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阅读教学中的“读”早被“阅”所取代,教师不敢抓诵读,学生不愿读书,无形之中阅读走入一个由不读或默读主宰的误区,出声的朗读已被淡化,朗读成了课堂的点缀,而笔者认为:“读”才是学习的根本。加强诵读教学,努力找回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着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出路。
朗读(诵读),就是把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听觉的有声语的话动。它并不简单等同于见字出声,而是一个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口、眼、耳、脑等感觉器官共同参与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过程。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体味文字作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实现从“读文”到“写文”的还原。
一、以读促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文字作品是诉诸视觉的,可以反复看、经常看,无疑是一种优势。但看仍有一定局限,它只是凭借一条渠道传入大脑,留下的印象远不如多条渠道来得深刻。朗读,不但要看,反复看,还要变为有声语言,从而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学生需调动多种感官,使文章的字、词、句、段在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烙印。在诵读过程中,课文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 “布乎四体”,多方面感知,做到“目治”、“口治”、“耳治”。诵读能够披文入情,神游其中,增进理解,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朱自清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白话文的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三分文章七分读”是有科学道理的。
此外,通过朗读,自己会发现对味或不对味,于是再看、再体味、再读。这种精益求精的反复,就意味着对文字作品的更深理解,更深的感受。边看边读,最有利于从谴词造句到思想感情的融会贯通。特级教师魏治明说过:“从诵读入手进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熟读以至背诵。这样循环往复,逐步加深体
会,对一篇文章才能晓其理、感其情,品味其精当美妙之处。”
二、以读为本,培养语感能力。
李海林先生在《言语教学论》中指出,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是言语,言语虽然也有规律,但这种规律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因此,言语的习得不能仅从理解这个知性、理性的过程入手,更需要学生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达到一种对言语的直觉化、自动化程度,这就是语感的培养。而“诵读”就是实现感悟,形成语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我国古代的的语文教育就特别重视朗读,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感受,品位文章。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朱熹更具体地提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里的“多诵数遍,自然上口”实际上就是熟练的过程。熟练即自动化,熟练的活动方式保证了个体在没有太多注意负荷的情况下完成活动。幼儿学会走路,从来就不是从了解“走路的方法”开始的。同样的道理,学习母语从来就不是从语法开始的,“理解”未必能促进“熟练”的形成。有关长时工作记忆的研究表明,要进行熟练活动,必须形成长时工作记忆。长时工作记忆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对有关材料的非常熟悉。而“反复吟诵、多读”就是熟悉语言材料从而培养言语自动化的有效途径。
我们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就是让学生浸润书中,用自己的全部感觉器官去感受、感觉、感知从而感悟。古人云“学贵有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学文章当如禅家有悟门”,看起来很玄妙,其实就是主张要从反复诵读入手,即“朝夕讽咏以为之本”,“久之自然悟入”《沧浪诗话》。古人还推崇‘化”,即消化吸收,变为自己的创作。 “文章读之极熟,则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听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充分说明“读之极熟”就能够“与我为化”,将文章的内容理法完全变成自己的东西,一旦需要表达的时候,就会挥洒自如了。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语感培养的最高境界。
三、以读带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般来说,我们所朗读的文章都是经典,古今中外的名家高手,究竟是怎样反映显示,阐明事理,抒发感情的?这些文字材料通过朗读被我们仔细分析、深入体味,这绝不仅只是“念字出声”的无思维活动,而是动用了自己全部精力的再创作。于是,朗读后的潜移默化的成果就日益显露出来:不但可以自己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可以在说话是应用词章,从而使我们的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趋于准确与生动。“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境界就是语言表现力的极高表现。极高表现力产生的同时,更高的朗读水平随即出现,这样,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另外,朗读还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形式,是达到语言规范化的途径。作为母语,我们有责任用好她,说好她。
