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德育,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自然生长,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一、摆正位置,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尤其在今天,我们更应该摆正位置,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应该从一年级就抓起,并始终贯彻于各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材、进行教学等各环节中,都要有意识地考虑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要坚决贯彻知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的原则。
二、善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困难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另外,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还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若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绷着面孔、不苟言笑,则教室的气氛必然趋向紧张、严肃,师生之间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学生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三、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小学教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同时在教学知识时注意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教学中。例如:一年级小朋友一进入学校,第一节课就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文第2、3页出示“可爱的校园”,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情景,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观察自己美丽的校园,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学校、爱集体的良好品德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美好的校园里努力学习,学好本领,长大为祖国建设更加美丽的校园。又如: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祖冲之是我国的一位偉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和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小数的人,这一成果要比外国数学家求得的结果早一千多年,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从中转化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俗话说:“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一旦主体将崇高理想和眼前的学习结合起来,那他们的兴趣将是长久的,其间发挥的潜能更是不可估量的。当然,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或先进人物这些显性的德育素材进行德育教育要有针对性、趣味性,讲究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喧宾夺主。
四、善于结合教学过程,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也不是少先队活动课,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够整节课对学生进行品德、说理教育,只能结合教学过程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一些好的事例:如做好事、节约用水、用电、改革前后的人均收入等,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又如:五年级教学统计时有这样一道题目:“我国运动员在第24—26这三届奥运会上各获得奖牌18块、54块、50块。制成获奖牌的统计表。”对于这道题,我没有急于让学生解题,而是让学生先仔细读题,接着让学生说说想到了什么,好多学生都想到了我国的体育成绩进了一大步,然后我就对学生说:“我国的体育成绩是进步神速的,在国际上影响很大,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感到无比的光荣,你们也应该努力学习,像运动员那样为祖国争光。”结果,学生都受到很大的鼓舞,做起题来特别认真。另外,就教学方法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小组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要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五、结合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的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了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等必须写得清楚、工整、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形成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六、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摄取有关信息,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是一门联系性极强的学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摄取有关德育信息,及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是这样引入课题的:演示举世瞩目的中国“神舟七号”成功升空的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是几时;结束时,再演示“神舟七号”成功返回的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舟七”返回的时间是几时。又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时间,教师通过联系生活中出现的振奋人心的大喜事来引出课题和收尾,这样,既能及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外界的信息,又能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再如:很多老师在教学统计的知识时,都很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如收集历届奥运会获得的金、银、铜牌数进行教学,类似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摄取现实生活中与数学紧密相关的新颖信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听到经济飞速发展的心声,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报效祖国而奋发读书的热情。
总之,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数学教学中德育功能渗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学能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一、摆正位置,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尤其在今天,我们更应该摆正位置,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应该从一年级就抓起,并始终贯彻于各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材、进行教学等各环节中,都要有意识地考虑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要坚决贯彻知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的原则。
二、善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困难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另外,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还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若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绷着面孔、不苟言笑,则教室的气氛必然趋向紧张、严肃,师生之间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学生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三、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小学教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同时在教学知识时注意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教学中。例如:一年级小朋友一进入学校,第一节课就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文第2、3页出示“可爱的校园”,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情景,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观察自己美丽的校园,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学校、爱集体的良好品德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美好的校园里努力学习,学好本领,长大为祖国建设更加美丽的校园。又如: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祖冲之是我国的一位偉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和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小数的人,这一成果要比外国数学家求得的结果早一千多年,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从中转化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俗话说:“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一旦主体将崇高理想和眼前的学习结合起来,那他们的兴趣将是长久的,其间发挥的潜能更是不可估量的。当然,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或先进人物这些显性的德育素材进行德育教育要有针对性、趣味性,讲究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喧宾夺主。
四、善于结合教学过程,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也不是少先队活动课,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够整节课对学生进行品德、说理教育,只能结合教学过程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一些好的事例:如做好事、节约用水、用电、改革前后的人均收入等,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又如:五年级教学统计时有这样一道题目:“我国运动员在第24—26这三届奥运会上各获得奖牌18块、54块、50块。制成获奖牌的统计表。”对于这道题,我没有急于让学生解题,而是让学生先仔细读题,接着让学生说说想到了什么,好多学生都想到了我国的体育成绩进了一大步,然后我就对学生说:“我国的体育成绩是进步神速的,在国际上影响很大,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感到无比的光荣,你们也应该努力学习,像运动员那样为祖国争光。”结果,学生都受到很大的鼓舞,做起题来特别认真。另外,就教学方法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小组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要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五、结合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的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了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等必须写得清楚、工整、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形成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六、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摄取有关信息,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是一门联系性极强的学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摄取有关德育信息,及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是这样引入课题的:演示举世瞩目的中国“神舟七号”成功升空的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是几时;结束时,再演示“神舟七号”成功返回的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舟七”返回的时间是几时。又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时间,教师通过联系生活中出现的振奋人心的大喜事来引出课题和收尾,这样,既能及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外界的信息,又能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再如:很多老师在教学统计的知识时,都很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如收集历届奥运会获得的金、银、铜牌数进行教学,类似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摄取现实生活中与数学紧密相关的新颖信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听到经济飞速发展的心声,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报效祖国而奋发读书的热情。
总之,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数学教学中德育功能渗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学能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