在喧闹的季节中挣扎。愿《白菜汤》中所传达出的“死者死已,生者继续。”的理念传承,让蒲草精神被更多人熟知与接受。
  注释:
  [1]蒲草:多年生落叶、宿根性挺水型的单子叶植物,喜温暖、光照充足的环境。
其他文献
涂鴉首先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街头涂鸦文化已经散布到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并逐渐成为一种艺术。但由于受法律监管和新一代选择偏好的影响,涂鸦文化正濒临灭绝。  [海 词 积 累]  1.daredevil n. 莽撞汉;蛮勇的人  2.dodge v. 躲闪;避开  3.tag v. 签名涂鸦  4.reckon v. 认为  Londons fastest?changing
摘 要:《双城记》是狄更斯创作的著名长篇小说,整部小说揭露封建阶级的残酷统治,并对劳苦人民表以深切同情。小说具有十分独特的写作视角与人道主义立场,本文通过分析《双城记》的写作视角与探究其人道主义思想,来解读这部小说,并提出一些粗浅的观点,供同行方家参考批评。  关键词:双城记;狄更斯;写作视角;人道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
摘 要:就餐礼仪即在就餐时应做好的各项准备和应该注意的各种礼仪。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对礼仪非常重视,对就餐礼仪也提出过许多观点,如“共食不饱,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等。然而如今人们对就餐礼仪却不够重视,孩子们从小便未培养起良好的就餐礼仪。因此对青少年的就餐礼仪方面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培养青少年的就餐礼仪。  关键词:青少年;幼儿;就餐礼仪;培养  作者简介:张婷婷(
摘 要:天葬是人类无数丧葬形式中的一种,大多数人觉得其野蛮无比,使人死后毫无尊严,充满了血腥暴力。而实际上其背后有着令人敬畏的宗教信仰和自然崇拜其中包括佛教宿命轮回观,藏传佛教觉域派“施身法”割断我执来度化自身的吝啬与不堪,以达到为来世积福的目的。天葬是藏蒙两族地区人民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精神的体现。  关键词:天葬;宗教信仰;敬畏自然  作者简介:杨春瑶,女,汉,四川广安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 要:汤显祖是活跃于晚明文坛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牡丹亭》作为其一生最为得意的著作,反映了当时尊情思潮对于作品创作的影响,正是由于融注了尊情的思想,才使得整部戏剧凸显出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这种正在觉醒着的女性意识,不仅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同时也对后世作家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尤为重要的借鉴。本文将立足晚明社会的尊情思潮的角度,深刻解读文本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萌动,探究汤显祖塑造
贴春联,挂灯笼,放爆竹……这些独特而古老的新年习俗被炎黄子孙代代相传。而关于这些习俗的起源的传说,更为中国新年增添了几分神奇的色彩。  There are many tales that are parts of the Chinese culture. Many of them illustrate (说明) moral lessons, not so different from Aesop(
摘 要:“全民回忆”,可谓电影永不落空的王牌。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引发的火爆热潮,到如今人们对《致青春》、《左耳》、《匆匆那年》的追捧趋鹜,便可管窥这张“回忆王牌”的赫赫声势。它不痛不痒地撩拨着人们固有的怀旧情结,自然机巧讨喜。然而其原本故事的叙事模式和精神底色并不出言情小说式的一厢情愿、想入非非和单调狭隘,饶是它改换了门庭。  关键词:青春电影;回忆王牌;精神自恋;叙事模式  作者简介
摘 要:《左传》、《国语》和《史记》,三者对重耳流亡之旅的记述大体相同,许多细节甚至年份、人物身份却不同,本文不对相关年龄、身份考证进行探讨,主要比较欣赏流亡途中、称霸之前的重耳形象。  关键词:重耳;人物形象;比较欣赏  作者简介:邵珺(1994-),女,江苏省南通市人,南京师范大学学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
摘 要:作家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一直被学界视为解读人生的一部力作,它犹如一幅波澜起伏的时代画卷,不仅展示了当时纷繁踏至的社会境况,更深入地揭示了生活的意义。本文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对《人生》的叙述方式来进行解读,以期得到一些独特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人生》;语言学;言语;语言艺术  作者简介:张坤坤(1990-),男,河南商丘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當代文学。  
摘 要:关于后四十回的作者,红学界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从对文本的分析入手,可以看出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绝非出于一人之手。其中的重复错乱自不必说,最为重要的是红楼梦中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在后四十回中几乎被完全颠覆了。贾政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他家庭关系的转变,则是他性格前后矛盾的最好证明。  关键词:贾政;人物形象;人物关系  作者简介:赵璠(1988.8-),女,湖北随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