朗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的环节。可喜的是,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并推行的背景下,朗读教学受到了重新肯定和重视。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朗读教学的价值。朝花夕拾,返朴归真,追寻先人们曾经走过的诵读之路。于是,“朗朗书声”如东风乍起,顿时给语文教学拂来清新之气。学生开始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朗读法科学合理性的实现必须要有以下前提,才会发挥其效用。
一乃诵读心到。《朱子训学斋规》提到: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真德秀《教子斋规》中有“学诵”条规:“专心看字、断句慢读,须要字字分明,毋得目视东西,手弄他物。”朱熹从背诵的要求指出: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这些话都是要求诵读要专心致志,把心放在书内,虚心涵咏,要求非常严格。重视心到是对的,一方面是对文字作品的用心思索、用心体会、一方面是对自己朗读的用心品味、用心检验。
二要诵读思随。朱熹在《读书之要》里谈到:“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他的读书六法,其中一条就是“熟读精思”。可见,读与思互相为用,互为表里,这是古人十分讲究的。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应如此。尤其是那些学生不易理解的文章段落,缺少了对文本起码的理解与感悟,一味地读读背背,是不能读出真情真义的。特级教师魏治明说得好:“从诵读入手进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熟读以至背诵。这样循环往复,逐步加深体会,对一篇文章才能晓其理、感其情,品味其精当美妙之处。”当然,这里也少不了教师的点拨指导,努力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调动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参与,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见解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如果抛开了诵读的环节,一味地架空分析,那一定是无味又无用的;如果抛开了理解深思环节,一味地读读背背,那也一定是徒劳无益的。
三是诵读宜多。多有两个要求:一个是诵读的遍数多,这样才能做到熟读精思。《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有这样的记载:“八岁入学之后……读《小学》,要求一二百字,渐至六七百字,每人段内要分细段,每细段,必看读百遍,背读百遍,然后通读一三十遍。”要求百遍成诵。多的另一个要求诵读的内容要多,经、史、子、集,读尽可能多的书。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一七岁进私塾启蒙,十岁开始读《资治通鉴》,三年以后,就把这本三百五十五卷的巨著熟读成诵,并抄写了一遍,他这样勤奋地读了二十多年书,总数达到了好几万一卷,真可谓“遍读天下书”。
朗读的作用是巨大的,它那潜移默化的威力真是“妙不可言”。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大力发扬诵读法,更应深切领会诵读法的要义,使诵读法真正成为开启语文学习之门的金钥匙。
朗读(诵读),就是把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听觉的有声语的话动。它并不简单等同于见字出声,而是一个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口、眼、耳、脑等感觉器官共同参与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过程。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体味文字作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实现从“读文”到“写文”的还原。
一、以读促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文字作品是诉诸视觉的,可以反复看、经常看,无疑是一种优势。但看仍有一定局限,它只是凭借一条渠道传入大脑,留下的印象远不如多条渠道来得深刻。朗读,不但要看,反复看,还要变为有声语言,从而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学生需调动多种感官,使文章的字、词、句、段在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烙印。在诵读过程中,课文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 “布乎四体”,多方面感知,做到“目治”、“口治”、“耳治”。诵读能够披文入情,神游其中,增进理解,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朱自清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白话文的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三分文章七分读”是有科学道理的。
此外,通过朗读,自己会发现对味或不对味,于是再看、再体味、再读。这种精益求精的反复,就意味着对文字作品的更深理解,更深的感受。边看边读,最有利于从谴词造句到思想感情的融会贯通。特级教师魏治明说过:“从诵读入手进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熟读以至背诵。这样循环往复,逐步加深体
会,对一篇文章才能晓其理、感其情,品味其精当美妙之处。”
二、以读为本,培养语感能力。
