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日益引起社会的重视。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安徽省耕地变化情况,结合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3种消费水平,分别探讨了预测时期内安徽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状况。并利用PER模型,计算了安徽省1998—2013年的环境人口容量。结果表明在可预见的时期内,现实人口数量终将超过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人口承载力,出现超负荷状态。
关键词 耕地变化;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7-0348-04
Abstract Population bear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is increasingly cause the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Taking Anhu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by analyzing the changes of cultivated land,combined with the subsistence,well,well-off three level of consumption,respectively discussed the forecast period of land resources in Anhui Province population bearing condition.And use the PER model,calculating the environmental capacity of population in Anhui Province in 1998—2013.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foreseeable period,the reality people will be more than on the basis of the land resources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come on the overload condition.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 change;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environmental capacity of population;Anhui Province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人口迅速增加的前提下,人地关系愈发紧张。面对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态势,对土地资源是否具有相应的生产潜力满足人口的食物需求提出了质疑。基于此,对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研究得到国家的重视,并迅速发展。目前,学术界对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概念尚无统一定论。1970年,威廉·福格特把生态学上的承载力概念进一步延伸,提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就是土地提供饮食和住所的能力[1]。198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提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2]。封志明在《土地承载力研究的起源与发展》中提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3]。对其进行综合考虑,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实质是研究一定区域内,特定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投入水平条件下生产的食物粮食总量供给是否能满足人类需求之间的平衡发展问题。
安徽省位于我国的东南部地区,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地跨北纬29°41′~34°38′、东经114°54′~119°37′,东西宽约450 km2,南北长约570 km2,全省土地总面积约14.01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1.46%。现辖16个地级市、62个县(市)、43个县级区和1 5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安徽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也是全国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安徽省耕地面积减少,基本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人地矛盾日趋严重。因此,研究安徽省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对解决人地矛盾、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宏观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分别从耕地变化情况、土地资源的绝对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3个方面研究安徽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变化。
1 安徽省耕地变化情况研究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是围绕土地—粮食—人口三者之间的联系展开的[4]。因此,研究安徽省耕地变化情况对测算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人口、耕地与粮食产量变化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耕地面积的变化大体可以分为2个阶段:1978—2003年为减少阶段,耕地面积从4 469 160 hm2减少到4 084 727 hm2,平均每年减少15 377 hm2;2004—2012年为缓慢增长阶段,耕地面积从4 108 856 hm2增加到4 188 104 hm2,平均每年增加9 906 hm2。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耕地面积经历了先减少后增加的这一过程,但与1978年的4 469 160 hm2相比,耕地面积仍减少了281 056 hm2。与安徽省耕地面积先减后增趋势相比,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却呈递减之势,与1978年的948.26 m2相比,2013年只有604.43 m2,人均耕地共减少了343.83 m2。
2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在区域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中,有许多因素、因子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比如人口的增加、粮食的产量、耕地面积的变化、产业政策和劳动力结构等。这些因素、因子的变化对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都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粮食是最重要的消费品,所以在不考虑产业政策、劳动力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基础上,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实际是特定区域内的粮食产量在一定的消费水准下能承载人口的最大限度。因此,对安徽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首先是预测粮食产量和确定生活消费标准,之后与预测的人口数量进行对比[5]。
关键词 耕地变化;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7-0348-04
Abstract Population bear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is increasingly cause the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Taking Anhu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by analyzing the changes of cultivated land,combined with the subsistence,well,well-off three level of consumption,respectively discussed the forecast period of land resources in Anhui Province population bearing condition.And use the PER model,calculating the environmental capacity of population in Anhui Province in 1998—2013.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foreseeable period,the reality people will be more than on the basis of the land resources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come on the overload condition.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 change;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environmental capacity of population;Anhui Province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人口迅速增加的前提下,人地关系愈发紧张。面对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态势,对土地资源是否具有相应的生产潜力满足人口的食物需求提出了质疑。基于此,对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研究得到国家的重视,并迅速发展。目前,学术界对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概念尚无统一定论。1970年,威廉·福格特把生态学上的承载力概念进一步延伸,提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就是土地提供饮食和住所的能力[1]。198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提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2]。封志明在《土地承载力研究的起源与发展》中提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3]。对其进行综合考虑,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实质是研究一定区域内,特定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投入水平条件下生产的食物粮食总量供给是否能满足人类需求之间的平衡发展问题。
安徽省位于我国的东南部地区,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地跨北纬29°41′~34°38′、东经114°54′~119°37′,东西宽约450 km2,南北长约570 km2,全省土地总面积约14.01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1.46%。现辖16个地级市、62个县(市)、43个县级区和1 5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安徽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也是全国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安徽省耕地面积减少,基本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人地矛盾日趋严重。因此,研究安徽省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对解决人地矛盾、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宏观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分别从耕地变化情况、土地资源的绝对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3个方面研究安徽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变化。
1 安徽省耕地变化情况研究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是围绕土地—粮食—人口三者之间的联系展开的[4]。因此,研究安徽省耕地变化情况对测算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人口、耕地与粮食产量变化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耕地面积的变化大体可以分为2个阶段:1978—2003年为减少阶段,耕地面积从4 469 160 hm2减少到4 084 727 hm2,平均每年减少15 377 hm2;2004—2012年为缓慢增长阶段,耕地面积从4 108 856 hm2增加到4 188 104 hm2,平均每年增加9 906 hm2。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耕地面积经历了先减少后增加的这一过程,但与1978年的4 469 160 hm2相比,耕地面积仍减少了281 056 hm2。与安徽省耕地面积先减后增趋势相比,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却呈递减之势,与1978年的948.26 m2相比,2013年只有604.43 m2,人均耕地共减少了343.83 m2。
2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在区域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中,有许多因素、因子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比如人口的增加、粮食的产量、耕地面积的变化、产业政策和劳动力结构等。这些因素、因子的变化对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都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粮食是最重要的消费品,所以在不考虑产业政策、劳动力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基础上,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实际是特定区域内的粮食产量在一定的消费水准下能承载人口的最大限度。因此,对安徽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首先是预测粮食产量和确定生活消费标准,之后与预测的人口数量进行对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