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質,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物理课主要是培养分析和综合,推理和想象的能力,这些能力在一定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他们所受的教育和从事的实践活动而形成发展起来。学生素质的差别,对于他们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素质结合起来。
一、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质量观
物理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都得到提高,要想法设法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得到充分发挥。如果只注重表面的分数,忽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不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瞬息万变,需要人们不断更新知识,“高分低能”毫无用武之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目光转向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上来。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质量观。制定合理的教育机构,完善教育机制,彻底改变只用一个分数衡量一个学校、一个学生优劣的标准。只要存在升学率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第二,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教师要从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真正对学生的未来负责。不能只教书育人,更不能把学生当成自己功成名就的工具,杜绝超纲、超量、超时现象的发生,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第三,要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使全社会都认识到“高分低能”的弊端,要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必须让下一代既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又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要有高度的现代文明意识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通过介绍物理学的发展史,激励学生学习前人严谨的科学态度
物理学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科学实验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过程,也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适当讲些物理学史,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学习前人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都是有益的。物理学中的一些理论,特别是微观世界的理论,在中学并不是都能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的。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结合物理学的发展史讲述一些物理理论。例如人们对原子的认识研究的漫长时间,就是一个对科技艰难探究的过程;从牛顿发现光谱到道尔顿阐明化学上的定比定律和倍比定律;从布朗运动到氢光谱线的规律;从光电效应、x射线、放射性到电子的发现,再到粒子的散射实验证实了原子的核式结构等。把讲述物理学史和讲授物理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介绍物理学家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思考方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结合起来,学生会聚精会神,认真听讲和积极思考。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对于物理课来说非常重要。通过实验,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兴趣是物理课的主要任务,富有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好手段,它能荡开学生的心扉,激发求知欲望。边演示边讲,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演示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具有示范作用,拿出一件仪器要说出名称,每一操作过程要用物理语言表达,并进行必要地板书、板图。观察能力是研究物理最初级、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学习物理的过程就是观察、思考、实验、再观察、实验,发现和证明,只要引导得当,就使观察能力逐渐敏锐起来,引起一定的思维和联想。
四、加强感性认识,启发学生思考
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从生动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过程。不同的是,学生的这一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能动过程的飞跃,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把结论告诉学生,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正确思考,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量如“电阻”、“电容”、“电动势”、“磁感应强度”等,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出物理本质的,而不是简单生硬地讲出这个物理量的意义。学生一旦形成这种能力,既容易理解物理概念所表示的物理本质,又易于学习新知识。例如在讲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时,首先通过实验得出:对于放入磁场中某一位置的通电导线,当导线与磁场垂直时,无论怎样改变导线的长度L,通入的电流I,它所受到的力F与电流I和长度L乘积的比值均相同,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这一比值反映磁场本身性质的物理量,然后得出磁感应强度的定义。这样既提示了磁感应强度的物理意义,又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
一、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质量观
物理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都得到提高,要想法设法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得到充分发挥。如果只注重表面的分数,忽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不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瞬息万变,需要人们不断更新知识,“高分低能”毫无用武之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目光转向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上来。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质量观。制定合理的教育机构,完善教育机制,彻底改变只用一个分数衡量一个学校、一个学生优劣的标准。只要存在升学率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第二,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教师要从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真正对学生的未来负责。不能只教书育人,更不能把学生当成自己功成名就的工具,杜绝超纲、超量、超时现象的发生,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第三,要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使全社会都认识到“高分低能”的弊端,要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必须让下一代既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又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要有高度的现代文明意识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通过介绍物理学的发展史,激励学生学习前人严谨的科学态度
物理学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科学实验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过程,也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适当讲些物理学史,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学习前人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都是有益的。物理学中的一些理论,特别是微观世界的理论,在中学并不是都能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的。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结合物理学的发展史讲述一些物理理论。例如人们对原子的认识研究的漫长时间,就是一个对科技艰难探究的过程;从牛顿发现光谱到道尔顿阐明化学上的定比定律和倍比定律;从布朗运动到氢光谱线的规律;从光电效应、x射线、放射性到电子的发现,再到粒子的散射实验证实了原子的核式结构等。把讲述物理学史和讲授物理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介绍物理学家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思考方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结合起来,学生会聚精会神,认真听讲和积极思考。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对于物理课来说非常重要。通过实验,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兴趣是物理课的主要任务,富有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好手段,它能荡开学生的心扉,激发求知欲望。边演示边讲,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演示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具有示范作用,拿出一件仪器要说出名称,每一操作过程要用物理语言表达,并进行必要地板书、板图。观察能力是研究物理最初级、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学习物理的过程就是观察、思考、实验、再观察、实验,发现和证明,只要引导得当,就使观察能力逐渐敏锐起来,引起一定的思维和联想。
四、加强感性认识,启发学生思考
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从生动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过程。不同的是,学生的这一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能动过程的飞跃,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把结论告诉学生,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正确思考,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量如“电阻”、“电容”、“电动势”、“磁感应强度”等,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出物理本质的,而不是简单生硬地讲出这个物理量的意义。学生一旦形成这种能力,既容易理解物理概念所表示的物理本质,又易于学习新知识。例如在讲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时,首先通过实验得出:对于放入磁场中某一位置的通电导线,当导线与磁场垂直时,无论怎样改变导线的长度L,通入的电流I,它所受到的力F与电流I和长度L乘积的比值均相同,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这一比值反映磁场本身性质的物理量,然后得出磁感应强度的定义。这样既提示了磁感应强度的物理意义,又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