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趋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他们逐渐有成人感、性意识“觉醒”。基于这些变化, 学校和教师 应该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和管理。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 在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心理成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 主要从作文指导、评改的角度, 关注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早恋问题, 确立健康的爱情观, 保障学生健 康快乐地成长, 顺利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业。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育迅猛的青春前期, 这个时 期的孩子虽然性机能成熟了, 但心理还很幼稚, 不能完全 养成社会道德行为的习惯, 也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 有的学生, 开始出现了早恋的现象。表现在: 和异性接触 多, 过分亲密, 学习分心, 逐渐疏远同学、老师, 听不进 老师和家人的劝阻等。
那么, 是哪些原因导致中学生出现早恋现象呢? 概括 来说, 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学习生活单调, 学业压力大。 随着经济 生活的不断发展, 人们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 父母会把全 部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 “望子成龙” 或“望女成凤”。 在机械单调的学习生活中, 学生日渐丰富的感情长期无法 得到体现和满足, 心理压力无法得到缓解, 这时如果有异 性对他们表示关心, 或者遇到了自己喜欢的异性, 他们就 会把注意力从学习转移到自己喜欢的异性身上, 新奇、刺 激、朦胧的感觉暂时填补了精神的空虚, 紧张、压抑的心 理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第二,正确的性认知落后于身体的发育。 很多 家庭中, 父母认为性知识难以启齿, 无法给孩子讲授, 我 们小时候大多都问过父母, “我是从哪里来的” 这个问题, 但父母回答却是千奇百怪, 或是从肚脐眼钻出来的, 或是 从胳肢窝出来, 或是在河岸边捡来的……很少有父母从正 面科学地给我们讲解。而学校刻板、滞后的性教育也无法 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一些青少年就通过不良渠道来了解 性知识, 如书报摊点的黄色书籍、报纸、网上的信息等, 这些错误的信息会给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 响。这时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很容易发生早恋现象, 甚至过早偷尝禁果酿成错误。
第三,学习成绩不好, 缺乏自信心。 有些孩子 因为学习基础较差, 成绩不理想, 在学校总觉得抬不起头, 在家里也常受父母责难呵斥, 时间长了, 就会产生自卑、 敏感的心理。这时如果有一位异性朋友在他(她) 身边, 在乎他(她), 欣赏他(她), 他就会感觉自身价值得到了 体现。此外, 也有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产生 攀比心理, 认为谈恋爱就会觉得有人看得起自己, 身边有 了一位恋人就会更加令人瞩目, 虚荣心就会得到满足。
第四,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缺乏关心、关爱。 这部分学生, 长期得不到父母完整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 育, 所以在情感上得到关注的需求和愿望变得更为强烈。 当他们受到异性的关注后, 觉得自己得到了重视, 感情上 也有了寄托, 从而陷进早恋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虽然早恋有时可以减缓学习带来的巨大压力, 暂时填补学生情感上的空虚,也可以宣泄过剩的精力。但由于初中生身体心理还不成熟, 社会经验少, 应对问题能力差, 如果感情出现危机, 或者发生意料之外的事情, 很容易对他们造成身体和心理的伤害。
基于这些,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 在教学中同时应该担负起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那么,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教 学时间内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并进行教育呢? 笔者认 为, 除了和学生谈心, 课堂上细心观察外, 还有一个极为 重要的途径, 就是在批阅学生的日记、周记和作文过程中, 去发现、了解学生的思想。“言为心声”, 文字大多是个人 思想感情的流露, 特别是在日记和周记中。当学生在生活 中遇到烦恼或困惑时, 有些话难以启齿, 所以他们往往把日记或周记作为倾诉的对象。那怎样才能做到在作文教学 中发现学生的早恋问题并及时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呢?
