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B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分析

来源 :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hhj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ⅠB期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2016年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宫颈癌根治手术±术后治疗的305例ⅠB1~ⅠB2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伴淋巴结转移31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转移的因素。

结果

3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2例复发转移,3年无瘤生存率为94%(29/31);1例死亡,3年总生存率为97%(30/31)。ⅠB1期(肿瘤≤4 cm)、ⅠB2期(肿瘤>4 cm)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8.2%(22/267)、24%(9/38)(P<0.01)。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阳性(P<0.01)及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P<0.01)与ⅠB期发生淋巴结转移相关。多因素结果显示LVSI阳性(P=0.016)为ⅠB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B期宫颈癌患者中肿瘤>4 cm、伴有LVSI及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且LVSI阳性为独立危险因素。ⅠB期宫颈癌合并淋巴结转移患者,经根治性手术及术后辅助同步放化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其他文献
宫腔粘连患者的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纤维组织增生,生育能力受到严重影响。然而,目前对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的常规手术治疗术后复发率高且效果差。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外源性移植干细胞治疗宫腔粘连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干细胞修复子宫内膜将成为一种新的宫腔粘连的治疗方式。研究表明,子宫内膜中存在干细胞,并且其参与内膜的修复与再生。本文主要对子宫内膜干细胞的研究现状和治疗宫腔粘连的进展进行综述。
成功的繁殖需要配子成熟、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卵母细胞成熟包括一系列形态学和分子学变化,经历生发泡期、减数分裂I中期和减数分裂II中期(MⅡ)。而后精子与MⅡ期的卵母细胞融合,启动胚胎发育,逐步形成各种器官及组织。因此,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任何一个步骤失败都会导致不孕。然而,人类卵母细胞发育停滞的遗传学病因大多仍不甚清楚。母源RNA和蛋白质对维持正常的胚胎早期发育至关重要。皮质下母源复合体组分基因及其
胚胎植入前基因检测技术发展至今已在辅助生殖领域广泛应用,研究者们也不断地在优化该技术以期得到更好的应用。从最初只能检测有限数目的染色体检查逐渐优化为全基因组筛查技术,胚胎检测方法也由侵入性向非侵入性的方法开始转变,生殖中心对胚胎植入前基因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结局均有报道。通过对比不同中心的研究结果,我们了解到不同诊断技术、检测技术还有新近出现的改良技术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本文结合胚胎植入前基因检测技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的表达异常与许多卵泡发育异常疾病密切相关,包括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和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等。随着对LncRNAs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研究表明,LncRNAs在卵泡发育异常疾病中差异表达并发挥功能。研究结果显示LncRNAs可能参与女性卵泡发育、卵丘扩张、卵子成熟和黄体形成等多个过程,可能影响PCOS患者颗粒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凋亡,并且参与其调控内分泌
卵巢癌(OC)是死亡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极易复发转移。由于局部种植转移的扩散方式,晚期OC通常累及上腹部。而高质量的手术实现肉眼可见肿瘤的完全切除是OC治疗的基础,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因素。近年来,随着手术技巧的提高,上腹部转移病灶不再是OC实现R0切除的障碍。本文将对上腹部转移性OC外科治疗的术者选择、患者适应证、手术方式、并发症及生存预后进行述评。
目的评价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铂耐药复发卵巢癌(OC)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期刊(VIP)及万方等数据库,收集和评价从建库至2020年2月使用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铂耐药复发OC的随机对照试验,经过筛选、提取文献资料及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
目的评价晚期卵巢癌(OC)新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NHIPE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6—2019年间共22例OC患者接受NHIPEC,对其治疗相关指标进行分析,以评估NHIPEC安全性。结果NHIPEC后无患者发生4级不良事件(AE),3级AE发生率14%(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呕吐)。最常见AE为腹痛和呕吐,发生率均为27%。这些患者在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22例患者均在NHIPEC后4周内接
目的探讨≥3次瘤体减灭术(CS)治疗多次复发卵巢癌(OC)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17—2020年间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共收治复发性OC 159例,其中107例行静脉化疗,45例行2次CS,7例行≥3次CS。收集这7例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情况及生存预后情况等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2岁(42~61岁)。初次手术病理分期Ⅰc期1例,Ⅲb期2例,Ⅲc期3例,Ⅳa期1例。7例患
目的探索FIGO分期早期宫颈癌及局部晚期宫颈癌手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复发模式的异同,以期基于证据有效进行随访及术后患者的管理及治疗。方法收集2011—2016年在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并进行根治性手术和/或辅助治疗后复发转移病例165例。基于FIGO分期分为早期(107例)和局部晚期(58例)宫颈癌2个组,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初次手术组织学类型、病理特征,复发时间及间隔、复发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