李海林先生在《言语教学论》中指出,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是言语,言语虽然也有规律,但这种规律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因此,言语的习得不能仅从理解这个知性、理性的过程入手,更需要学生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达到一种对言语的直觉化、自动化程度,这就是语感的培养。而“诵读”就是实现感悟,形成语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我国古代的的语文教育就特别重视朗读,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感受,品位文章。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朱熹更具体地提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里的“多诵数遍,自然上口”实际上就是熟练的过程。熟练即自动化,熟练的活动方式保证了个体在没有太多注意负荷的情况下完成活动。幼儿学会走路,从来就不是从了解“走路的方法”开始的。同样的道理,学习母语从来就不是从语法开始的,“理解”未必能促进“熟练”的形成。有关长时工作记忆的研究表明,要进行熟练活动,必须形成长时工作记忆。长时工作记忆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对有关材料的非常熟悉。而“反复吟诵、多读”就是熟悉语言材料从而培养言语自动化的有效途径。
我们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就是让学生浸润书中,用自己的全部感觉器官去感受、感觉、感知从而感悟。古人云“学贵有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学文章当如禅家有悟门”,看起来很玄妙,其实就是主张要从反复诵读入手,即“朝夕讽咏以为之本”,“久之自然悟入”《沧浪诗话》。古人还推崇‘化”,即消化吸收,变为自己的创作。 “文章读之极熟,则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听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充分说明“读之极熟”就能够“与我为化”,将文章的内容理法完全变成自己的东西,一旦需要表达的时候,就会挥洒自如了。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语感培养的最高境界。
三、以读带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般来说,我们所朗读的文章都是经典,古今中外的名家高手,究竟是怎样反映显示,阐明事理,抒发感情的?这些文字材料通过朗读被我们仔细分析、深入体味,这绝不仅只是“念字出声”的无思维活动,而是动用了自己全部精力的再创作。于是,朗读后的潜移默化的成果就日益显露出来:不但可以自己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可以在说话是应用词章,从而使我们的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趋于准确与生动。“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境界就是语言表现力的极高表现。极高表现力产生的同时,更高的朗读水平随即出现,这样,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另外,朗读还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形式,是达到语言规范化的途径。作为母语,我们有责任用好她,说好她。
朗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的环节。可喜的是,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并推行的背景下,朗读教学受到了重新肯定和重视。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朗读教学的价值。朝花夕拾,返朴归真,追寻先人们曾经走过的诵读之路。于是,“朗朗书声”如东风乍起,顿时给语文教学拂来清新之气。学生开始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朗读法科学合理性的实现必须要有以下前提,才会发挥其效用。
一乃诵读心到。《朱子训学斋规》提到: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真德秀《教子斋规》中有“学诵”条规:“专心看字、断句慢读,须要字字分明,毋得目视东西,手弄他物。”朱熹从背诵的要求指出: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这些话都是要求诵读要专心致志,把心放在书内,虚心涵咏,要求非常严格。重视心到是对的,一方面是对文字作品的用心思索、用心体会、一方面是对自己朗读的用心品味、用心检验。
二要诵读思随。朱熹在《读书之要》里谈到:“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他的读书六法,其中一条就是“熟读精思”。可见,读与思互相为用,互为表里,这是古人十分讲究的。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应如此。尤其是那些学生不易理解的文章段落,缺少了对文本起码的理解与感悟,一味地读读背背,是不能读出真情真义的。特级教师魏治明说得好:“从诵读入手进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熟读以至背诵。这样循环往复,逐步加深体会,对一篇文章才能晓其理、感其情,品味其精当美妙之处。”当然,这里也少不了教师的点拨指导,努力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调动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参与,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见解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如果抛开了诵读的环节,一味地架空分析,那一定是无味又无用的;如果抛开了理解深思环节,一味地读读背背,那也一定是徒劳无益的。
三是诵读宜多。多有两个要求:一个是诵读的遍数多,这样才能做到熟读精思。《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有这样的记载:“八岁入学之后……读《小学》,要求一二百字,渐至六七百字,每人段内要分细段,每细段,必看读百遍,背读百遍,然后通读一三十遍。”要求百遍成诵。多的另一个要求诵读的内容要多,经、史、子、集,读尽可能多的书。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一七岁进私塾启蒙,十岁开始读《资治通鉴》,三年以后,就把这本三百五十五卷的巨著熟读成诵,并抄写了一遍,他这样勤奋地读了二十多年书,总数达到了好几万一卷,真可谓“遍读天下书”。
朗读的作用是巨大的,它那潜移默化的威力真是“妙不可言”。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大力发扬诵读法,更应深切领会诵读法的要义,使诵读法真正成为开启语文学习之门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