一、 鼓励学生表真情, 言实感。 《语文课程标 准》对中学作文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是“书面表达要观点 正确, 内容充实, 感情真实健康。” 因此, 教师要培养学生 正确的作文观, 明确告诉学生: 能够反映时代特征, 表现 作者真实感受, 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文章才是好作品。靠堆 砌华丽的辞藻、追求时髦的空话、无实际内容的文章经不 起考验。如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叶圣陶、老舍、巴金等, 他们的作品都是因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吸引广大读者 的, 他们文章的语言都是朴实无华的。
因此教师在平时指导学生写作时, 应该告诉学生: 写文章要有感而发, 不要过于在乎文章长短和形式优美。从 生活实际出发, 表真情, 言实感, 不要写大话、喊口号。 还有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 会出现不成熟的思 想和幼稚可笑的行为, 这是正常的。不要有太多的顾虑, 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自己的不成熟, 才会逐渐长大 成熟。成长中的烦恼谁都有, 只要我们敢于表露, 勇于面 对, 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二、 要慎重地保护学生的隐私, 让学生信任自 己。 虽然学生这个时候所谓的“爱情” 可能是极不成熟的, 甚至在成人看来是幼稚可笑的, 但对他们来说, 是神圣的,付出真实情感的。当学生在作文或周记中将这段往事或正在遭受困扰的感情显露时, 教师要耐心地读完, 同时要注意捕捉学生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不安、疑虑、焦灼和希望寻求情感支持等信息。
当教师发现学生有早恋倾向时, 不要简单地发火, 训斥, 冷言讥讽, 或者毫不在乎, 这样只会使事态进一步恶化。教师应该首先以诚恳的态度向当事学生了解情况, 耐心进行劝导, 同时在作文的评语上给出建议性的意见, 让学生体察到老师对他的关切和期望。切忌将日记或作文公开、宣读, 甚至将这些学生作为批评的对象, 在班上点名批评。这样, 学生的心灵之门就会永远在你面前关闭。
三、 更新观念, 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当前学校教育已经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纳入教学目标, 教师要更新观念, 用开明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情 感观念, 让学生在写作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包 括爱情。
很多学生在日记中, 都会写到自己的早恋或对爱情的向往、期待, 如果教师思想保守, 就会对这类文章一律封杀、避而不谈。我认为这种方式并不能使学生远离早恋, 反而导致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封闭起来, 不再和你交流, 更容易出问题。对于有早恋倾向的学生, 需要的是教师 正确的引导和宽容的对待。例如在引导学生写作或阅读 爱情题材的文章时, 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古今爱情故事, 如: 孟姜女哭长城, 刘兰芝和焦仲卿, 李清照的 词, 周恩来和邓颖超, 毛泽东和杨开慧, 孙中山和宋庆 龄等, 以此让学生明白: 爱情不仅仅是请吃一顿饭或喝 一杯奶茶, 而更多的是付出和责任, 从而帮助学生确立 起健康的爱情观。
四、 丰富学生精神生活, 及时解决早恋问题。
学校和班级可以安排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科技实践活动, 并开展各种竞赛,这样有利于宣泄学生过剩的体能和精力, 转移早恋学生的注意力, 减少他们单独相处的时间。在作文课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向校文学社、广播站投稿, 并将学生优秀习作推荐到省报或相关网站上发表。对于选不上的作文, 在学校或班上分批进行展示。也可以以小组、 个人为单位, 每月出一期作文报, 稿件可以自己写, 也可以转载, 每期都评出最佳刊物奖, 最佳编辑奖, 最优秀作文奖等。教师要以鼓励为主, 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放大, 多表扬、赞美、欣赏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这样, 他们的情感就会转移到更有社会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活动上, 减少在 早恋上的精力和感情的投入。
总之, 任何学科、任何环节的教学当中, 德育教育都应渗透其中,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及时帮助学生走出早恋的泥潭, 才能使青少年更加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育迅猛的青春前期, 这个时 期的孩子虽然性机能成熟了, 但心理还很幼稚, 不能完全 养成社会道德行为的习惯, 也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 有的学生, 开始出现了早恋的现象。表现在: 和异性接触 多, 过分亲密, 学习分心, 逐渐疏远同学、老师, 听不进 老师和家人的劝阻等。
那么, 是哪些原因导致中学生出现早恋现象呢? 概括 来说, 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学习生活单调, 学业压力大。 随着经济 生活的不断发展, 人们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 父母会把全 部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 “望子成龙” 或“望女成凤”。 在机械单调的学习生活中, 学生日渐丰富的感情长期无法 得到体现和满足, 心理压力无法得到缓解, 这时如果有异 性对他们表示关心, 或者遇到了自己喜欢的异性, 他们就 会把注意力从学习转移到自己喜欢的异性身上, 新奇、刺 激、朦胧的感觉暂时填补了精神的空虚, 紧张、压抑的心 理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第二,正确的性认知落后于身体的发育。 很多 家庭中, 父母认为性知识难以启齿, 无法给孩子讲授, 我 们小时候大多都问过父母, “我是从哪里来的” 这个问题, 但父母回答却是千奇百怪, 或是从肚脐眼钻出来的, 或是 从胳肢窝出来, 或是在河岸边捡来的……很少有父母从正 面科学地给我们讲解。而学校刻板、滞后的性教育也无法 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一些青少年就通过不良渠道来了解 性知识, 如书报摊点的黄色书籍、报纸、网上的信息等, 这些错误的信息会给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 响。这时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很容易发生早恋现象, 甚至过早偷尝禁果酿成错误。
第三,学习成绩不好, 缺乏自信心。 有些孩子 因为学习基础较差, 成绩不理想, 在学校总觉得抬不起头, 在家里也常受父母责难呵斥, 时间长了, 就会产生自卑、 敏感的心理。这时如果有一位异性朋友在他(她) 身边, 在乎他(她), 欣赏他(她), 他就会感觉自身价值得到了 体现。此外, 也有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产生 攀比心理, 认为谈恋爱就会觉得有人看得起自己, 身边有 了一位恋人就会更加令人瞩目, 虚荣心就会得到满足。
第四,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缺乏关心、关爱。 这部分学生, 长期得不到父母完整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 育, 所以在情感上得到关注的需求和愿望变得更为强烈。 当他们受到异性的关注后, 觉得自己得到了重视, 感情上 也有了寄托, 从而陷进早恋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虽然早恋有时可以减缓学习带来的巨大压力, 暂时填补学生情感上的空虚,也可以宣泄过剩的精力。但由于初中生身体心理还不成熟, 社会经验少, 应对问题能力差, 如果感情出现危机, 或者发生意料之外的事情, 很容易对他们造成身体和心理的伤害。
基于这些,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 在教学中同时应该担负起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那么,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教 学时间内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并进行教育呢? 笔者认 为, 除了和学生谈心, 课堂上细心观察外, 还有一个极为 重要的途径, 就是在批阅学生的日记、周记和作文过程中, 去发现、了解学生的思想。“言为心声”, 文字大多是个人 思想感情的流露, 特别是在日记和周记中。当学生在生活 中遇到烦恼或困惑时, 有些话难以启齿, 所以他们往往把日记或周记作为倾诉的对象。那怎样才能做到在作文教学 中发现学生的早恋问题并及时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呢?
一、 鼓励学生表真情, 言实感。 《语文课程标 准》对中学作文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是“书面表达要观点 正确, 内容充实, 感情真实健康。” 因此, 教师要培养学生 正确的作文观, 明确告诉学生: 能够反映时代特征, 表现 作者真实感受, 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文章才是好作品。靠堆 砌华丽的辞藻、追求时髦的空话、无实际内容的文章经不 起考验。如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叶圣陶、老舍、巴金等, 他们的作品都是因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吸引广大读者 的, 他们文章的语言都是朴实无华的。
因此教师在平时指导学生写作时, 应该告诉学生: 写文章要有感而发, 不要过于在乎文章长短和形式优美。从 生活实际出发, 表真情, 言实感, 不要写大话、喊口号。 还有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 会出现不成熟的思 想和幼稚可笑的行为, 这是正常的。不要有太多的顾虑, 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自己的不成熟, 才会逐渐长大 成熟。成长中的烦恼谁都有, 只要我们敢于表露, 勇于面 对, 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二、 要慎重地保护学生的隐私, 让学生信任自 己。 虽然学生这个时候所谓的“爱情” 可能是极不成熟的, 甚至在成人看来是幼稚可笑的, 但对他们来说, 是神圣的,付出真实情感的。当学生在作文或周记中将这段往事或正在遭受困扰的感情显露时, 教师要耐心地读完, 同时要注意捕捉学生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不安、疑虑、焦灼和希望寻求情感支持等信息。
当教师发现学生有早恋倾向时, 不要简单地发火, 训斥, 冷言讥讽, 或者毫不在乎, 这样只会使事态进一步恶化。教师应该首先以诚恳的态度向当事学生了解情况, 耐心进行劝导, 同时在作文的评语上给出建议性的意见, 让学生体察到老师对他的关切和期望。切忌将日记或作文公开、宣读, 甚至将这些学生作为批评的对象, 在班上点名批评。这样, 学生的心灵之门就会永远在你面前关闭。
三、 更新观念, 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当前学校教育已经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纳入教学目标, 教师要更新观念, 用开明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情 感观念, 让学生在写作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包 括爱情。
很多学生在日记中, 都会写到自己的早恋或对爱情的向往、期待, 如果教师思想保守, 就会对这类文章一律封杀、避而不谈。我认为这种方式并不能使学生远离早恋, 反而导致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封闭起来, 不再和你交流, 更容易出问题。对于有早恋倾向的学生, 需要的是教师 正确的引导和宽容的对待。例如在引导学生写作或阅读 爱情题材的文章时, 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古今爱情故事, 如: 孟姜女哭长城, 刘兰芝和焦仲卿, 李清照的 词, 周恩来和邓颖超, 毛泽东和杨开慧, 孙中山和宋庆 龄等, 以此让学生明白: 爱情不仅仅是请吃一顿饭或喝 一杯奶茶, 而更多的是付出和责任, 从而帮助学生确立 起健康的爱情观。
四、 丰富学生精神生活, 及时解决早恋问题。
学校和班级可以安排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科技实践活动, 并开展各种竞赛,这样有利于宣泄学生过剩的体能和精力, 转移早恋学生的注意力, 减少他们单独相处的时间。在作文课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向校文学社、广播站投稿, 并将学生优秀习作推荐到省报或相关网站上发表。对于选不上的作文, 在学校或班上分批进行展示。也可以以小组、 个人为单位, 每月出一期作文报, 稿件可以自己写, 也可以转载, 每期都评出最佳刊物奖, 最佳编辑奖, 最优秀作文奖等。教师要以鼓励为主, 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放大, 多表扬、赞美、欣赏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这样, 他们的情感就会转移到更有社会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活动上, 减少在 早恋上的精力和感情的投入。
总之, 任何学科、任何环节的教学当中, 德育教育都应渗透其中,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及时帮助学生走出早恋的泥潭, 才能使青少年更加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